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3. 《滁州西澗》 韋應物

(2023-02-01 16:18:15) 下一個

3.《滁州(1)西澗》

 韋應物

獨憐(2)(3)草澗(4)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 滁州:與今日安徽省滁州市為同一地區。

2. 憐:喜愛。

3. 幽:隱蔽,不起眼。

4. 澗(jian4):兩山之間的流水。 

韋應物(約737 — 約791年),字義博,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中唐官員、詩人。韋應物出身京兆韋氏家族,十五歲時以恩蔭入仕,起家右千牛備身,任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此後的幾年中,韋應物行為輕薄荒誕。安史之亂後,韋應物開始潛心入太學讀書,三、四年後被任命為洛陽丞。韋應物長期擔任地方官,清正廉潔,關心人民疾苦。他出任的最後一個官職是蘇州刺史,並在蘇州去世,世稱“韋蘇州”。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派詩人,他的詩受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前輩詩人的影響較深,詩風恬淡高遠,善於景物描寫,後人常以王(王維)孟(孟浩然)韋柳(柳宗元)並稱。韋應物的詩受到後世大家白居易、蘇軾等人的讚譽。《四庫全書總目綱要》評他的詩作“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韋應物留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全唐詩》收韋應物詩約600首,其中12首收錄於《唐詩三百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3.

 

唐風:一般認為這首《滁州西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然而據《唐詩選注評鑒》(劉學鍇)的校注,這首詩作於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春。此前一年韋應物已卸任滁州刺史,但無錢返回家鄉(“家貧遂留連”),不得不寓居滁州。西澗位於滁州城西的上馬河。

宋雨:韋應物一生橫跨盛唐和中唐。他出生於官宦之家,少年時代放蕩不羈,靠恩蔭(因祖輩或父輩地位高而給予特殊待遇)成為唐玄宗的貼身伺衛官,那時候他才十幾歲。安史之亂後他失去職位,入太學讀書,算是變成了文人。他的文學成就完全是在安史之亂以後,所以普遍把他算作唐詩人。他的詩多寫田園山水,清麗淡雅。這首《滁州西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我非常喜歡。

唐風:我們這個集子選了他的三首詩,但隻有這一首是田園詩,另選了兩首別的題材。我對山水田園詩不是很偏愛,感覺另兩首詩更能反映他的人格特點,當然詩好是前提。

宋雨:“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兩句,先寫山穀溪流邊的小草,然後從下往上描述樹木與鳥雀,很有畫麵感,像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又像一個風景紀錄片,鏡頭在緩緩移動。

唐風:一開始的“獨憐”兩個字很有匠心,表明自己本人對不起眼的小草有特別的關注和感情。

宋雨:古代文人們經常“獨憐”,其實他們是很“博愛”的,有時簡直是見啥憐啥。“憐”字如今更多釋義為“可憐”,但在古漢語中除了“可憐”的意思之外,還有兩層相關的意思,即“可愛”和“可歎”。如韋應物本人就有“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還有白居易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及“兄弟姐妹皆列士,可憐光采生門戶”等等。

唐風:“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一個不太嚴格的對仗句(七絕在此並沒有對仗的要求),意思正好一強一弱,一動一靜,形成鮮明的對照。我曾經認為,野渡的場景可能不是在晚上,而是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晌午。若是這樣,用水彩或者油畫來表現都是很適的。

宋雨:我的理解這兩句的確是描寫同一個場景  —  一個春天的傍晚,一陣急雨襲來。在無人的渡口,小舟橫在水麵上漲的河麵上。詩人對風雨並不介意,依然品味著春雨下的景物。

唐風:你是對的,三、四句卻是是一個整體。我當初考慮,作者不是一般的遊客,他長期居住於滁州,可能經常到那個地方去散步,於是此處的陰晴圓缺、春夏秋冬都可以包含在一首小詩中。然而另一方麵,在本詩中詩人確實是用了一點“蒙太奇”手法:本詩的第一、二句應該是發生在晴朗的白天,與三、四句的場景不同。

宋雨:滁州在安徽,而韋應物出生在和成長在長安,卻跑到這麽遠的地方去做官。那個時代,許多文人都曾經到遠離故土的地方從政或生活,在古代交通、通訊不便的情況下,這才真是四海為家。這些士大夫的見識和眼界的確是遠遠高於同時代的普通老百姓,豐富的閱曆也使得他們的詩文包含著豐富的題材和內容。

唐風:韋應物的仕途比較複雜,他沒有做過什麽大官,但到過不少地方,是個不錯的地方官。他最後任蘇州刺史,是死在任上的。人們很尊重他,稱他為“韋蘇州”。 

宋雨:嚴格地說不是死在任上的。他788年任蘇州刺史,兩年後卸任。同樣也是無錢返回長安,於是寄居並客死於蘇州無定寺。任兩屆刺史屆滿都無錢返家,這簡直讓人匪夷所思!當時唐朝官員的俸祿較為豐厚,他的錢到哪裏去了呢?據考證韋應物生活簡單,開銷應不大(這一點與白居易呈鮮明對照)。他之所以窮,可能除了工資,其他好處都不拿,而且可能還拿出錢來接濟窮人。韋應物的為官清廉,在他的《寄李儋元錫》一詩中有所暗示。

唐風:還有一點特別值得說一下:曆史上一直有人認為,這首詩不是簡單的寫景,而是有寄托、有寓意的。“春潮帶雨晚來急”暗示歲月不太平,世事紛亂;而“野渡無人舟自橫”則表明作者自己對此不為所動,有一種坦然、大度、無畏的心態。你對此怎麽看?

宋雨:他可能是有所指的。當然不同的人的理解和體會,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心境下的理解和體會都可以是不一樣的。韋應物閱曆豐富,而且經曆過安史之亂的慘痛經曆,在仕途上可能也有諸多不順,詩句含有寓意再正常不過了。

唐風:我倒是認為不必那麽肯定,也可能是處於有意識和無意思之間。或許作者看到了那樣一個景色,觸發了寫詩的靈感,但他為什麽那麽表達,我們後人是不可能確定的。這就好比畫家畫畫,有時候是把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下意識地融入自己的作品裏麵,怎麽解讀就看讀者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ackcountry' 的評論 :
謝謝您的解讀和交流。
“舟自橫”是不是說由於水位上漲,原來擱淺的舟被抬起並被急流衝成橫形,這個是值得商榷的。這種野渡,船本來就是拴在樁子上,由渡河的人自己解開,平時小船大多就在一個水流相對和緩的灣處隨意飄著,跟水位沒有直接的關係。此處“橫”字不宜理解為與“豎”相反的方向,就是“呆在那兒”的y意思(李白的“青山橫北郭”也是這樣用的)。恰恰是“舟自橫”不受“春潮急”的影響,才顯示了作者的曠達。
Backcountr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唐宋韻' 的評論 :
同意一種理解是傍晚雨下得更大了。

我的理解是南方的春雨綿綿,一般一下就是一天,晚上更大也很正常。但是水位低了一個冬天的河流要形成春潮不是一陣急雨就能馬上造成的,“晚來急”在我眼裏更多的是描述春潮水流,因為下一句“舟自橫”,舟原來是被擱淺的,但由於水位上漲,舟被抬起並被急流衝成橫形,這裏有一係列的動作在內。

探討一下而已。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ackcountry' 的評論 :
非常感謝您的褒獎和解讀,對我們很有啟發性。
究竟是傍晚來了一陣驟雨,還是像您理解的“下了一天雨”,這個可以商榷。“晚來急”至少表明傍晚時候雨下得猛了。
Backcountry 回複 悄悄話 在城頭看到您的文章,過來感謝一聲,肯定花了不少功夫,讓我們重溫中國文學精粹。下麵是我跟讀這詩時的留言,copy 在這裏:

“獨憐”的獨字,我認為也表達一個人的意思,春潮帶雨晚來急,精準描述自然,因為下了一天雨,到了傍晚,溪水上漲,變成春潮激流,上漲的春潮推動木舟,成“舟自橫”。

雖然一人但並不孤獨,因為有草有樹有黃鸝有水有舟,有鳥鳴有春潮溪水的聲音,有靜有動,聲音尤襯寂靜,但不是荒蕪無人之地。人景一體,生動形象!

My two cents.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youfan' 的評論 :
“紅燭自憐無所計”中,“憐”就是“憐惜”的意思,將紅燭擬人化。
Dayoufan 回複 悄悄話 此貼提到可憐有可愛或可歎的意思。上一篇詞裏,“紅燭自憐無所計”,自憐就是自歎?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