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awqdqU2IqQyw8UEBUdvm2Q
華特迪士尼公司(英文簡稱:DISNEY:,英文名稱:The Walt Disney Company,TWDC,中文簡稱迪士尼或迪士尼公司)由創始人華特·迪士尼於1923年創立。
距離百年老店隻有一步之遙的迪士尼的生意確實很成功,而且在國內賺了很多錢。無論是迪士尼樂園、迪士尼衍生品還是迪士尼電影,其在中國的影響力都非同一般。
狂言背後:局勢問題隻是借口
一直以來,迪士尼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市場的營收數據並不如其意。
從2019財年以來,亞太地區的營收占迪士尼的總營收比例有所下降,不到10%。金額大約在61-66億美元。而迪士尼最大的市場仍然在美洲,占比接近八成,另外還有10%出頭的市場是歐洲。
雖然近三年有所波動,但總體上包含我國在內的亞太市場一共占迪士尼的總營收約一成左右。一成左右的營收雖然不低了,但失去這樣一塊市場,好像真還不會傷筋動骨。
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為何迪士尼這類明顯要以人口為基礎來支撐的營收卻發展不起來呢?是因為受眾人群偏高端嗎?是因為疫情影響下的消費不振嗎?不,都不是。其真實原因是國家文化管理部門清醒的認識到:
迪士尼是美國全球文化戰略布局的一顆重要棋子
迪士尼和可口可樂、麥當勞、耐克運動鞋、瑪麗蓮 · 夢露一樣,是代表美國流行文化的符號,它的確象征著一種昭告天下的美式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和 1980 年代之前的中國文化構成了強烈的衝撞,讓我們許多原有的觀念迅速解體,它幾乎毫無保留地接管了我們的文化和娛樂。
迪士尼故事的整體價值觀基本上就是美國主流意識形態,也即是中產階級基督教道德觀的體現。幾乎所有迪士尼的動畫片,都提倡一種美國式的個人主義與自我奮鬥,提倡以 " 我 " 為中心,用努力和自尊來實現夢想。這和中國在 1980 年代之前提倡的集體主義觀念,講究個人服從整體的利益,隱藏個性、照顧大局,是完全相反的。
包括迪士尼在內的好萊塢電影產品歸根結底是逃避主義的娛樂產品,比如動畫片《三隻小豬》在 1930 年代大蕭條的時候,就起到了鼓勵美國人樂觀奮鬥的作用,片中的反派大灰狼無疑就是經濟危機的象征,它在影片中的失敗安慰了銀幕之前為第二天生計發愁的觀眾們。這種娛樂觀在中國官方提倡的主流文藝中一直是被批判的,但誰也沒想到,中國的青少年甘願沉醉在迪士尼的逃避主義幻夢中不願醒來。至少,自從引進了迪士尼及同類美式動畫,國產動畫基本就沒人看了,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
當然,在迪士尼麵前沒有抵抗力的不隻是中國,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 " 淪陷 " 了,連伊朗人都喜歡那隻大耳朵的米老鼠,在伊拉克都隨處可以聽到迪士尼電影的插曲。
今天的世界各國都要警惕美國文化的入侵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美國中央情報局元老艾倫·杜勒斯杜勒斯曾說:“如果我們教會蘇聯的年輕人唱我們的歌曲並隨之舞蹈,那麽我們遲早將教會他們按照我們所需要他們采取的方法思考問題。”
最後的結果,蘇聯果然解體了。
且全蘇聯大部分人都未曾怎麽反抗,尤其是各加盟國中的年輕人們,他們除了拿著伏加特、唱著美國的歌,沉浸在瓜分蘇聯遺產浪潮的歡樂中外,便是對美式價值觀歡欣鼓舞。
同樣的,美國在入侵伊拉克、阿富汗和掣肘中東戰略中,其第一步就是開動強大的文化工具對全球布道,從而實現其攻打伊拉克、阿富汗和製裁伊朗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目的。
這就是美國文化入侵的力量。在和平年代,美國利用這種力量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旨在顛覆、控製他國。
當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各種文化相互交織、影響,世界變得更加活力而多姿多彩。
尤其是互聯時代,影視、音樂、傳媒及文化產品的交互變得更加頻繁,且隨處可見。不過,這一背景下,卻成了強勢文化滲透的土壤。
每年,美國廣電節目,其全球發行量就達到了30萬小時,許多國家的美國節目已占到了60%—70%,有的甚至已占到80%以上。
而美國自己的電視節目中,外國節目僅占1%—2%。
此外,美國電影現已占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占據世界電影市場總票房的三分之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電影市場幾乎被美國電影所壟斷。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文化產品每年出口額高達達600多億美元,甚至超過航天航空和電子產品的出口額。除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之外,美國卻通過這一形式,不斷輸出美國價值觀、美國文化和美國行為範式。
現在,就連加拿大、韓國、法國等美國傳統盟友,也知道美國文化入侵的巨大危害性,開始了自發性的反抗。
法國
巴黎迪士尼在建立之初,就受到了法式文化的強烈抵製,法國的知識界人士基本都反對迪士尼入駐,稱其為美國的“文化核泄露”,就連當時的法國總統都拒絕參觀迪士尼樂園。
法國還將“文化例外”的主張寫進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
不僅如此,法國還和歐共體其他國家一道拒絕華盛頓關於歐洲取消對美國影視產品的“配額限製”和“自由貿易”的無理要求。
歐盟
在法國的倡導下,歐盟不斷集中財力、人力和物力,打響了對美國“文化入侵”的阻擊戰。
如歐共體在1989年通過的指令,要求各成員國電視廣播中本國節目不得少於50%。
且歐洲委員會還不斷發布“綠皮書”,決定在歐共體內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歐洲影視產品。
“綠皮書”要求各國“鼓勵和支持影視工作者向世界展示歐洲人民的個性和創造天才”。
對於話劇、歌劇、交響樂和芭蕾舞等高雅藝術,政府也釆取措施予以積極幫助。
韓國
盡管韓國與美國明麵上是“鐵杆盟友”,但韓國和美國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認識體係。所以,韓國也采取了暗度陳倉的反製措施。
雖然韓國根本就沒有明麵上直接硬抗美國的勇氣,所以他隻能采取“民意”和“製度”形式,要求國內各大廣播電視、放映廳等,其播放量中,國產電影放映的時間及比例,必須達到一定比例,“以反製外國影視入侵”。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
當前,在全球化“文化滲透”模式下,世界正呈“世界大同”模式。這一模式,直接導致一些弱小國家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並被顛覆、同化和取代。
除了美國模式外,歐盟也通過“歐盟標準”,不斷將自己的文化滲透到全球其他區域;還有日本的漫畫,“五眼聯盟”的“共同價值觀”,就連韓國、印度等國家,都將自己的文化以“電影、電視”等形式不斷輸出到他國,從而形成對己有利的文化環境。
縱觀我國當下,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始,盡管有“中學為體”為前提,但其結果卻是呈現出“凡是外國的都好”的崇洋媚外的文化認知係統。現在中國有數百萬上千萬人到海外留學,這些人,西方都會選擇親近他們的人進行培養,尤其是年輕人,更容易被政客們洗腦,從而培育自己的合格代言人,這些人正在從內部分化瓦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這不僅是文化與認知的悲哀,更是文化的自我頹廢。
中華文化是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當前這一態勢下,堅定自己的文化信仰,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保護好自己的文化元素、符號及其價值觀和傳統更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