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東教授還在訪談中說到了中國大飛機的情況,西方國家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有了民用幹線式大飛機,而我國的C919,也隻不過是近幾年才投入商用的。
C919是2007年立項,2017年進行首飛實驗,2022年才交付給了航空公司。
不誇張的說,中國的大飛機產業,是我們用10年的技術發展,去追趕20年的技術斷層。
很多人說,C919宣稱是國產飛機,為什麽發動機卻是外國的?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答,隻要將中國大飛機產業的曆史了解一下,心裏麵就有答案了。
中國第一台大飛機是運10,但是在當時的年代,中國的部分專家,對於發展民用飛機嗤之以鼻。認為應該發展軍用飛機,至於民用飛機需要等我們的技術和市場成熟了,然後再投入發展。
運10項目的組長叫熊焰,總設計師是馬鳳山。
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運10項目遲遲無法繼續發展,最終被叫停之後下馬。緊接著中航一集團進行部門的整合,直接把當初研發運10的技術團隊給解散了。
運10項目是馬鳳山先生帶領著團隊在一線奮鬥多年的產物,為了中國民航產業的發展付出了太多心血,到頭來功虧一簣,最終馬先生抑鬱成疾,61歲就早早離世了。
馬鳳山先生的離世,標誌著中國的民航產業被徹底埋入了地下。
轉折點來到了2001年,馬鳳山先生曾經有個助手叫張家順,他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在上海市舉辦的工業博覽會上麵,張家順需要向時任上海市副秘書長的江上舟匯報工作。
在匯報期間,張家順向江上舟提及了運10,以及中國的大飛機產業。
江上舟聽完之後,立馬拍板要重啟大飛機項目。江上舟這個人已經說了太多次了,不再多贅述。
張家順和江上舟開始找尋當年運10項目的資料,並且撰寫相關產業的報告,由江上舟呈遞給上海市領導,領導進行了批準。隨後江上舟奔波在一線,挨個去拜訪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請求幫助。
2005年,江上舟、張家順等人向中央領導發布了一封建議書《創新體製、軍民分線,創建新型民機產業》。
2006年,江上舟舌戰群儒,與多方麵的專家進行大飛機的論證工作。
論證工作困難重重,非常曲折,有太多老舊思想的專家不同意發展民用飛機項目,這給江上舟和中國民航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不過結局是好的,中國大飛機項目論證成功,中央決定重啟大飛機項目的研發。
2007年,組建研發團隊,中國大飛機項目正式啟動。
2011年,江上舟因癌症去世。
沒有了總指揮官衝在一線位置來排兵布陣,我們的民用大飛機產業一直在緩慢的發展當中,10年之後,才宣布研發完成。
運10項目,我們用了9年。C919項目,我們用了10年。
但是橫在運10和C919之間的,是20年的技術斷層、20年的產業落後、20年的體係四分五裂。
歐洲的空客、美國的波音,已經經過了相當長的技術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壟斷。尤其是在發動機這種核心的技術上麵,由於我們當年沒有重視民用飛機產業,所以導致了大部分的國際專利已經全被西方國家所瓜分。
我們想要打造一款純國產的飛機發動機,需要考慮國際專利、考慮供應鏈體係、考慮產品的性能和兼容度,這個技術難度不亞於從車輪開始造汽車。
雖然沒有國產發動機,但是中國的飛機研發團隊用10年的時間,去追趕當初20年的技術斷層,這個挑戰本身就是非常有勇氣、有血性的。在保證產品水平的前提下,對部分環節進行國產化製造,這更是值得稱讚肯定的。
隻有客觀認識到差距,才能有追趕的方向和目標。有點技術突破就開始胡亂吹捧,這種盲目自大的做法相當不可取。
但是中國的進步的確是很快。中國自己鼓舞自己一下,也無可厚非。
美國要一直領先於中國,很容易辦到,那就是讓美國的華人變成中堅力量。中國的華人肯定是競爭不過美國的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