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O4XaSl4HkL3uCWRmnPLhpw
標點符號是進口的
大家知道,我國的線裝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那麽,標點符號是何時使用的呢?
清同治年間有個叫斌椿的,是滿洲正白旗人,內閣大學士恒祺的親戚,曾經做過山西、江西等地的知縣,後來賦閑在家。經恒祺介紹,給當時清朝海關總稅務司司長、英國人赫德做秘書。1866年31歲的赫德要回國結婚,請求清政府派遣使團一起去歐洲考察。因不了解歐洲的官員都有恐懼心理,沒人願去。於是赫德推薦了斌椿,此時的斌椿已經63歲了,但他有眼光有魄力,依然帶著京師同文館的三位學生,以及他的兒子廣英,從北京出發,踏上旅歐的征程,並寫詩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天公欲試書生膽
萬裏長波作坑坎
他訪問了歐洲很多地方,還受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接見,此行大開眼界。一天,斌椿喝早茶,在翻譯的幫助下閱讀英文報紙,他發現英語句子之間有許多小蝌蚪和小圓圈等符號,就問翻譯是什麽意思,翻譯介紹說:“這些符號叫標點,是用來分割句子和表示語氣的,類似漢語中的句讀,便於閱讀文章。他覺得很好,回國之後,就把這一重大發現稟報了朝廷,因此成了把現代標點符號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後來,跟他同行的學生張德彝寫了一本《歐美環遊記》,此書把標點符號向國人進行了詳細推薦,不過當時還沒有廣泛應用。直到新文化運動開始,魯迅、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後才開始大力推廣。1920年2月2號,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了第53號訓令,正式采用西方標點符號,條文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及其用法,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標點符號由此誕生。
翮峰整理 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