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17.《己亥歲感事二首-其一》曹鬆

(2025-04-21 23:04:47) 下一個

《己亥(1)歲感事二首-其一》

 

曹鬆

 

澤國(2)江山入戰圖,生民(3)何計樂樵蘇(4)。

憑君(5)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6)萬骨枯(7)。

 

1.  己亥:己亥年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的幹支。

2.  澤國:水鄉,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泊星羅密布,故稱。

3.  生民:普通百姓;民眾。

4.  樵蘇:指百姓日常生計。樵:打柴;蘇:割草。

5.  憑君:請君,勞駕您。

6.  功成:立下戰功,取得功名。

7.  萬骨枯:形容在戰爭中死去的士兵非常多

 

曹鬆(約830—約903年),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潛山、桐城一帶)人。曹鬆生活於晚唐亂世,經曆坎坷。年輕時曾以科舉求官,但多次失敗。後來因戰亂和生計,奔波於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曹鬆終於在唐昭宗天複元年(901年)進士及第,已過70高齡。在那一榜進士中,他與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均過古稀之年,人稱“五老榜”。曹鬆初授校書郎,終官秘書省正字。由於高齡,他隻做得兩年官,便辭世了。

曹鬆詩作風格似賈島,取境幽深,工於鑄字煉句,尤以五律見長。由於漫長的流浪生涯,不少作品都傾注了羈旅生涯的思鄉之情。《己亥歲二首》中“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乃千古絕唱。

《全唐詩》收錄曹鬆作品140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1.

 

宋雨:我們兩周前賞析劉著的詞時,剛剛提到他的老鄉,比他早二百多年的曹鬆。“說曹鬆,曹鬆就到”了,這完全是隨機排序造成的巧合。現在人們說曹鬆的籍貫,也有說他是桐城人,好像又不是劉著的老鄉了。其實,今天安徽桐城和潛山兩縣是毗鄰的,古時皆屬舒州。如今國內有些地方“搶人才”,希望把古代名人歸到自己的縣市,這一點可以理解,但也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

唐風:曹鬆生活的年代,已經是晚唐的後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國家風雨飄搖。這樣的時代,也許是梟雄和混世魔王一顯身手的時候,卻不是讀書人顯示才華的時代。晚唐後期的詩歌大家屈指可數,社會不穩定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曹鬆這位詩人,若不是有《己亥歲感事》這篇佳作,則大概率會被遺忘的。

宋雨:這首詩是對兵荒馬亂的描述和評論。當時,黃巢農民起義軍與唐朝官軍作戰,戰火蔓延大片地區,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黃巢起義是唐末的諸多農民起義的一支,起因是 “官逼民反”。黃巢起義曆時九年,波及大江南北的廣大地區,甚至一度占領長安,黃巢稱帝。這支起義軍從根本上動搖了李唐王朝的根基。對於黃巢起義,你怎麽評價呢?

唐風:這個話題太大了,等以後介紹黃巢的詩再多聊一點。我對黃巢看法是比較負麵的,他這個人遠見不足但血腥殘暴。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不僅針對地主和官員,而且也波及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其結果是,黃巢起義既無官僚和士紳的支持,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成就霸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

宋雨:這首詩以“己亥歲”這種幹支紀年入標題,表明它是紀實的,或者是就現實發生的事情發表議論。己亥年是農曆一甲子中的一年。中國自古以來的“幹支紀年法”,以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者相搭配,天幹在前,每60年為一個周期。

唐風:中國談到農曆年的時候,總有一個幹支名稱,比去年2024年,從大年初一開始,它是甲辰年。請你順便解釋一下,為什麽甲辰年是“龍年”。此外,關於“幹支紀年每60年一個周期”,我前些年才明白是怎麽得來的。我原來一直困惑,十天幹在前,十二地支在後,難道不是10 x 12 = 120年為一個周期嗎?

宋雨:不是這樣的完全組合方式。而是6輪天幹與5輪地支,配成一個一一對應的60年的周期。在數學上,60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至於十二生肖(屬相),則是中國傳統上與十二地支相相配的十二種動物(與天幹無關):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所以,“甲午戰爭”是發生在馬年,“辛亥革命”發生在豬年。

唐風:好,我們現在來看看這首詩的背景。“己亥歲”為唐僖宗乾符六年。在此前一年,官軍在中原勢壯,黃巢軍隊在河南的多處受挫,於是黃巢率軍渡江南下,攻下饒、信等州。同年十二月,進入福州,後又攻下廣州。由於嶺表氣候濕熱,黃巢軍多患瘴疫,於是黃巢決定北還。朝廷知道其意圖後,便組織多方人馬對其阻擊。兩軍在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多州縣都有激烈的戰鬥。

宋雨:如果看一下曹鬆的生平,我們就發現他曾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漂泊,與上述交戰地點是有重疊的。因此,他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了解那些地區戰爭的血腥和它帶給人民的苦難。載該詩的《全唐詩》卷七百一十七,有詩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這一年是庚子年。因此本詩是追憶前一年(己亥年,879年)而作。

唐風:首句不直接用形容“兵荒馬亂”的詞句來表現,而是說“澤國江山入戰圖”,比較含蓄委婉。“澤國”本意是水鄉,澤國江山是說南方的大片地方。北方並非沒有出現過戰事,但在己亥年,戰火主要集中於江漢和江西一帶河流湖泊密集的地區。

宋雨:“入戰圖”字麵上解即被繪入作戰地圖,是一種形象的表達,讀者可以想象到金戈鐵馬,血流成河,生靈塗炭等一係列殘酷的戰爭現實。另外,從實際看,黃巢的軍隊特別善於機動作戰,所以在短時間之內,戰火的確可以在較大範圍內蔓延。

唐風:戰亂隨即帶來的,便是民不聊生的現實—“生民何計樂樵蘇”,老百姓怎麽能夠有基本的生存環境呢?“樵”意思是打柴,“蘇”意思為割草。戰火之下,人民流離失所,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連樵蘇之“樂”都沒有了。日常生計的辛苦本無所謂樂,但殘酷的現實反襯出那樣的生活是愉快的,可見兵亂之苦。

宋雨:前麵兩句鋪墊之後,第三句詩人換了一個角度:“憑君莫話封侯事”,意即請先生不用談什麽封侯的事了。古時候武將要封侯,需立巨大的軍功。而立軍功必然伴隨戰場上大量的殺戮。在有的朝代甚至以取首級的數量來記功。因此,所謂受到封賞,不過是獎勵血腥,鼓勵殺人多而已。你認為詩人這麽寫,是站在同情黃巢起義軍的角度上嗎?

唐風:我認為不是,我覺得他的本意是厭惡戰亂。作為古代的知識分子,很少會支持謀反的,特別是黃巢起義已經持續數年,造成了巨大的內亂。而另一方麵,官軍鎮壓黃巢起義立功者,也絕非值得歌功頌德。中唐詩人劉商寫過一首《行營即事》:“萬姓厭幹戈,三邊尚未和。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行營”這裏指將軍的營帳。作者的角度和諷刺的態度,應該與曹鬆是類似的。

宋雨:末句“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也使得本詩成為一篇傑作。詩人所要表達的基本意思是,每一個將軍的立功領賞或成就大業,甭管是哪一方,都是成千上萬個士兵的生命換來的。這句話可以有幾層的理解,比如作者感歎和揭露戰爭的殘酷無情,或強調士兵的生命應當得到尊重,或指出將軍的榮耀不過是建立在無名小卒的白骨堆上,等等。今天,這一句依然被人引用,而且被延申至非戰爭的場合。

唐風:這一句僅僅7個字,語言藝術是相當高超的。與曹鬆差不多年代的詩人張蠙寫有“可憐白骨攢孤塚,盡為將軍覓戰功”(《吊萬人塚》)。曹鬆的句子字數減半,但含義更為深刻,真有字字千鈞的效果。

宋雨:是的,曹鬆在這裏用字非常高妙。 “一”與“萬”、“成”與“枯”,對比強烈,讓人心驚。“骨”字的應用更是形象而警示。骨頭不是植物,它是沒有枯榮的,說其枯萎,指的便是生命的逝去。這一句振聾發聵,悲鳴和控訴的意味深刻。

唐風:“骨”字如果不當“骨氣”、“風骨”解,則它在詩詞中經常代表逝者,而且一般都帶著同情、哀怨的語氣。比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陳陶 《隴西行》),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少年行四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等。在李清照《瑞鷓鴣?雙銀杏》中有“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兩句,其中“骨”和“枯”的用法和含義與本詩類似。

宋雨:這首詩比較罕見地使用了幹支紀年作為標題,通過時間的定位表現了兵亂的給人民帶來的劫難。小詩言簡義豐,尤其是最後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擲地有聲,耐人尋味。故明代高棅在其《唐詩品匯》引用南宋學者謝枋得的評論:“仁人君子聞此詩者,必不以幹戈立功名矣。”

唐風:順便說一下,《乙亥歲》是由兩首七絕組成的組詩,但“其二”遠沒有“其一”有名,它是這麽寫的:“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百神愁”即神靈都發愁。這裏“滄江”並不是具體的名稱,而是泛指江水。在中國境內和在黃巢起義軍作戰的地方並無某條江叫“滄江”。這一首使用了直白的寫法,在含義上與第一首是相呼應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