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拍完多年,電影《李娜》何時上映?

(2024-11-07 17:41:21) 下一個

1) https://mp.weixin.qq.com/s/odX2OdG3QpKAqzu6kMcrOw

拍完4年,陳可辛電影《李娜》要上了?胡歌演薑山,誰演李娜保密

 頭號電影院懂小姐 頭號電影院懂小姐 2023年06月12日 11:01

人生就像一場電影。

Image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頭號電影院懂小姐』

 

Image

頭號電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創,嚴禁轉載)

 

有些電影,拍攝時備受關注,拍完多年卻遲遲沒有消息。
其中就有這部電影:《李娜》。
現在,這部拍完4年的電影,終於有了新消息:導演陳可辛在上海電影節的大師班上透露,該片即將上映。
Image
這是一部關於女子網球運動員李娜的體育題材電影,根據李娜的自傳《獨自上場》改編,講述了李娜從少年時期、運動員時期到退役之後的人生故事。
這部電影的主創陣容很強大,導演是拍攝了女排題材電影《奪冠》的陳可辛,胡歌扮演薑山,青年李娜的扮演者秘密培養多年,至今沒有公開。
電影《李娜》之前曾公開片名為《獨自·上場》,從題材,到主創陣容,都讓這部電影吸引著各方目光,但早在2019年導演陳可辛就完成了影片拍攝,卻一擱置就是4年,至今沒有上映。
Image
而據導演陳可辛最新透露,“我最新的一部電影是講打網球的,很快就能上,整個劇本裏麵最感動的一句就是畫外音,她每天深深地相信自己,也深深地懷疑自己。”
導演陳可辛尤其擅長文藝片,就算是拍體育人物,細膩敏感描摹人心的陳可辛也不會僅僅把它拍成一部純粹的體育電影來拍。
早在4年前,導演陳可辛就曾向媒體披露,片中會加入一個90後的角色,以90後的視角來看李娜的傳奇人生和中國社會變遷,把人和時代緊緊結合在一起。
Image
胡歌出演薑山,是很多人感到意外的選擇,因為胡歌本人太帥了,和薑山並不像。
Image
4年前,先是胡歌被拍到和陳可辛一同現身澳網現場觀看比賽,就引發了大眾的猜測。
ImageImageImage
後來,胡歌又被拍到出現在電影《李娜》片場,大家紛紛猜測他扮演的可能是李娜的丈夫薑山。
Image
直到陳可辛再後來和胡歌一起走紅毯,終於讓這件事情得到了確認。
Image
此外,還曾有消息傳劉昊然出演少年薑山,但此事一直沒有得到證實。同時,還曾有媒體在《李娜》片場撞見了穿著運動服的郝蕾,但她扮演的角色尚不得而知。
其實,片方首先公開的演員中,最早的一位是著名法國男星文森特·卡索(莫妮卡·貝魯奇前夫)。
當時據媒體猜測,他在片中出演的或許是李娜的第四任教練卡洛斯·羅德裏格斯,幫助李娜在澳大利亞贏得了第二個大滿貫冠軍。
Image
不過,電影最大的懸念到現在都沒有揭開——
到底誰演李娜?
Image
電影中,扮演8歲“小李娜”和15歲少女版“李娜”的小演員早已確定、曝光。早在2018年5月,媒體就曝光了李娜與這兩位小演員的合影。
看照片,小演員選得真的和李娜本人挺像的。
其中,飾演8歲小李娜的是晏星月,飾演15歲少女李娜的女孩叫張欣兒,當時是一名職業美籍華裔女子網球運動員。
Image
影片成年李娜的扮演者卻一直秘而不宣,片方公布開機照時,她被打上了馬賽克。
Image
不過,網友們還是尋到了各種蛛絲馬跡,拍到了照片。
扮演青年李娜的女演員是一位新人,而有媒體前往片場探班時,曾聽到工作人員直接稱呼她為“李娜”。
Image
據悉,目測她的身高至少1.73米,英氣十足,體型緊實頎長,頗具運動範兒。之前有消息稱,她為出演該片秘密培訓了兩年。
(網上流出疑似李娜和電影女主合影Image
電影最大的驚喜,是李娜本尊的出現。
當時,李娜和斯洛伐克網球選手齊布爾科娃同時出現在電影拍攝現場,重現了那一年的澳網決賽。
Image
2018年11月,齊布爾科娃還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了自己參與拍片的一些照片——武漢光穀網球中心被還原成了2014年澳網羅德·拉沃爾中央球場,李娜和她,在這裏再現了當年澳網女單決賽的時刻。
2014年澳網女單決賽中,李娜2比0戰勝了齊布爾科娃,拿到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冠軍。
齊布爾科娃當時寫道:“我真的很想你,我的朋友李娜,即使每次都輸給你。”
看看導演陳可辛的用心:同樣的服裝和打扮,同樣的兩個人,電影能“神還原”到這個程度,實屬不易。
Image
如今電影拍完4年終於有上映的消息了,陳可辛執導的這部電影《李娜》,你期待嗎?
Image

Image

人生就像一場電影。

這是一個推薦好片的私人影院。

歡迎關注『頭號電影院懂小姐』

微信公眾號:topcinema

Image

Image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更多影視娛樂解讀,歡迎關注今日頭條

【頭號電影院】

 

秘密籌備四年,女主至今成謎……這部電影我已經很想看了

 沁毛 蘿貝貝 蘿嚴肅 2018年10月10日 08:49

轉載或者合作請聯係

mszhangziyan@foxmail.com

 

好電影成為稀缺物品的現在,真靠譜的導演在做什麽,才是觀眾最關心的事情。

 

2014年就有傳出陳可辛在籌備電影《李娜》,但是一直以來進展都很神秘,隻有這張海報讓人浮想聯翩。

Image

 

而前兩天,這個籌備4年的電影終於低調在武漢開機了!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照片裏飾演李娜的女演員都被打了馬賽克。

Image

Image

 

李娜的故事和陳可辛的組合、籌備四年、秘密培訓了新人,聽上去就很厲害!!

 

雖然電影一直沒有新消息,但陳可辛和李娜最近的互動多了起來。前兩個月,陳可辛幫李娜本人拍了個短片,也刷屏了。短片內容是讓李娜和已經過世的父親穿越時空對話,這個短片看哭了很多人。

Image

Image

 

看完這個短片很多人呼籲李娜自己去演自己吧,從來沒演過戲的體育傳奇巨星怎麽拍了個短片怎麽感人呢!!!

 

今日頭條曝光了一則李娜和陳可辛對談的視頻。

 

李娜還在打球的時候其實是很難采訪的,因為她太有主見,有些記者都怕她。而退役之後她又一直很怕麻煩,大家更是很難看到她出來說話。

Image

 

所以李娜說自己懶得出來做采訪之後,陳可辛都說了一句:“那我今天很幸運”。

Image

 

這個對話主題是“人生這四年”,兩人在這個對談中終於講了這個電影的來龍去脈。還有許多幕後八卦,非常精彩

 

演技爆發?不,隻是因為一個人而已

 

兩人先從前不久合作的那個李娜“演技爆發”的短片談起,最初很多人都擔心李娜跨界做演員會效果不好,但是後麵成品就是很驚豔。

Image

 

李娜說出了自己“演技爆發”的秘密,大約也是能給現在的麵癱明星們一點啟發吧。

 

那就是——真情實感啊。

 

李娜說,自己剛到片場時很緊張,沒想到第一條開拍時,她一見到飾演父親的演員坐在麵前,眼淚就控製不住了。

Image

 

片場所有人鴉雀無聲,都受到感染,甚至跟著李娜一起默默流淚。

Image

 

好多人後來都忍不住誇李娜真的可以跨界當演員,演得實在太好了。

 

李娜當時就回他們:“這不是演的好嗎?!”

Image

 

李娜在片場一看到演父親的演員坐在麵前,腦海就浮現往日種種,各種情緒都上來了。

Image

 

因此也談到李娜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父親。

 

李娜的父親曾經是一位羽毛球運動員,在發現李娜沒有羽毛球天賦後,就開始逼著她打網球。不幸的是,李娜父親在李娜1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離開了李娜,但他一直是李娜的精神支柱,是對李娜人生影響最為巨大的人。

Image

 

自李娜父親離世後,“父親”就成為李娜心底不願觸及的一個部分。而陳可辛籌備電影的過程,則讓李娜打開了自己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開始麵對這個問題。

 

相信電影《李娜》中,父親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段落。

 

誰來扮演李娜?

 

李娜自己演自己效果很好了,但是找一個演員來扮演李娜會如何呢?

 

選角是電影《李娜》至關重要的一步。

 

對於演李娜的演員,也是引發了吃瓜群眾們的各種猜想,從趙薇、李冰冰、高圓圓到餘男、朱丹都猜了個遍,有幾個確實角度挺像她。

Image

 

甚至還有媒體根據這張合影猜測李娜本人會親自上場。

Image

 

最後,《李娜》官方出麵表示主角用了新人,李娜也不會以任何旁白或者客串的形式出現。

Image

 

在今日頭條出品的對談中,陳可辛和李娜透露,他們對於主角人選有過多次溝通。

 

劃重點:兩個人都曾有意讓湯唯來演。

Image

 

陳可辛還曾公開表示湯唯那股韌勁和李娜很相似。

Image

 

但是後來這個計劃還是行不通,一是演員沒有長時間訓練,無法細膩的體現出運動員的心理起伏。

Image

 

另外請大牌的話,觀眾就已經先入為主了,無法入戲。

Image

 

所以最後陳可辛還是選擇了自己培訓新人。

 

經過兩年多的訓練,這個神秘新人已很有運動員的樣子了。陳可辛聊起來是一臉滿意,而李娜本人也見過,表示了認可。

Image

 

 

為什麽選擇陳可辛?

李娜:因為他拍人物最好

 

李娜退役前有主見不好說服,退役後又盡量避開熱鬧,但很奇怪,陳可辛是個能走進她內心的人。

 

而在這次對談中,足以看出她對陳可辛的信任,回答問題時完全是敞開、放鬆的。

Image

 

最初要啟動李娜電影項目時,就有很多導演參與競爭,是李娜最終拍板定了陳可辛。

 

在對談中,李娜更表示,對於陳可辛拍出的《李娜》,自己是所有都可以接受的:“有人說你好,就有人說你不好。”

Image

 

為什麽李娜願意接受陳可辛對自己所有的解讀?

 

應該是一種基於對陳可辛業務能力的認可。

 

在李娜看來,陳可辛是拍人物最好的導演。李娜說自己曾因為《親愛的》哭得一塌糊塗。

Image

 

李娜是從陳可辛的作品裏感受到了他的“負責”。

Image

 

對於李娜的信任,陳可辛也不想辜負,《李娜》的每一步他都走得很小心謹慎。

 

在做起了這個項目後,陳可辛被拍到他現身在網球比賽看台上觀察感受。

Image

 

陳可辛說,自己光是劇本就弄了三四年,中途也遭遇到很難的時候,覺得要難產,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Image

 

導演的時間也是很珍貴的,像陳可辛這樣負責任的大導演,一部電影都要耗費數年,每選擇一個項目都是很寶貴的機會成本。

 

而陳可辛之所以願意為一部傳記電影耗費這麽大的時間和精力,是因為他真的對李娜這個人有興趣。

 

陳可辛對李娜說:“你對我來講是很大一個問號。”

 

他看遍了李娜的各種采訪,覺得李娜很真實,同時也感受到她的矛盾和多麵。雖然困難,但也更引起陳可辛的興趣。

Image

 

對於李娜這個“矛盾綜合體”,陳可辛選擇將這些真實全放進電影裏,讓觀眾自己去感受和判斷李娜這個人。

Image

 

李娜自己對《李娜》也有期待,那個期待叫做“夢想”。

 

在她看來,任何人都是有夢想的,隻不過有些人很容易的就放棄了,迷失了自己。

Image

 

但李娜認為,有夢想的人始終是比沒有夢想的人要幸福的,就算沒有實現,那也會幸福很多。

Image

 

我們為什麽期待陳可辛的《李娜》?

 

 

由陳可辛來拍攝《李娜》,這件事本身就足夠令中國觀眾熱血沸騰。

 

首先是一個很普世的話題:夢想。

 

李娜本身就是一個實現夢想的奇跡。

 

李娜默默無名時,曾經有過這麽一個采訪,她在鏡頭前說希望自己可以打到職業前十,後來她做到了。

Image

 

陳可辛說,這個片段,每看一次,他都感覺受不了。

 

這一幕看起來普通,可這代表著一個年輕人的蓬勃、無畏,可以看到希望在她眼中綻放的樣子,這是很珍貴動人的。

Image

 

其次是,李娜意味著獨特和敢於突破界限。

 

中國的體育故事多是要代表集體榮譽而戰的。而李娜經曆過這些,又不僅僅是這些。

 

她的起步像多個冠軍一樣,要訓練,要為集體而戰,肩負著“中國人的突破”這種使命感。

 

這些當然很光榮,但李娜到了個人打職業賽的時候,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突破。走進職業,走進商業,去試試看,一個人能在全球高手裏走多遠。

 

她仍然代表著中國體育,但也代表著去革新,去嚐試另一種實現方式。

Image

 

李娜除了有常規運動員的那種勵誌和熱血,也意味著突破。在一個外國人擅長的領域裏突破,從一種生活模式到單打獨鬥去打球的突破,李娜是帶著一種打破禁忌意味的,是從中國式走向國際式。

 

我們都記得,當看到李娜用幽默發言麵對國內外媒體的時候,散發著從容和自信。她能走到一個原本沒什麽中國人嚐試的遊戲裏得到國際認可。

Image

 

在很多方麵上,李娜都是中國運動員中的“第一人”,進入了很多“無人之境”。

 

她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這樣的一個人,是從來就目標堅定,還是誤打誤撞進入了時代的浪潮?

 

李娜自己說,這有好也有壞,有欣喜也有迷失。所有事要靠自己把控,是沒有人為她提供經驗的,她時刻處在迷茫和矛盾之中。

Image

 

而麵對這樣一個李娜,陳可辛是最佳人選。

 

他在香港、內地以及國外都拍過片,他的作品既有細膩入微的部分,也會拍出一個時代的大格局,視野也很國際化。

Image

 

陳可辛對電影《李娜》的認知角度很獨特:“「李娜為什麽出現在現在的中國」就是很值得探討的一件事。”

 

陳可辛電影裏有很多種時代,《甜蜜蜜》裏有香港謀生的內地人,有美國打拚的中國人;《中國合夥人》裏有改革開放浪潮中闖蕩的年輕人;《親愛的》裏麵是當下社會最痛的話題,也是種種是非倫理之辯。

 

而這些洶湧時代背景裏的人物,無一不帶著情感。愛情、親情和向往成功的欲望,都被陳可辛拍出了超越了時代的共性和感染力。

 

《李娜》應該不隻是體育勵誌片,不隻是傳記片,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還有時代裏一個最有代表性的鮮活人物。

Image

 

這兩個人一結合,自然會給觀眾無限想象。

 

一般的訪談都是主持人采訪名人,這次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和GQ聯合出的這個訪問卻是名人間的相互問話,內容更涉及到一直保持神秘的電影《李娜》,今天已經被這個視頻刷屏了。

Image

 

籌備時間長達四年、為了電影秘密培訓新人,再加上個性強烈的李娜與導演陳可辛之間碰撞出的火花,看完今日頭條這個對談,對陳可辛將怎麽呈現《李娜》更加好奇了,《李娜》已經成為我未來最期待的新片了啊啊啊啊~~~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給你嚴肅的八卦

Imag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