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QJoaZ2POVm9stGUu4KtF1A
近日,筆者從天津地方史學者陳碩手中得到一部分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新近公開的基督教青年會的資料。其中一張海報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這是一張學生夏令會的海報,標題是“河北省基督徒學生夏令會”,以印章的形式表現出舉辦日期: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六月卅日至七月六日。地點在北平西山臥佛寺。
本次營會的主題(總題)為:前進(共赴國難)。應該與當時的時局有關,在這之前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東北,繼而日本又發動“一二八事變”,國軍進行淞滬抗戰。日本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政權等一係列事件。
最值得注意的本次夏令會的講員,排在第一位的並不是基督教內的領袖,而是政治家張君勱,筆者對其人生履曆不太熟悉,除了知道他是張幼儀的大哥,其餘所知不多,特意去百度百科查了他的條目。發現其與基督教也有關聯。張曾短暫在馬相伯主持的震旦學院學習。也曾在燕京大學任教授,故而在此次營會裏任講員,筆者手裏沒有《張君勱年譜長編》查不到他任教燕大的時間,初步判斷1932年其應該在燕大。其餘講員中趙紫宸、吳雷川、劉廷芳、司徒雷登或是燕大的校長,或是燕大神學院的教授,為大家所熟悉,筆者不多介紹了。
張伯苓(在海報裏誤寫為岺)也是青年會裏的領袖,參加這次營會也順理成章,不過筆者翻閱《張伯苓年譜長編》沒有發現他出席此次營會的記錄,因是宣傳海報,所以預計邀請與實際出席有出入,也屬正常。究竟是年譜漏記,還是沒有出席,需進一步考證。
徐淑希,一個頗為陌生的名字,乍看以為一位女士。筆者搜索網絡,有一篇《被淡忘的民國“海歸”博士》的文章對徐有介紹。徐淑希(1892-1982年),生於汕頭,中華民國外交官,近代外交史國際法研究先驅。徐淑希在汕頭華英中學堂時,就積極參與革命黨人的事務。1910年自中學堂畢業後,就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是汕頭最早一批同盟會員。他以革命黨人身份,參加光複汕頭、潮州的革命軍。後在基督教會的幫助下,就讀於香港大學。另據蔡紹彬、沈建華編《潮州名人詞典》,徐淑希原籍饒平縣錢東鎮,徐德輝之子,黃岡真道中學畢業,後由教會保送到美國留學,得法學博士,回國後從政,1945年為中國出席聯合國代表。《潮州名人詞典》並載徐德輝約1870年生於錢東,清末在汕頭開辦德昌抽紗局和輪船公司,曾在錢東上浮山村創建基督教堂。徐淑希從香港大學畢業之後,在著名教育家晏陽初的鼓動下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徐淑希任教於燕京大學,徐淑希曾任燕京大學政治學係主任、社會科學院院長、法學院院長。“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徐淑希任東北外交研究委員會委員、國聯調查團中日代表團專門委員、國聯中國代表團專門委員,參與調查日本人對東北的侵略。(以上文字引自粵東聆雨居士《被淡忘的民國“海歸”博士》一文)由此看來,夏令會邀請徐,和他的學術身份、政治身份與此次主題切合有關。
閻玉衡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紅色基督徒”閻寶航,字玉衡。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九一八”之後,在北平組織抗日救國活動。
晏陽初,也不用筆者多介紹,1932年他應該正在定縣主持“平民教育”工作。唯有密勒是中文譯名,不知道英文原名,因此有待考證。
本次營會內容包括有演講會、討論會、靈修會、運動、遊泳、音樂、交誼會。
從以上內容看雖然青年夏令會是由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燕京大學的人也積極參與其中。教會大學的教師兼有青年會領袖的身份也並不奇怪。
此海報所引發筆者的思考是在20世紀三十年代初,從講員的安排可以看出自由神學、社會福音已經成了基督教青年會、燕京大學的主流思想。在講員裏沒有看到一名持基要主義立場的教會領袖。這與筆者看到的青年會來華初期的營會講員名單安排完全不同,此時青年會已經徹底自由化。1932年,救亡不僅“壓倒”了啟蒙,救亡也“壓倒了”信仰。用現在的話講此次夏令會的講員陣容可謂星光熠熠,各種大V、意見領袖、知名博主。設若筆者是當年的“熱血青年”,會不會慕名前往?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年代能夠持守信仰而不迷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燕京大學成為學生運動的“溫床”,青年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紅色基督徒”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正如冉師所說:司徒雷登不是party趕跑的,是自己把自己趕跑的。失去了信仰的底色的事工,最終成了“草木禾稭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