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守株待兔是罵孔子?

(2024-07-14 12:26:43)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EeAoqm-SUqZaHQg2LA2PaQ

《守株待兔》這個故事到底在嘲笑誰?——你看到的隻是“閹割”版

 抒豪情 故道傳授 2020年11月24日 01:46
Image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你讀到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原文很可能就隻是以上這部分。“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就被解釋成: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我先用現代漢語精準翻譯一下上麵這個故事:
宋國有個種地的人,他的田中有段露出地麵的樹根。有隻兔子跑的時候撞到他的樹根上,脖子受傷折斷後死了。於是這個宋國農民就放下耕地農具(即不幹農活),專門守在樹根旁邊,希望能再次獲得兔子。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過兔子,然後就被整個宋國的其他人嘲笑。
看到這裏,毫無疑問被嘲笑的就是這個“宋國農民”。但這故事不過是個“寓言故事”,未必代表真有這麽件事。作為法家代表的韓非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當然用來“表達觀點”的!很可惜,上述對“守株待兔”這個成語的兩種解釋沒有一個能真正代表韓非子想表達的意思,勉強沾點邊的是第二種解釋,即: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何出此言?因為這個故事的最後一句話被“閹割”了,而且“閹割”這句話的人十有八九是位“儒家學者”。憑什麽這麽說呢?我們先來看韓非子對這個故事的最後一句總結: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如今想要用以前先王的政策,治理當世的百姓,都好比是這“守株待兔”的農民!)
為什麽我會分析出韓非子是在嘲笑“儒家”呢?因為儒家代表孔子是個標準的“厚古薄今”者,最希望繼承周朝的禮法來治理國家。如果你手上正好有一本我的《蘇批中庸》,就請好好看一下《中庸》第二十八章的奇葩解釋:“反古之道”這篇文章。
“儒”、“法”、“道”作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三大家”,向來是誰也不服誰。這“儒家”對於“道家”和“法家”來講,就好比是“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道家”與“法家”從觀念上來講,那是“勢不兩立”的。但兩者加上“墨家”對“儒家”的態度可謂是“群起而攻之”,所以不見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莊子罵儒家:“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其中的“曲士”就是“鄉曲之士”,指見聞寡陋的鄉下人。韓非子嘲諷儒家像“守株待兔的農民”,都對儒家嗤之以鼻,頗似如今群情激奮罵“公知”的味道。
簡單點來說一下這“三大家”最大的分歧:道家是主張“無為而治”,強調“榜樣”的力量,弱化政府管理。法家當然是“以法治國”,推行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是要加強政府管理。那麽“儒家”講的就是“以德治國”。
所以作為法家來講,你儒家的“以德治國”一定是“然並卵”的;作為道家來講,你一天到晚道德說教,還不如身體力行,做一個好的榜樣。別人如果不學也由得他去自生自滅,你把別人教聰明了搞不好還來反對你,難以管理。標準的“吃力不討好”!因此,儒家的主張在當時就屬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幾乎難有市場。若不是漢朝的董仲舒覺得儒家思想裏強調的“等級觀念”和“忠君思想”對管理者來說很有用,也不會有後來被如此發揚光大的結果,也算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了!對一個安全穩定的國家來講,如果大家的“道德水準”都提高了,當然就會減少違法犯罪的行為,整個社會就更容易被管好,而且等級觀念的形成,也會避免以下犯上。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德要配位”,越是在高階的管理者其德行越高尚,但問題是實際情況往往並非如此。麵對巨大的權力誘惑,缺乏監管的高階管理者又豈能僅靠自我道德約束自己
總之,《守株待兔》這個故事,原本嘲諷的並不是“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而是“不懂與時俱進、主張用以前的製度來治理現在的國家的儒家思想”!因為在《中庸》第二十八章有一句: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孔子咒罵“生在當今之世,卻數典忘祖、反對先王之政”的當政者會“災難降臨”。而作為其後輩,主張“以法治國”的韓非子用個寓言故事來嘲諷批評“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相比之下,還是客氣了許多的。盡管如此,這一段關鍵評論卻依舊被“閹割”了,我隻能說嫌疑最大者一定是“儒粉”了。
歡迎大家來報名上《國學知識精選課》,我的課向來是以“把古人想要表達的真實意思”,用孩子能聽懂的話準確傳達給他們為宗旨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