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I9KePPTSNAzsZKjzrBheKA

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由蘇格蘭政府駐華辦公室、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天津市體育局共同主辦的“李愛銳:百年蘇格蘭體育傳奇”展覽在天津市體育博物館舉辦。在“李愛銳100周年紀念活動”展區,詳細介紹了李愛銳的傳奇經曆。蘇格蘭政府駐華代表柯春娜(Catriona Radcliffe)表示,李愛銳的故事是連接蘇格蘭和中國人民的紐帶——他是蘇格蘭的代表,但他出生、生活在天津,去世於濰坊。他所取得的體育成就激勵了幾代人,甚至成就了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慶祝他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奪冠100周年,也是慶祝通過體育和友誼建立雙邊關係,銘記他的曆史貢獻。
天津市體育局副局長李珊不無感慨地表示,在李愛銳生活的年代,舉辦奧運會還是中國人的一個夢想。而如今,這個夢想早已變成現實。“中國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舉辦前夕,我們在這裏舉辦展覽,就是希望借此緬懷這位奧運冠軍的風采,感念他對天津人民的深情厚誼,傳承奧林匹克精神。”
2024年6月21日,中國駐愛丁堡總領館聯合蘇格蘭李愛銳基金會在基金會大廳舉辦李愛銳紀念招待會。招待會上還播放了近期天津舉辦的李愛銳紀念活動視頻。李愛銳的女兒帕特裏夏在發言中深切緬懷她的父親,表示非常感激和欣慰中國人民和蘇格蘭人民給予其父高度評價,今天仍在紀念他,發揚他的精神。2024年6月13日-27日,為紀念電影《烈火戰車》中的傳奇人物李愛銳,一場快閃展覽在香港中環交易廣場中央大廳舉行。97歲的鄭漢鈞曾是李愛銳在天津時期的一名學生,他受邀參加了此次展覽。鄭漢鈞這樣回憶:“我很幸運能成為他在天津的一名學生,他激勵了數百名中國學生。我們都知道他是奧運冠軍,是學生心目中的英雄。”其實早在2011年,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與中國駐英大使館就曾在倫敦聯合舉辦“李愛銳與天津”圖片展。天津市政府在英國倫敦普特羅斯中心(Pewterers Hall)舉辦圖片展他的傑出一生和體育成就,他的激情、同理心和正直,連接了英國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為“一個傳奇,一種傳承,一生的啟迪“被銘記。
出生在天津的運動健將李愛銳,英文名字是Eric Henry Liddell,綽號“蘇格蘭飛人”(the Flying Scotsman)。從出生到五歲,直到後來1925年回到天津當老師,他在天津生活了很多年。在天津,他與妻子弗勞倫絲·麥肯齊相識並結婚,他們的三個女兒中有兩個在這裏出生。1902年1月16日清晨6點28分,李愛銳出生在天津馬大夫紀念醫院(地點在今天津口腔醫院)。他是家中第二個孩子,父母都是蘇格蘭人、傳教士。1908年,李愛銳隨父母回國,就讀於倫敦埃爾瑟姆學院(Eltham College)。李愛銳自幼富有體育天賦,在寄宿學校每年一次的賽跑中,他和哥哥連續幾年都是第一和第二。1920年,李愛銳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他的體育天賦得以充分發揮。1923年,李愛銳在英格蘭業餘田徑協會錦標賽中奪冠,並以 9.7秒的成績創造了英國100碼短跑記錄,被譽為“蘇格蘭飛人”。此外,他還是愛丁堡大學最出色的橄欖球員,六次代表蘇格蘭參加比賽,七次入選國家隊。在1924年巴黎夏季奧運會上,由於100米短跑比賽在星期日舉行,因此李愛銳拒絕參加這個他十分擅長的短跑項目。1924年7月11日,李愛銳參加了在工作日舉行的400米比賽,不僅奪得400米賽冠軍,並且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當時,他僅有22歲,他的這項紀錄保持了35年,直到1959年才被打破。正是基於這段感人的真實故事,誕生了迄今為止唯一獲奧斯卡大獎的體育片《烈火戰車》。1925年夏天,23歲的李愛銳在運動生涯的巔峰時期,告別了英國以及各種榮譽,回到了出生地天津,在倫敦會創辦的新學書院(天津第17中學,2009年並入21中學)做了一名中學教師。李愛銳不隻教授體育,還教授化學、數學等科目。他培養出如“三鐵”運動員劉福英、跳高選手吳必顯、足球守門員丁煦春、足球前鋒趙洪林等,相繼組建足球隊、籃球隊、壘球隊、棒球隊、乒乓球隊、網球隊、排球隊,參加國內外體育賽事,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其中,吳必顯後來代表中國參加了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李愛銳將奧運精神和理念一同帶給他的學生,傳播著奧運火種。除了在新學書院任教以外,李愛銳在天津也時常進行體育推廣活動。1926年3月,張伯苓特請李愛銳到南開學校表演賽跑基本技巧,教授中長跑知識,並發表演講闡述體育精神。1936年,張伯苓還與奧運冠軍李愛銳攜手,曾邀請田徑訓練班到天津與當地的外國僑民和天津選手進行高水平的對抗賽。李愛銳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參與了民園體育場的改造。當時李愛銳參照英國斯坦福橋運動場(切爾西足球俱樂部主場)的設計圖紙,對民園體育場的跑道結構、燈光設備、看台層次等改建提出了一係列具有先進水平的建議,民園體育場得以成為當時亞洲首屈一指的體育場。1929年,李愛銳在民園體育場舉辦的萬國田徑運動會上,李愛銳擊敗了500米的世界記錄保持者奧托•費爾薩,獲得了人生最後一塊金牌。1991年6月,他的三個女兒把這塊金牌贈送給父親曾經任教過的新學書院(天津17中學),作為永久的紀念。1934年,在天津聯合教堂舉行了一場莊嚴的婚禮,32歲的李愛銳與弗勞倫絲結為夫妻。這位被稱為“體育白求恩”的國際友人還曾與中國人一起加入到抗戰的滾滾洪流中。1940年,李愛銳和家人在假期結束時回到中國。1941年5月,李愛銳把妻子和女兒送回加拿大。夫妻兩人在郵輪上流淚告別,但承諾等戰事過去後全家團聚。李愛銳此後再也沒有見到家人。幾個月後,李愛銳的第三個女兒在加拿大出生。1943年初,日軍將集中在天津英租界的敵對國僑民分批遣送到山東,作為人質囚禁在濰縣(今濰坊)集中營裏,李愛銳也在其中。李愛銳在集中營的惡劣條件下,幫助那些陷於苦難和恐懼的孩子們。除了教學,仍然積極組織活動和體育賽事,點燃他們對未來的希望,保持樂觀和堅強。他和集中營裏的孩子們成為朋友,他還憑記憶編寫了一本趣味化學教材。孩子們視他為最親密的朋友,稱呼他為“埃裏克叔叔”,李愛銳陪伴他們度過了最困難的日子。李愛銳1944年被診斷患上了腦瘤,1945年2月21日夜,李愛銳去世,時年43歲,距離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僅有175天。李愛銳去世前寫過一首詩:“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是站立於同一條跑道/每個人所做的事不同/生命的意義便也迥然。”李愛銳今年88歲的大女兒Patricia,舉著父親照片合影百年來,在天津、在中國、在世界,李愛銳作為一時和一世的英雄,一直持續被人自發關注。他在奧運賽場和生命曆程裏的故事,不斷被寫成傳記、拍成《烈火戰車》(英國,1981)《終極勝利》(中國,2016)等電影和紀錄片。他身上所體現的體育精神、奧林匹克精神和麵對艱難困苦而樂觀向上的生命追求,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鼓勵大家朝著“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目標共同努力!

▲《烈火戰車》電影片段
來源:新華社、中國新聞社、南方周末、天津日報、天津廣播、南方都市報、文旅濰坊、中國駐愛丁堡總領事館、天津市體育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