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南開大學教授:我國沒那麽厲害

(2025-02-03 16:15:05)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vgQJfStZE-TbiY6JgLgE_Q?

 

南開大學教授:我國沒那麽厲害,與西方國家比差距很大,這是常識。有的群體盲目吹捧國產技術,誤國害民

 Xiao遙漠 逍遙漠 2024年10月22日 19:33

Image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Image

Image

 

散英魂寄千萬雄鷹翱翔神州,

盡智魄載十億慧芯呼喚華夏。

 

——《國務院給予江上舟同誌挽聯》

 

Image

01

前沿導讀

 

《科技日報》原總編輯、南開大學劉亞東教授在訪談中指出,我的國沒有那麽厲害,甚至於受製於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舉世矚目的成績,當然值得肯定,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差距和不足。

Image

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以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

可是國內偏偏有一些人,說什麽全麵趕超、主體超越,說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Image

如果隻是為了鼓舞士氣也罷,麻煩在於發出這些論調的人,往往忽悠了領導、忽悠了公眾、忽悠了自己。

對中國建設成就誇大其詞的這些輿論,無論是處於什麽動機,都是有害無利的,誤國害民。隻有認識到差距,才有可能去彌補差距。

Image

 

 

02

盲目吹捧國產技術

 

 

劉教授的話雖然針對性很強,但是說的句句在理。網絡上麵存在著許多盲目吹捧國產技術的群體,而且這些群體對於自己的吹捧言論,拿不出相應的信息來佐證自己的說法是否正確。

比如我國前段時間發布的氟化氬國產光刻機,許多人吹捧這款光刻機的水平高、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可以製造8nm芯片。可實際上,我國的這款光刻機產品還遠遠達不到國際主流水平,甚至差距相當大。

Image

193nm的波長、分辨率≤65nm、套刻精度≤8nm,這擺明了就是幹式光刻機的技術設備。在此之上,下一代技術是浸潤式,然後才是極紫外線。

套刻精度≤8nm,表示這款產品在晶圓上下兩個關鍵層之間的對準精度誤差最大是8nm,最極限的情況就是製造40nm的芯片。

我國的這台氟化氬光刻機,跟國際水平有兩代的技術差距,更不要說什麽製造8nm芯片了,這在物理層麵就實現不了。

並且浸潤式光刻機的技術,最早是在2003年被研發出來的,這也就是說明,我們國產的光刻機水平,相當於西方國家20年前的產品水平。

Image

與我國這台光刻機相近的產品,是ASML的1460k光刻機。這台產品是在2015年投入市場進行使用的,隻是ASML推出的一款非常成熟的低端產品。

Image

雖然國產光刻機的技術比較落後,但是這款產品是我們采用了去美化工藝進行打造的產品,其中不含有來自於美國的技術和設備材料,美國無法直接進行技術製裁。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產業進步,解決了從零到一的問題,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千萬不能在不了解產品的情況下,擅自吹捧國產光刻機的水平。

 

03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產業差距

 

 

劉亞東教授還在訪談中說到了中國大飛機的情況,西方國家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有了民用幹線式大飛機,而我國的C919,也隻不過是近幾年才投入商用的。

C919是2007年立項,2017年進行首飛實驗,2022年才交付給了航空公司。

Image

不誇張的說,中國的大飛機產業,是我們用10年的技術發展,去追趕20年的技術斷層。

很多人說,C919宣稱是國產飛機,為什麽發動機卻是外國的?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答,隻要將中國大飛機產業的曆史了解一下,心裏麵就有答案了。

中國第一台大飛機是運10,但是在當時的年代,中國的部分專家,對於發展民用飛機嗤之以鼻。認為應該發展軍用飛機,至於民用飛機需要等我們的技術和市場成熟了,然後再投入發展。

運10項目的組長叫熊焰,總設計師是馬鳳山。

Image

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運10項目遲遲無法繼續發展,最終被叫停之後下馬。緊接著中航一集團進行部門的整合,直接把當初研發運10的技術團隊給解散了。

運10項目是馬鳳山先生帶領著團隊在一線奮鬥多年的產物,為了中國民航產業的發展付出了太多心血,到頭來功虧一簣,最終馬先生抑鬱成疾,61歲就早早離世了。

Image

馬鳳山先生的離世,標誌著中國的民航產業被徹底埋入了地下。

轉折點來到了2001年,馬鳳山先生曾經有個助手叫張家順,他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在上海市舉辦的工業博覽會上麵,張家順需要向時任上海市副秘書長的江上舟匯報工作。

在匯報期間,張家順向江上舟提及了運10,以及中國的大飛機產業。

江上舟聽完之後,立馬拍板要重啟大飛機項目。江上舟這個人已經說了太多次了,不再多贅述。

張家順和江上舟開始找尋當年運10項目的資料,並且撰寫相關產業的報告,由江上舟呈遞給上海市領導,領導進行了批準。隨後江上舟奔波在一線,挨個去拜訪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請求幫助。

Image

2005年,江上舟、張家順等人向中央領導發布了一封建議書《創新體製、軍民分線,創建新型民機產業》。

2006年,江上舟舌戰群儒,與多方麵的專家進行大飛機的論證工作。

論證工作困難重重,非常曲折,有太多老舊思想的專家不同意發展民用飛機項目,這給江上舟和中國民航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不過結局是好的,中國大飛機項目論證成功,中央決定重啟大飛機項目的研發。

2007年,組建研發團隊,中國大飛機項目正式啟動。

2011年,江上舟因癌症去世。

沒有了總指揮官衝在一線位置來排兵布陣,我們的民用大飛機產業一直在緩慢的發展當中,10年之後,才宣布研發完成。

運10項目,我們用了9年。C919項目,我們用了10年。

但是橫在運10和C919之間的,是20年的技術斷層、20年的產業落後、20年的體係四分五裂。

歐洲的空客、美國的波音,已經經過了相當長的技術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壟斷。尤其是在發動機這種核心的技術上麵,由於我們當年沒有重視民用飛機產業,所以導致了大部分的國際專利已經全被西方國家所瓜分。

Image

我們想要打造一款純國產的飛機發動機,需要考慮國際專利、考慮供應鏈體係、考慮產品的性能和兼容度,這個技術難度不亞於從車輪開始造汽車。

雖然沒有國產發動機,但是中國的飛機研發團隊用10年的時間,去追趕當初20年的技術斷層,這個挑戰本身就是非常有勇氣、有血性的。在保證產品水平的前提下,對部分環節進行國產化製造,這更是值得稱讚肯定的。

Image

隻有客觀認識到差距,才能有追趕的方向和目標。有點技術突破就開始胡亂吹捧,這種盲目自大的做法相當不可取。

 

往期經典回顧:10萬+閱讀量

 

往期經典回顧:100萬+閱讀量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野彪 回複 悄悄話 中美之間的差距至少有100年,也就是說,至少在100年之內,中國不可能趕上美國。
但是中國的進步的確是很快。中國自己鼓舞自己一下,也無可厚非。
美國要一直領先於中國,很容易辦到,那就是讓美國的華人變成中堅力量。中國的華人肯定是競爭不過美國的華人的。
閑聊幾句 回複 悄悄話 與國外的先進技術的缺存在差距,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令人欣慰,荷蘭的光刻機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集體創作,阿斯麥的CEO曾說即使把全套圖紙給我們,我們也生產不出光刻機,可我們還是搞出來了,假以時日中國一定能追趕上,這也是為什麽美國如此著急想阻止或延緩中國的技術進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