沙漠之夢——撒哈拉的夕陽
第二天下午,我們換乘越野車前往梅爾祖卡(Merzouga),那是進入撒哈拉的起點。車子在廣闊的荒原上疾馳,地平線被拉得無限遙遠,天地之間仿佛隻剩下風聲與塵土。遠遠望去,金黃色的沙丘如海浪般層層起伏,我們終於到了傳說中的埃爾格·謝比沙丘(Erg Chebbi)——摩洛哥最著名的撒哈拉景觀之一。導遊告訴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紅色沙丘,隻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三分之一。沙丘隨季節的天氣變化,不時地會改變形狀。

圖一:埃爾格·謝比沙丘
在沙丘邊,我們換上頭巾,騎上駱駝。當導遊介紹騎駱駝的注意事項時,一開始我有點緊張,又見那匹高大的駱駝,還生怕它如果走得不穩,或者自己沒有抓緊韁繩,會不會搖晃或摔下來。後來當我騎到了駱駝背上,抓緊了韁繩,頓時不害怕了。駱駝十分溫順,走步穩健,駝鈴輕輕作響,黃沙在陽光下閃爍著細碎的金光。隊伍緩緩前行,駝夫們用阿拉伯語低聲呼喚著駱駝的名字,那聲音隨著風散開,仿佛一種古老的吟唱。沙丘的形狀隨著光線不斷變化,橙紅、金黃、玫瑰色交替浮動,如同一幅緩緩鋪展的流動畫卷。駝夫們個個都是“攝影師”,大概是長年為遊客拍照練就了技巧,不僅樂意幫忙,照片也拍得格外好。

圖二:騎駱駝
我們騎在駱駝背上,時而下地在沙丘上行走。夕陽一點點沉入地平線,天邊的雲彩被染成深紫與金紅,整個世界寧靜得仿佛停止了呼吸。在沙丘上靜坐片刻,耳邊隻有風聲和遠處駝鈴的餘韻。那種遼闊與孤寂,讓人同時感到渺小與安寧。夜幕降臨時,駱駝把我們帶往營地,我們在沙漠旁的帳篷裏享用了一頓地道而豐盛的摩洛哥晚餐。

圖三:沙漠景色
裏薩尼——舊王朝的回聲
從梅爾祖卡返回途中,我們路過小鎮裏薩尼(Rissani)。這裏曾是古代撒哈拉商隊的中心,也是阿拉維王朝的發源地。小鎮不大,卻彌漫著濃濃的舊日氣息。街上人來人往,驢車、摩托車、孩子與商販交織在狹窄街道上,塵土飛揚,卻又生機盎然。
在一處古老驛站的遺跡旁,我們停下來歇腳。陽光熾烈得讓空氣似乎都在微微顫動。有人說,裏薩尼是沙漠的門檻:向北通向綠洲,向南便是無盡的黃沙。也許正是這種邊界感,讓它顯得既神秘又真實——像文明與荒原之間的一道悠遠回聲。
峽穀與紅土——穿越南方的光影之路
離開沙漠後,我們繼續向西行進。汽車沿著阿特拉斯山脈南麓駛過,穿越一片片荒原與綠洲。一路上,風景的色調從金黃變成赭紅,再轉為深褐。摩洛哥的土地仿佛擁有無數種紅色,每個轉彎都像在調色盤上多添了一層。
我們首先抵達托德拉峽穀(Todgha Canyon)。那裏氣勢磅礴,兩側峭壁高達八百餘米,仿佛被巨斧劈開般筆直。峽穀底部,一條狹窄的溪流蜿蜒而下。陽光從峭壁縫隙傾瀉,照亮淺藍色的水麵,也讓岩石色調在一天之中不斷變化。據說清晨呈橙紅,午後轉為深紫。我們停留的時間不長,否則更能欣賞那流動的色彩。

圖四:托德拉峽穀
繼續前行,我們來到被稱為“千堡之穀”的達德斯峽穀(Dades Valley)。山穀兩側散布著無數以泥土築成的古堡(Kasbah),這些堡壘曾是柏柏爾部落的住所與防禦工事。如今多數已部分坍塌,卻依然靜靜佇立在紅色山坡上,像風化的曆史篇章。
瓦爾紮紮特——撒哈拉的影像之都
我們終於抵達了瓦爾紮紮特(Ouarzazate)。這座被稱為“沙漠之門”的城市坐落在高原,四周被群山環繞。它不僅是摩洛哥通往南部沙漠的交通樞紐,也是著名的電影拍攝基地。無數世界名片都曾在此取景——《角鬥士》《阿拉伯的勞倫斯》《權力的遊戲》等。

圖五:眺望阿伊特·本·哈杜村
我們參觀了阿特拉斯電影製片廠(Atlas Studios),裏麵保留著各種古代宮殿、埃及神廟、羅馬城門的布景。不遠處的阿伊特·本·哈杜村(Aït Benhaddou)更令人肅然起敬。整座村莊由紅土建成,層層疊疊依山而建。走入村中,狹窄的土巷蜿蜒曲折,屋頂相連如迷宮。陽光從縫隙灑下,在土牆上閃著細碎的金光。這裏仿佛停駐在幾個世紀以前的時光裏。然而隨著旅遊業蓬勃發展,這座古村逐漸成為遊客必訪之地;靠近製片廠的部分區域也被改作拍攝場景,街道上的小攤位也慢慢變得商業化了。
馬拉喀什——紅城的心跳
穿越阿特拉斯山脈的盤山路後,我們終於抵達了傳奇的馬拉喀什(Marrakech)。傍晚入住酒店後,導遊帶我們到城中一戶中上層家庭作客。這戶人家的三層大宅位於市區,寬敞氣派。女主人自我介紹說,她擁有碩士學位,卻選擇在家支持丈夫、教育孩子。她的丈夫是一位建築商,他們的房子正是出自他手。女主人說她的愛好是烹飪,當晚便要親手為我們準備摩洛哥佳肴。
在她與助手的招待下,我們享用了一頓地道豐盛的摩洛哥晚餐。摩洛哥餐食中最著名的是 Tagine,一種在砂鍋中燉煮肉類、海鮮與蔬菜的料理,類似中國的砂鍋燉菜,健康而不油膩。摩洛哥人也吃米飯,但更多的是食用 Couscous,一種細碎的粟米。晚餐後,我們在房子四周散步,屋後有遊泳池與花園。導遊說,這樣的家庭在馬拉喀什已算“上等人”,與前幾天見到的住在土坯屋裏的百姓相比,確實天差地別。
白日的馬拉喀什熱烈而喧騰。街頭的集市、花園、清真寺交織在一起,像一幅動態的畫卷。傑瑪艾夫納廣場(Jemaa el-Fna)是城市的靈魂——白天是販賣香料、皮革、草藥的集市,夜晚則變成一場永不停歇的狂歡。鼓手、耍蛇人、算命師、街頭藝人齊聚於此,空氣中彌漫著烤肉、薄荷茶與香料的味道。燈火閃爍,人聲鼎沸,如同一場古老的生命盛宴。

圖六:馬拉喀什集市一角
我們還租了一輛馬車。事先導遊提醒,無論購物或是任何服務都可以討價還價,因此在消費前必須先講好價,不然容易起衝突。車夫開價:大圈 800 迪拉姆(約88美金),小圈 400 迪拉姆(約44美金)。同行旅友事先查過行情,最終議價為 500 迪拉姆進行大圈遊覽。討價還價似乎也是這裏的一種遊戲。

圖七:坐馬車
朋友告訴我們,到了馬拉喀什一定要體驗當地的按摩(Hammam)。於是我們與旅友選擇了一家城裏的按摩院嚐試。摩洛哥按摩是一種理療方式,包括熱療、去角質與保濕護理,也可以作為完整土耳其浴儀式的一部分——從蒸汽浴、Kessa 手套搓澡到敷泥麵膜、阿甘油保濕一應俱全。現代改良版更注重放鬆身心,結合深層按摩、拉伸、指壓與芳香療法。為我們服務的摩洛哥女士手腳麻利、動作熟練,尤其是背部按摩十幾分鍾,幾乎讓人酣然入睡。
馬拉喀什是一座讓人迷失的城市——不僅迷失在巷道與市集中,更迷失在它介於古老與現代、虔誠與熱烈之間的張力中。城市充滿活力,也讓人期待國王的開放政策能繼續推動這個北非最寬容鬆散的伊斯蘭國家向現代邁進一步。
卡薩布蘭卡——現代與傳統的交匯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是摩洛哥的現代象征。相較其他皇城,它顯得更加麵向未來。大西洋的海風吹來鹹濕卻清涼的氣息,也拂動街頭咖啡館裏飄散的法式香氣。高樓林立,海堤寬闊,整座城市如同阿拉伯世界與歐洲文明之間的交匯點。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座佇立於海上的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它是全非洲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宣禮塔高聳入雲,綠瓷磚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細碎光芒。走在海堤上,海浪一波波拍打石岸,水霧在空氣中化作一層柔光。遠處的清真寺仿佛漂浮在水麵上,莊嚴而又夢幻。

圖八:哈桑二世清真寺
卡薩布蘭卡另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打卡地,便是知名的 Rick’s Café。這個咖啡館的名字取自 1942 年美國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那部被譽為影史經典的黑白愛情片。電影不僅在 1944 年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改編劇本,片中的角色、對白、愛情故事與主題曲更成為跨越時代的文化符號。

圖九:Rick's Café
由於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卡薩布蘭卡,一位頗具商業眼光的企業家便在 2004 年於此開設了同名咖啡館,刻意營造出影片中 1940 年代的氛圍——複古的燈光、舊式的鋼琴、懷舊的爵士旋律、歐洲殖民時期的裝潢……一切都是為了讓影迷與遊客有機會走進那部傳奇故事的幻夢之中。因此,它也迅速成為全世界影迷必訪的朝聖地。
我們到訪那天,因為沒有停大巴士的車位,隻是驅車經過。導遊讓我們在車上遠遠拍幾張照片留念,算是與這段電影曆史輕輕擦肩。據說,若想真正坐進店裏喝杯咖啡或享用晚餐,通常需要提前一至兩年預訂座位。
令人忍不住莞爾的是——這部完全在好萊塢影棚裏拍攝的電影,竟因後世的懷舊與想象,在摩洛哥實現了“假戲真做”。不得不佩服商人的創意,也不得不感歎人們願意為了一個經典的浪漫場景,而讓電影裏的虛構場景在現實世界重現。
卡薩布蘭卡不同於我此前在摩洛哥看見的城市——它既保留了伊斯蘭世界的神聖與傳統,又接納了法蘭西的現代與優雅。街頭的女人戴著頭巾,卻步履輕盈、時髦自信;咖啡館裏,年輕人談論藝術與足球,而非規條或禁忌。這裏仿佛預示著一個變化中的、正在融合的摩洛哥。
導遊在旅程中向我們介紹了摩洛哥的文化、曆史、宗教以及當今的國家政治。他提到,摩洛哥至今仍由國王全麵統治,國家的行政、宗教與法律體係都必須經由國王批準。多年來,每位新國王繼位後都會興建新的宮殿,而皇室成員也都會享受王室待遇。目前全國境內共有二十四處大小不一的皇宮,均由國家統一派人管理與維護。
他特別強調,現任國王相對開明,在傳統宗教與舊有法律製度上做出了不少改革。例如,一夫多妻製雖然仍然存在,但若男性想迎娶第二位妻子,必須征得原配的同意;此外,如今摩洛哥婦女也已獲得主動提出離婚的權利。
當有人問到,為何普通民眾願意承擔皇室龐大的開支時,導遊的回答頗具意味:摩洛哥人認為國家需要一位“共同的國王”,尤其是一位開明的國王。否則,如果權力落入宗教保守派手中,國家可能會被推向類似伊朗那般嚴苛的體製。他還笑著補充說,摩洛哥人民慶幸自己的土地下沒有石油——正因為如此,他們才不會變成那些依靠石油富裕卻極度保守的中東國家。
告別摩洛哥:一段色彩與記憶的旅程
從蔚藍的大西洋海岸,到紅塵滾滾的撒哈拉;從神秘幽深的菲斯古城,到喧鬧熾烈的馬拉喀什集市;從肅穆莊嚴的皇城,到靜謐安然的山村——摩洛哥的每一處風景都仿佛是一幅色彩濃烈、情緒飽滿的畫卷。它將阿拉伯的優雅、非洲的粗獷與歐洲的浪漫自然糅合,如同一首綿長而深邃的詩篇,用光與影、時間與文明,緩緩講述著它千年的故事。
離開時,我心中湧起的不隻是旅途的充實,更是一種深沉而難以言喻的感動——這片古老的土地,以它的色彩、風聲與溫柔的人情,為我的旅途贈予了最難以忘懷的記憶。那是塵土、陽光、薄荷茶與禱告聲交織成的旋律,是屬於摩洛哥最獨特、也最動人的底色。

圖十:旅途路線(摘自旅行社照片)
2025年11月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