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中國人為什麽“不講邏輯”

(2025-05-02 16:13:08)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rAAGF3VhpE1Js3bfSRI5iA

薦讀|趙汀陽:中國人為什麽“不講邏輯”?

墨香學術
 
 2024年10月28日 11:01

點擊上方Image墨香學術可以關注我哦

Image

 

差不多100年前,麵對中國落後而任人宰割的局麵,知識精英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一種“大拒絕”的姿態,並召喚“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這兩個神靈降臨中國。

 

今天,中國似乎已經在經濟上“崛起”,但被階層固化、貧富懸殊、道德滑坡、公平正義缺失的陰影所籠罩。而在關乎“中國走向”的公共爭論中,不講邏輯的非理性情緒四處泛濫。政治、社會、經濟結構的風險驅之不散。

 

“現代化焦慮”,尤其是“民主焦慮”,又把很多人攫住。

 

為什麽中國的現代化、民主大業如此艱難?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這是因為,從古代開始,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期”,中國就缺乏 “邏先生”(邏輯),一路演繹下來,終成今天的局麵。正是中國人不太講究邏輯的思維方式妨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這種聲音一口咬定,中國絕大多數公民與邏輯的距離,就是中國與世界現代化的距離。

 

思考時是否要按邏輯來,真和一個國家、民族的現代化、民主有關係嗎?為破解窒息這個社會的諸多困局,今天中國人在思想上該檢討什麽?該如何去思考?

 

《南風窗》(記者石勇)就此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作為哲學家,他對影響到了西方和中國在“想什麽”、“如何想”的問題上,有著深刻洞見。

 
中國人不缺邏輯能力,而缺訓練
 
《南風窗》:不講邏輯好像是現在中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公共領域的爭論,多自立場開始,以人身攻擊結束。而某些政府部門“你和他講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講法製;你和他講法製,他和你講政治……”的背後,其實也是耍賴,不講邏輯。
 
還有另一種不講邏輯的方式。大家習慣了玩類比、玩隱喻、玩象征、玩暗示來“講道理”。我們從小就被訓練玩各種文學的修辭手法。這些在思想上會有什麽後果?
 
趙汀陽:和你一樣,我也不同意依靠玩這些文學手法來“講道理”。它們可以製造趣味,但不適合用來論證。把“修辭法”(亞裏士多德說的)用於論證,就容易形成詭辯或胡說。希臘人很擅長修辭法,就像他們擅長邏輯一樣,古希臘的許多“群眾領袖”喜歡在廣場使用修辭法蠱惑人民。亞裏士多德早就知道,修辭法會遮蔽真理。
 
《南風窗》:類比估計是很多人最常用來“講道理”的了。比如“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的諺語。這樣幹時,我們好像沒有注意到有一個“賴爾峽穀”:不同範疇的事物,比如A和B,你要從A的成立證明B成立,必須先證明B和A在某些方麵具有相似性或等同性,有了一座“在邏輯上可以等值”的橋梁,才可能通過這個“賴爾峽穀”。
 
趙汀陽:我倒不反對諺語。諺語所說的無非是一目了然的道理,其中是沒有論證,諺語使用修辭法不是在論證,而是為了製造有趣的表達效果,各國的諺語都差不多。至於現在為什麽許多人不講邏輯,我無法充分了解其原因,也許是為了饒舌,為了有趣,為了胡攪蠻纏,為了回避真相,為了欺騙,等等,總之是故意不講邏輯。
 
但我還想使用韓非的可信賞罰理論稍加解釋:如果做某事就總能夠獲得可信的回報(物質回報或榮譽回報都算在內),那麽人們就會紛紛自動做某事。可以想象,如果宣傳能夠獲得可信回報,那人們就會熱衷宣傳,如果追求真理沒有可信的回報,追求真理之人就會減少。
 
《南風窗》:在邏輯思維能力上,老外好像都一致唱衰中國。黑格爾說,邏輯在中國就玩不轉了。愛因斯坦則認為,中國沒有西方科學的兩個基礎,即形式邏輯和通過係統的實驗找出因果關係,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而列維-布留爾更狠,暗示中國古人的那類“天人感應”純粹就是“原始思維”,說古代中國的那些“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以及諸如此類的浩若煙海的百科全書”,全是扯淡。對於這些說法,您是怎麽看的?
 
趙汀陽:每一個邏輯學家都會跟你說,黑格爾才不講邏輯。黑格爾想象的是“辯證邏輯”,那是邏輯的反麵教材。辯證法是一種形而上“語法”,請允許我使用這個不太準確的說法,辯證法在邏輯上無用,但在哲學上是有用的,可以用來發現事物所暗含的“別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經過流俗歪曲之後的黑格爾“辯證邏輯”在中國似乎頗得人心,不知道黑格爾會有何評論。愛因斯坦的說法有些道理,但需要更多解釋。而列維-布留爾的說法恐怕基於對中國思想的無知,無需多論。
 
《南風窗》:說“中國人邏輯不行”,似乎和以前說“中國人是東亞病夫”、“中國人不聰明”屬於同一個偏見係列,而後兩者早被證偽了。如何也證偽前者呢?
 
趙汀陽:邏輯能力來自何處?這是個問題,直覺主義數學家們相信邏輯來自數學,但理由似乎不充分。許多哲學家相信邏輯其實是語言的一種深層語法。這個看法比較容易理解,事實證明,隻要有語言能力,就必定有邏輯能力。我會同意說傳統中國重視思想卻不重視理論,而且也不重視邏輯訓練。但邏輯訓練不夠不等於沒有邏輯能力。
 
 
情感問題不能用邏輯來抬杠
 
《南風窗》:一直有人指控說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能力是從古代經典文本開始的。最先是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說近代科學之所以沒有在中國萌生,和《易經》有很大關係。然後是其它人,說《易經》、《論語》、《孟子》等充斥著大量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
 
趙汀陽:前麵我說了,中國古代經典多數表達的是思想,不是理論,有些觀念之間不一致也不足為奇,而且還必須考慮到,生活本身充滿矛盾,因此,表達生活的思想有些互相矛盾,反而是如實反映了生活。這不是不講邏輯。
 
《南風窗》:孔子說過“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有人問:為什麽是三年而不是兩年、四年?沒有任何理由。這有點類似於“辯證法”的一個邏輯困境:為什麽是一分為二,而不是一分為三、為四?如何評價這些指控?
 
趙汀陽:就為什麽是“三年之孝”而不是別的選擇這個事情而言,我想說,這裏並沒有什麽邏輯問題,隻有文化或情感問題,而且要考慮時代背景。
 
假如孔子再世,他一定會考慮到今天的生活節奏,恐怕就不會推薦三年了。當年孔子為什麽推薦三年,理由待考,我猜想或許是與父母養育嬰幼兒的時間大致對稱,當然不是嚴格對稱,隻是一個在感情上大致對稱的選擇。如果在這些事情上用邏輯來抬杠,恕我直言,恐怕既不知學術為何物,也對情感缺乏體會。
 
《南風窗》:按這種說法,前麵我們所談到像“天人感應”之類的神秘主義觀念,是否也不能用一句“不講邏輯”來打發?
 
趙汀陽:並非所有事情都是知識論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天人感應”,如果作為知識論斷,顯然不真,因此不可信。董仲舒自己是否相信,還是個問題。就曆史語境而言,天人感應恐怕並非知識判斷,而是虛構的一種政治壓力。先秦社會的自由空間比較大,民心向背大致能夠形成對統治的政治壓力,但秦漢以來變成專製,民意不如以前清晰,士大夫願意虛構天人感應之類的政治壓力新維度,似乎也是一種貌似合理的選擇。當然,董仲舒們是否這樣想的,就不得而知了。
 
中西思維的最大區別
 
《南風窗》:我們同意,邏輯思維必須講究概念的明晰。而中國古代的一些經典文本,好像喜歡玩模糊、神秘。
 
像《道德經》裏麵“道可道”中的“可道”,有人說是“可說”的意思,而您說是“有規可循”的意思。在您那篇《道的可能解法與合理解法》中,您提出了一個觀點,說“中國古人的知識追求與超驗問題無關,基本上是以生活問題為界的知識追求,即使是那些關於自然萬物普遍原理的想象,比如陰陽五行之類,也是關於生活知識的藝術注釋,決非‘科學’探究”。
 
我不知道,這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樣幾個問題:中國古人其實不喜歡在生活之外玩神秘;中國古人對關於世界本質的知識論追求沒有興趣—因為這樣,因此也不太講究西方人玩的那些邏輯?
 
趙汀陽:古代中國思想通常不思考超越的存在,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類生活問題上,倫理、政治、戰爭、和平之類。不過西方思想也同樣關心這些問題。如果說中國和西方思想有哪個最大區別,我願意說,西方思想尋找永恒的、絕對的、不變的、完美的、完備的、終極的概念,西方的兩大根基思想,希臘和基督教,都追求永恒的“完美概念”,就是好到不可能更好的概念,上帝、完美的人、完美的事物、絕對無私的犧牲(耶穌)、絕對純潔的母親(聖母)、千年不壞的城堡、絕對無瑕的鑽石、無敵超人,如此等等。
 
完美意味著永恒、超曆史、無變化,而邏輯最適合談論此種概念;古代中國的思想意圖在於理解永遠流變的、不確定的、不可完成的存在狀態。易經、老子和孔子,都不假設完美概念,而重視永遠在途中的“存在狀態”。
 
《南風窗》:如何理解中西兩種思路在“是否追求完美”上不同,但並不暗示就有高下之分?
 
趙汀陽:舉個例子,裏程碑式的哥德爾定理挫敗了數學的完備性和一致性夢想(數學最能代表完美概念),曾經讓數學家們擔心真理永遠失去了。但是,假如古代中國數學家或哲學家聽說了哥德爾定理,一定不會感到煩惱,而會相見恨晚,以老子的觀念看,不完備或不一致就是一切存在的真相。事實上,隻要一件事實或問題涉及“無窮性”,就必定不完備或不一致。
 
易經想象,陰陽需要動態均衡;在孔子眼中,聖人也有不足之處;在老子看來,存在如水,沒有哪一個存在狀態是絕對好或好到不可變化的。這種“在路上”的狀態沒有邏輯既定的必然性,永遠分叉,永遠有歧途,而歧途也未必不能壞事變好事。這種思想與有沒有邏輯能力無關,而是思想問題和意圖不同。
 
 
比邏輯更重要的是理性
 
《南風窗》:邏輯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確定的7門基礎學科之一,可見它的重要性。您曾經做過兩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日”中國項目的策劃,對中國人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有什麽樣的期待或建議?
 
趙汀陽:前麵說到了,人人都有邏輯能力,但邏輯水平可以提高。邏輯學教學應該有助於邏輯知識的普及。不過,擁有邏輯知識並不能保證有效地應用。我見過一些邏輯學博士,驚訝地發現,他們熟知邏輯定式和推導技術,但似乎隻在進行抽象符號演算時才顯示出思維的邏輯性,而在思考其他問題時卻並無優勢,甚至有時很不講邏輯。這個怪事使我意識到,邏輯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還是一種態度,準確地說就是理性態度。如果缺乏理性態度,多高的邏輯技術都無以致用。
 
因此,與其學會邏輯技術,還不如學會理性態度更重要—毛澤東時代有過“學一點邏輯”的運動,似乎並無明顯效果。至於如何才能學到理性態度,我不知道。也許至少需要意識到兩點:自己喜歡的觀念未必是正確的;正確的觀念需要論證或者證據。

文章來源:慧田哲學


我們期待原創稿件,來稿請發: moxiangxueshu@126.com

Image溫馨提示:推廣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Image其他平台轉載請注明(來源:墨香學術 微信:moxiangxueshu)

 轉載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學術】立場

 

公眾號推薦

 

墨香學術

關注學術資訊,追蹤學術前沿

Image

   密關注學術資訊,持續追蹤學術前沿問題,積極推廣原創性成果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