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個人資料
正文

虛幻的人性 06

(2025-07-25 12:31:43) 下一個

以落水為假想場景中最著名的疑難問題是:如果你的母親和妻子同時掉入水中,你先救哪一位?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當你解決了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自己就被解決了。當然這是一個笑話。但是,家庭政治也是政治。很多情況下,政治問題的解決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人。

人類的親緣關係來自性的關係。有性繁殖,或者簡單說性,是生命在演化進程中一次偉大的發明。生命演化中先出現了真核生物,又形成了二倍染色體,保持基因的穩定。然後,生命演化出具有組織分化的多細胞生物。這時性和有性繁殖出現了。生物通過減數分裂形成性細胞,再由性細胞的結合而產生繁衍後代。其過程中引入一整套連續有序的複雜而又精密到令人歎為觀止的熱動力條件下的生物化學反應。生物如此周折是為了實現基因的重新組合以及基因組的多樣性,從而更適應環境,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生存。有性繁殖產生的基因變異也增強了基因淘汰和優化機製,促成生物多樣式的演化。絕大多數的多細胞生物種類都采用有性繁殖的方式。

生物基因的性機製也就產生出具有性別差異的個體。除了一些個例,自然界生物性別隻有兩類,以雌雄為論。生物性別個體的結構,形態和行為決定於有性繁殖的實施機製。雌魚和雄魚的形態非常相似,隻是雌魚的腹部偏大,承載大量的魚卵。雌性細胞,也叫卵子,需要負擔子代細胞發育的營養物質,所以比較大。而雄性細胞,也叫精子,隻需要攜帶細胞核內的基因信息,可以非常小,魚類和兩棲動物采用體外受精的繁殖方式,將卵子和精子排到水裏了事,讓它們自然結合。這種繁殖方式的成功率非常低。更高級的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采用體內受精的方式,於是出現了雌雄動物之間的交配,性行為。雌性動物是接受的一方。脊椎動物之外的節肢動物也同樣有雌雄交配的生殖方式。爬行動物和鳥類是卵生動物。卵的孵化仍然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哺乳動物演化出胎生的方式。子代的產生和發育形成都在母體的穩定內環境完成。甚至在子代出生之後,母體還提供一定的哺乳期以保證子代的生存成長。我們可以看到脊椎生物的繁衍策略從以數量取勝到以質量保證的演化過程。其原因除了創造一個繁殖子代的穩定環境之外,也是為了有效地利用環境中有限的資源。這導致雌性動物在子代繁衍中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和付出。這也築成動物雄雌和人類男女兩性之間的根本區別。

人類胎兒發育到第七八個星期時出現性征。到第十二周時,女性胎兒有了卵巢。而到了第二十周時,胎兒不足十克,但是體內已經有了六百萬個卵細胞。這是一個很有趣但是無法解釋的事情。隨後,卵細胞數目逐漸減少,到嬰兒出生時卵細胞存量隻有一百萬個,到生育年齡時隻剩下一萬八千個左右。這些卵細胞不斷地消失老化。女性年齡越大,卵子的質量越差,越有可能出現缺陷。女性在五十歲左右更年期之後不再有生育能力,是整個身體機能協調的結果。這時,子代已經成長進入成熟期。女性轉向撫育子女的更有生機的後代。奶奶比媽媽更疼孫輩子女。這是一個真社會形態下的在繁衍線索上的分工合作。男性要到青春期才開始產生精子,平均每天就能產生幾百萬個。

相比較別的動物,人類的性成熟較晚。而實際上,人類的整體發育都要慢。因為人類巨大的腦容量,又因為人類的直立行走的行為,女性的骨盆無法擴大,嬰兒隻能提前出生。盡管如果,人類還存在別的動物不曾有的難產問題。簡單說,我們都是早產兒,剛出生時,四肢無力,意識混沌不開,要到一歲多之後才開始行走,要到更晚的時候才能獨立生活。長時間依附於母親自然形成母子之間的親合關係。新生兒的腦部神經元細胞數量與成年人相差不大,但是神經元纖細疏鬆,突觸聯接非常稀少。所以,我不相信胎教的效力。人的意識和智能來自基因所決定的神經底層結構和以後生長環境中的體驗。基因和體驗共同造就了一個人。所以,家庭的影響對塑造人的認知以及認識能力更重要。

--寫於2023年10月14日(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