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1OQjhGi2S34KCi62mvdbQ
悄悄的,今年人民幣年化匯率已經貶值逾10%!
年初至今,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匯率已經貶值了5.9%,年化13%。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跌至94.88,創去年12月指數創立以來最低。
最近三個月,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及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貶值了3.25%,年化12.8%。
實際上,自2014年初,人民幣就開啟了貶值大趨勢。人民幣若繼續兌一籃子貨幣貶值,或引發長期單邊貶值預期。
瑞銀經濟學家Ning Zhang在報告中表示,隨著英國公投後人民幣貶值壓力重現,瑞銀下調了人民幣匯率預測最低至7.2。Ning Zhang稱,在英國投票脫離歐盟後,中國的出口需求將受到歐洲增長放緩的影響。
1、官媒首提20%- 40%貶值幅度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題為《人民幣是負責任的國際貨幣》的文章稱,與曆史上其他曾經曆過由“盯住匯率”製退出的國家過程一樣,市場各方未來也必將經曆一段逐步適應人民幣波動幅度加大的時期。
文章稱,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日、英、歐等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均啟動了史無前例的非常規性貨幣政策。縱觀發達國家國際主要貨幣的匯率史,短期內出現20%甚至40%匯率波動的極端情形也並非罕見。
相比之下,人民幣的表現才是負責任的國際貨幣。如以有效名義匯率考量,過去8年間大國貨幣中隻有人民幣沒有相對任何一個主要貨幣出現劇烈的貶值,相對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水平也基本保持了穩定。
人民幣匯率客觀上存在貶值壓力,人民幣貶值也能夠給中國出口帶來積極作用,另外緩慢貶值的預期會使外匯儲備持續流出。結合官媒文章來看,國際主要貨幣短期內都出現過20%甚至40%的匯率波動,且過去8年間大國貨幣中也隻有人民幣沒有出現劇烈貶值。人民幣未來會出現劇烈貶值嗎?會選擇一次性貶值而非緩慢貶值這種更大膽的行動嗎?目前,仍然不敢肯定。
但是,在國內資產泡沫和人民幣匯率之中,中國當局似乎隻能二選一,而棄匯保資產是危害相對小的選項。
2、 人民幣貶值,過猶不及?
德國商業銀行周浩稱,不看不知道,一看也真的嚇了一跳,人民幣在過去半年兌一籃子貨幣的貶值幅度達到了5.8%。半年貶值5.8%,簡單的數學計算會告訴市場,人民幣在全年會兌一籃子貨幣貶值超過10%。
這個時候的問題很簡單直接,人民幣到底是為了貶值而貶值,還是為了創造波動而貶值?
換句話說,如果在這樣的時刻,人民幣能夠保持強勢,那麽市場就會形成人民幣雙向波動的觀點,而如果人民幣一路續貶,那麽市場就會認為人民幣會出現2005-2015年的單邊走勢,當然,現在的單邊走勢是單邊貶值。
所以市場會問一個問題,人民幣指數是否會存在一個區間,而不是永遠向下?
坦白說,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沒人可以回答。但如果存在區間的話,目前的人民幣指數可能已經在底部區域。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在過去的很多年內,新加坡元的波動區間是+/-2%。按照波動區間和通脹目標的邏輯,人民幣籃子的波動區間應該設定在+/-3%左右。
區間之外的另一個決定因素是斜率,斜率看起來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理解起來也不難,如果說政策目標是每年讓貨幣升值2%,那麽就用2%除以365,就可以得出大致的路徑,而這個路徑上的每一個點可以被認為是“中點”,以“中點”為基準,上下設定交易波動區間,就可以獲取一個大致的交易空間。
如果將這些概念引入,我們就可以發現,假設人民幣交易波動區間為+/-3%,那麽目前的斜率指向至少是超過5%的貶值。
簡單的數學計算顯示,每年5%的貶值,半年就是2.5%,加上3%的下方區間,上半年至多可以貶值5.5%——而現在人民幣已經對一籃子貨幣貶值了5.8%。
所以,所有的問題回到了原點:如果人民幣指數的波動沒有區間,那麽以上的所有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市場也會據此形成人民幣將長期貶值的預期。如果人民幣指數的波動有區間,目前的波動幅度應該已經接近底部區域——一個超過一定貶值幅度(比如說每年貶值10%)的貨幣,市場會將其貶值歸類為“結構性貶值”。
3 、新概念:人民幣成避險資產?
中國財政部上周三在香港成功發行五個期限、共計140億元人民幣國債,其中,三年期70億元國債發行利率2.9%低於市場平均預期,並獲2.48倍超額認購。
交易人士認為,這凸顯了近日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泛濫、資產匱乏現狀,巨量發行受市場熱捧,亦彰顯人民幣資產對國際投資者吸引力有所增強。
興業證券王涵稱,在本輪英國退歐問題帶來的全球資本市場衝擊中,人民幣資產受到的負麵衝擊明顯小於其他國家,是資金的“避風港”。
人民幣也要成為避險資產了?先看看日元為何成為避險資產吧:
首先,日元作為避險資產,是和全球貨幣套息(Carry Trade)的現象密切相關的。由於日元長期是低息貨幣,國際投資者往往融入日元、購買利息收益較高的資產,如果相對匯率在套息的這段時間裏是穩定的,那麽投資者的收益就是高息資產匯報與日元借貸成本之差。然而,當風險事件爆發時,投資者從高息資產中撤出,並集中償還日元,這就導致了日元需求在短時間內上升,日元匯率上升。
第二,日元作為避險資產,是因為日元突發性貶值的可能確實相對較小。1)日本不僅官方擁有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美元儲備,民間也擁有大量美元債權,雄厚的儲備和債權意味著做空日元的難度極大;2)雖然日本國內債務繁重,但外債規模極小,因而日本政府一直享有很高信用評級,因風險事件導致對外違約的概率較小;3)日本國內貨幣政策長期在零利率上下,貨幣政策缺乏寬鬆空間導致日元因降息而突然下跌的可能性相對較小;4)風險事件爆發後,日本投資者出於母國偏好,會傾向於撤資回到境內,這也在短期支撐了日元表現。
第三,日元作為避險資產,是因為其流動性較好。日元早在上世紀90年代完成國際化,作為世界主要貨幣,日元不僅擁有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資產規模,日元資金在跨境流動方麵也享有極高的自由。日元較好的流動性,方便巨量資金短時間的進出,也是其成為避險資產的一個原因。
第四,日本作為島國,擁有比較安全的地緣環境,往往能在地緣衝突、移民爭端、恐怖襲擊事件中獨善其身。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美元和日元相比,存在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的問題;歐元和日元相比,存在主權評級低、債務違約概率高、受地緣衝突影響大的問題;其他發達國家貨幣和日元相比,存在資產規模相對不足的問題;發展中國家貨幣和日元相比,存在儲備資產不足、貨幣不能自由流動的問題。那麽也不難理解為什麽日元能夠成為一種避險資產。
對比以上幾點,人民幣要想成為避險資產還有很長路要走,在動蕩的環境下,人民幣貶值仍然是目前的一致預期。
4 、人民幣貶值 五大資產如何配置?
在人民幣、美元、黃金、房產和股權5個大類中,最大的機會在哪裏?知名財經人士劉曉博給出觀點:
1、未來10年,最大的機會和最大的風險,都在股權投資裏。這裏使用了“股權”,是因為涵蓋了非上市股權。你在人民幣、美元、黃金和房產裏,很難找到10年盈利上千倍、數百倍的機會,但在股權投資裏就可以找到。但這種概率可能非常小,萬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它基本上不適合普通人。
2、在二級市場上炒股票,也有可能獲得超過持有人民幣、美元、黃金、房產的回報,尤其是在注冊製實施之後。
到那時,股票會非常便宜,上市公司市盈率中位數可能下降到目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反過來,你就會知道目前的股票有多貴,多麽不適合長期持有(個別有高成長性的企業例外)。但注冊製實施之後,散戶的生存壓力會更大,因為股票太多、信息太多,你很難判斷。到時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恐怕還是要把錢交給基金打理。
3、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人民幣可能是未來10年最差的資產,這是紙幣的性質決定的,也是中國國情決定的。最近30多年來,中國的發鈔速度平均是財富增長速度的2倍;最近10年,M2增速每年比GDP增速快大約7個百分點。換句話說,30多年來,人民幣平均年購買力下降10%,最近幾年每年下降7%。未來很難控製在每年下降5個百分點以內。
4、美元正在開啟新一輪加息周期,所以美元比較強勢。但長期看,作為一種紙幣,它同樣沒有黃金堅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1美元的含金量是0.8887克左右,而目前大約是0.02338克。
也就是說,過去七八十年裏,黃金對美元升值了38倍;或者說,目前美元的含金量隻有七八十年前的38分之一。所以,長期拿著美元也是比較悲催的。
5、過去10年,全球最優秀的資產,其實是中國大城市的房產。它們以人民幣計價,上漲超過10倍,部分學區房超過20倍。而人民幣在過去10年對美元和黃金在升值。但未來10年就很難說了,如果人民幣發鈔速度繼續維持在比GDP增速快五六個百分點以上,則中國大城市房價仍然會在人民幣計價模式下上漲。
所以,中國大城市的房產,仍然比人民幣值得持有。但如果換成美元或者黃金計價,就很難說了。
6、如果在美元和中國大城市房產之間做選擇呢?我覺得在3年之內,中國的房產仍然可以追上或者略微跑贏美元,然後就很難講了。10年下來,可能是打個平手,或者美元小勝。
7、10年下來,黃金有很大機會戰勝美元,100%戰勝人民幣,並有可能跑贏中國大城市的房產。
8、至於人民幣跟美元的關係,要看兩國經濟的發展狀況了。如果中國持續快速發鈔,則人民幣對美元恐怕每年都要貶值5到7個百分點才行。如果憋著不貶值,就幾年來一次痛快的大貶值。
9、技術進步(比如VR、個人飛行器、無人駕駛技術和汽車共享等)肯定會最終改變城市的麵貌和住宅的價值,但未來10年似乎不足以出現顛覆性的變化。
20年之後,尤其是30年之後就很難說了。到那時,城市中心的價值將下降,學區房的價值也將被瓦解。20到30年之後,黃金是不是稀缺也很難說了。
5 附:人民幣日報文章
近期,在英國脫歐等議題的衝擊下,人民幣匯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另一方麵,去年三季度以來,受國內產業資本海外並購加速,以及美聯儲加息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程度較以往有所加劇。
然而,逐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擴大匯率波動區間,恰恰是近年來我國貨幣及匯率體係改革的政策導向所指。與曆史上其他曾經曆過由“盯住匯率”製退出的國家過程一樣,市場各方未來也必將經曆一段逐步適應人民幣波動幅度加大的時期。
縱觀發達國家國際主要貨幣的匯率史,短期內出現20%甚至40%匯率波動的極端情形也並非罕見。因此,無論從波幅還是中樞水平來看,人民幣的近期走勢並不值得過分憂慮。審視人民幣匯率的方向與趨勢,仍需持有更長周期的曆史視角。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日、英、歐等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均啟動了史無前例的非常規性貨幣政策,這種極端的量化寬鬆進一步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震蕩。此類“以鄰為壑”的政策清晰地暴露出部分國際貨幣的主權當局在維係全球金融穩定方麵責任感的嚴重缺失。
如以有效名義匯率考量,過去8年間大國貨幣中隻有人民幣沒有相對任何一個主要貨幣出現劇烈的貶值,相對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水平也基本保持了穩定。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席卷亞洲時,不少國家紛紛大幅貶值本幣以轉嫁危機,部分國家貨幣貶值幅度甚至超過50%,而人民幣匯率卻始終保持了穩定。
盡管這種利他主義行動令自身經濟遭受了兩年通貨緊縮的考驗,但中國也就此贏得了“負責任大國”的國際讚譽。時至今日,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已大大超過20年前,也具備了更大的決心和能力來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並將致力於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嶄新的、長期可信賴的國際儲備貨幣。
經過30多年的國內要素釋放、再配置以及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係,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不僅國內總產出已占全球經濟的七分之一強,連續3年成為世界新增產值最高的國家,而且對外貿易總額和出口額亦位居全球首位。與此同時,持續近20年的巨額貿易順差與雄厚的外匯儲備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後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使得人民幣在成為全球性貨幣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不久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首批項目正式出爐,也為確立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的關鍵角色奠定了新的基礎。
縱觀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態勢,中國的巨大經濟活力和潛力可謂卓爾不群。國際經濟秩序也正在經曆著自二戰以來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新舊交替,這些因素都使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來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而世界也將迎來一個更加強大和更負責任的全球性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