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青蔥歲月的記憶裏,正逢“文革”時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不得不被卷入許多“革命”實踐,如拉練、學工、備戰備荒等。如今回想起來,盡管當時覺得無奈甚至荒唐,但這些經曆卻成為人生記憶中無法抹去的一部分。
“備戰備荒”做泥磚
“文革”時期,有一段時間全國上下都被動員參與“備戰備荒”運動,F大學的教職員工及其家屬也被要求響應號召,每家都必須製作並上交一定數量的泥磚。那時,宿舍裏的大人小孩紛紛投入這項“生產任務”,盡管大家都是生手,但左鄰右舍互相探討經驗,在摸索中學會了製作泥磚。
我依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父親先是找來木材,親手做了一個泥磚模具,又用竹片和鉛絲做成了一把彎弓。我們拿著鉛桶到指定地點挖土,再將泥土運回家,倒入大盆中,加入適量的水攪拌,直到達到合適的黏稠度。然後,小心翼翼地將泥漿倒入木模,用鉛絲弓刮平表麵,接著拆開模具,一塊磚就這樣成型了。在操作過程中,不免有時會泥太濕或太幹,或者拆開模具時把磚碰壞,以至返工多次。當時沒有手套,因此一天下來由於接觸濕的泥土時間太長,感覺雙手的皮膚幹燥不已。至於每家的任務量是多少,我早已記不清,隻記得那幾天裏,家家戶戶忙得不可開交。
幾年後,我下鄉插隊,在農村又一次接觸到製磚工藝。那時,大隊裏為了增加收入,辦起了一些副業,其中之一就是製磚燒窯。不過,那時已引入機器製作泥磚,但進窯、出窯的工作依然要靠人力完成。每當需要往窯裏搬運磚坯時,我們必須排成一長隊,每人手中傳遞四五塊磚,機械地重複著同樣的動作。泥磚極重,搬運一天後,兩隻手臂酸痛得幾乎抬不起來。而出窯時,雖說燒製後的磚相對較輕,但灰塵彌漫,弄得滿身都是黑灰。每當看到彼此灰頭土臉的模樣,大家都會忍不住相視大笑,似乎這樣便能衝淡勞動的艱辛。
拉練:五十裏路的挑戰
“拉練”——這個詞對今天的年輕人而言,可能已完全陌生。可在那個年代,學生被要求進行長途徒步訓練,以鍛煉“革命意誌”。
剛入中學時,我就經曆過幾次拉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長途拉練,我們在外住宿了兩晚。為此,老師特意教我們如何打背包,把簡易被褥折疊成適合背負的形狀,牢牢地捆綁起來,然後背在背上,稱“行軍包”。母親幫我準備了一個軍用水壺,還特地為我買了一雙球鞋。外婆則做了一些“炒米粉” - 先將米粉和芝麻粉一起翻炒至熟,冷卻後拌上糖,裝入一個小罐中,隨時可以取出,用開水泡著吃。
那天,天公不作美,出發時就下著毛毛細雨。我們背著背包,跨上軍用書包,排著整齊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發。起初,大家興致勃勃,精神抖擻,邊走邊聊。可走到中午,腳步就開始沉重了。如今已記不得午餐吃了什麽,隻記得快到目的地時,天色已近黃昏,道路因雨水變得泥濘,走路開始打滑。褲腿被雨水打濕,感覺有點陰冷,鞋子也濕透了,而腳底的磨泡更是疼得鑽心。
終於,我們抵達了目的地——一個生產隊的大倉庫。地上鋪滿了稻草,我們就在這簡陋的鋪位上休息。脫下鞋襪時,我發現腳底已起了好幾個水泡,火辣辣地疼。更糟糕的是,有幾個女生因勞累過度而哭了起來,其中一位同學還因突如其來的生理期而崩潰大哭,我們急忙幫著她去找人相助。幸好我們的班主任是女老師,趕忙幫著她安頓下來。好幾個同學和我一樣,帶著一點炒米粉,也有同學帶了餅幹。那一夜臨睡前,大家互相交換和分享了自己帶來的食品。我用外婆準備的炒米粉泡了一碗熱騰騰的米糊,香氣撲鼻,似乎讓疲憊的身體得到了片刻的慰藉。
學工:拖拉機廠的流水線體驗
那時在學校上課的時間並不多,我們經常被派往工廠“學工”。有一次,我被分配到拖拉機廠的裝配車間,與另外三個女同學一同進入流水線作業。
當時車間裏的機械化程度不高,拖拉機的一些零部件仍需要人工裝配。我們負責的是一個小零件的安裝,看似簡單,實則十分考驗速度。流水線上的拖拉機部件不斷向前推進,我們必須迅速拿起零件,精準地放置到指定位置,再用榔頭敲緊。起初,我們的手法生疏,總是跟不上節奏,導致流水線堵塞。每當這時,車間的青年工人們便會跑來幫忙,毫無怨言地替我們補位。
我們四人之中,數小馬動作最快,基本能跟上節奏。我和另一位叫小盛的同學總是慢半拍,每次都讓流水線停滯片刻,時間一長,留置的部件就會影響其它步驟的繼續。我心裏還很著急,但有時越是著急越是會出錯:裝上去的零件沒有完全放準位置,或是榔頭敲下去沒敲準等等。車間裏的師傅們倒是沒有責備我們,有位比較年長的師傅看著我們總是一邊搖頭一邊說:“學生應該待在課堂上,跑來工廠裏做這些活,實在是莫名其妙!” 如今回想起來,他的話何其有理。
工人們對我們這些中學生充滿善意。休息時,他們會與我們閑聊家常,知道我們的父母都在大學工作,更是對我們格外體諒。有時,他們甚至主動替我們頂崗,讓我們休息片刻。那段時間的學工經曆,讓我深刻體會到體力勞動的艱辛,也對那些工人們的淳樸善良心生敬意。
結語
那幾年,我們經曆了太多荒唐的事:備戰備荒時做泥磚,拉練時徒步五十裏,學工時在流水線上手忙腳亂……當時年少,總覺得勞累、無意義,甚至有時有些怨言。可如今再回首,那些經曆已深深鐫刻在記憶裏,成為了青春的一部分。盡管其中有辛酸和無奈,但也正是這些“荒唐事”,塑造了我們的意誌,讓我們在日後的生活道路中,更懂得珍惜,更能迎難而上。
2025年2月,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