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慈禧為何逃西安,不回東北

(2024-05-09 17:41:33)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jUHyig7KgQlQ49RLdOSL3Q?

 

危急時刻,慈禧太後為什麽往西安逃跑,而不回東北老家?

 徐飛 國家人文曆史 2023-08-27 00:04 

Image

Image

本 文 約 4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分 鍾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眼看就要攻入城裏。8月15日,大清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庚子事變的罪魁禍首慈禧太後決定出京“暫避”,帶著光緒、隆裕等人倉皇逃往西安,且美其名曰“西狩”。不過,慈禧逃跑的時候,為什麽沒有逃回老家東北,而是去了西安?
 

Image

八國聯軍侵華。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為什麽不能去東北

 

事實上,慈禧是臨時決定“暫避”的。當時八國聯軍要殺到北京城裏,她沒有充裕的時間召集群臣討論逃跑的目的地。八國聯軍從東邊打來,她肯定要往西邊跑。她帶著光緒、隆裕等人出西直門,一路逃往榆林堡,榆林堡地處北京延慶縣康莊鎮,東臨八達嶺,西靠康西草原,是進京的西大門。慈禧和光緒、隆裕等人喬裝成漢族百姓的樣子逃到這裏,一路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連口飽飯都吃不上。到了榆林堡,見到前來接駕的懷來知縣吳永,好吃好喝的招待,逃亡者們才算暫時安頓下來。
 
直到這時,慈禧才有時間喘口氣來想往哪兒逃的問題。東邊肯定不行,隻有北邊、南邊和西邊。
 
首先來看看南邊。南邊的河北地界,此時已遍布義和團拳民。雖說他們“扶清滅洋”,但也隻在初期贏得了慈禧的信任。而這次的八國聯軍侵華讓她轉變了對義和團的態度,不再那麽倚重。那麽穿過河北,再往南走呢?八國聯軍入侵時,清政府要求各地方行省支援朝廷的戰爭。東南各省認為清政府的指令為“矯詔”,以劉坤一、張之洞等為首,由盛宣懷穿針引線,與入侵國家訂立協議,各省不援助清廷對列強的軍事行動,列強也不可入侵東南各省,形成互保的局麵。事實上,章程雖有列明各項細則,即《中西議定保護上海租界城廂內外章程》 和 《中西議定保護長江內地章程》,但基本隻屬口頭照會,除福建一省外,其餘各省並沒有正式與列強簽訂具法律效力的文件。東南互保意味著清政府已無法實際控製這些地方,倘若慈禧逃到這些地方,若有某個或某幾個地方大員心懷異心、發動政變,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南方這條逃亡路線被否決了。
 
再看北邊。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鹹豐皇帝就帶著一眾人逃往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熱河位於京師北邊,那裏有清朝的行宮,住起來比較舒服。倘若八國聯軍追殺到熱河,慈禧還可以繼續北上至關外,回到東北。更重要的是,慈禧對熱河較為熟悉。
 
 
Image

熱河城外河山圖(熱河行宮)。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政府全麵開放東北後,大量關內人口湧入東北地區,到1900年,東北人口達到1200萬。盡管這個數字已是甲午戰爭前的兩倍,但分布在土地廣袤的東北,就顯得人口稀少了。人口稀少,開發程度自然不會高,各種物質生活條件就好不了。更何況到慈禧時,東北地區的滿族人連會說滿語的都沒幾個了,更別提什麽民族認同了,東北對於清政府來說,已經不是什麽龍興之地了。
 
上述原因雖然很重要,但還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此時東北地區戰火連綿。對中國東北早已垂涎三尺、虎視眈眈的沙俄,乘著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中外關係極度緊張之時,大舉入侵。1900年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自任總司令,下動員令,調集約18萬軍隊、340門大炮,分五路進軍中國東北。7月30日,俄軍占領海拉爾、琿春、三姓(今依蘭);8月3日占領哈爾濱,4日占領璦琿、營口,29日占領齊齊哈爾、寧古塔(今安寧);9月1日占領伯都訥(今扶餘),22日占領吉林,28日占領遼陽;10月1日占領奉天(今沈陽),6日占領鐵嶺,31日占領錦州。東北主要城市和交通線都被沙俄侵占。
 

Image

晚清東三省。來源/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
 
7月17日清早,沙俄軍隊將三千多名中國人趕到黑龍江邊,這些人中有老人、婦女還有嬰兒。俄軍直接下令將這數千名中國居民全部趕到江中:“不分男婦老幼,一同逼入江中,共浮水得生者不過六七十人,其餘均被逼溺死江中,浮屍蔽江者數日不絕”,史稱“庚子俄難”。
 
在龍興之地被沙俄肆意踐踏的情況下,慈禧不可能再考慮去東北,甚至連熱河都不能去。八國聯軍侵華不比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進軍北京,是為了逼迫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而不是為了抓捕大清皇帝。隻要清政府願意跟英法簽訂條約,英法聯軍就會撤出。所以,鹹豐皇帝可以在熱河安安穩穩看戲,不必擔心英法聯軍追殺過來。但是,八國聯軍的重要目標是抓捕庚子事變的禍首慈禧太後。因此,慈禧絕不敢前往熱河,因為熱河離北京太近,聯軍隨時可以追過來。
 
更何況,入侵東北的俄軍極有可能從東北出山海關,沿著京沈鐵路南下,與八國聯軍中的俄軍會師。事實也的確如此,俄軍在完全占領東北後,計劃會師,後因英日等國軍隊搶先占領了山海關,才使得計劃被打亂。
 

Image

1900年《山海關地輿全圖》
 

為什麽要逃往西安

 
既然東北不能去,慈禧現在隻有一個選擇了——向西,去西安。
 
西安處在中國核心位置,那裏有戰略縱深,易守難攻,周邊糧食充裕,地形複雜,能夠有效管理西北地區或中部地區。西北還有清軍的騎兵營,雖然在現代化軍隊麵前沒什麽戰鬥力,但起碼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再說,陝西緊連著西南縱深要道,處在關中,退一萬步講,陝西抵擋不住,還可以跑到大西南,就像當年唐玄宗從西安逃到四川一樣。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鹹豐皇帝逃到熱河時,他就考慮過遷都。因為北京離海邊太近,洋人的堅船利炮隨時可能打過來。有的大臣提議遷都東北,即“還都盛京”(沈陽),但立即被否決,因為這意味著清政府要退回關外,從此喪失關內廣大領土。清政府會淪為地方政權。絕大多數的大臣建議遷都西安,例如官文在奏折中說道:“陝西一省則百二雄關,悉皆古來都會名區,物產豐饒,民以淳樸,龍興虎視,高屋建瓴,不揣冒昧,伏懇聖駕西巡。”官文的建議得到了恭親王的讚同。
 
這時,北京傳來了好消息。恭親王跟列強簽訂了《北京條約》,洋人們心滿意足地撤軍了。鹹豐帝雖然還想遷都西安:“夷人現雖盡退,明歲尚來駐京,能否相安,實難豫定,自宜豫擇一巡幸之地,以期有備無患。陝西古稱天府,雄踞上遊,與中原聲息相通,人心係屬,轉餉亦易,誠為便宜。將來蹕路經行,由山西太原、平陽等處折入潼關,尚屬可行。”
 
他還下令做了一些遷都的前期考察準備。但遷都遭到一些大臣的強烈反對,例如漕運總督袁甲三上奏鹹豐帝“及早回鑾,以係天下之望而安中外之心”。群臣七嘴八舌地討論,鹹豐帝一時無法拿定主意。他也沒有再回到北京,而是一直留在承德。一年後,他病死在這裏,遷都西安的計劃至此不了了之。
 

Image

奕?與英法俄三國簽訂《北京條約》。來源/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團結出版社2006年版
 
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清軍一敗塗地,日軍欲從東北、山東兩個方向進攻北京,引起朝野震動。清政府隻得派李鴻章前往日本求和。在馬關談判期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威脅李鴻章,若不答應日方提出的條件,將揮師西進,直取清朝都城。一旦京師震動,整個國家立刻會癱瘓。不過,清政府有很多人堅決反對跟日本議和,而是建議遷都西安,跟日本對抗到底。例如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提出遷都西安:“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熱河、遼沈,則更迫強敵;南入汴梁、金梁, 則非控天險;入蜀則太深;都晉則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不過,這個建議同樣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

 

 
總之,西安一直以來就是清政府首都的第一備選對象。哪怕北京被外敵占領,國事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隻要朝廷能夠遷都西安,就能有自救,甚至是逆風翻盤的資本。所以,當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城時,對於慈禧來說,除了能往西安跑,還能去哪裏呢?當時隨行的大臣再次提出遷都之議:“乘此乘輿西行即可於秦中重建新都,成築部宅豐之基業。”
 
事實也正是如此,慈禧逃到西安後,聯軍無力再西進追趕。清政府同意簽訂極度苛刻的《辛醜條約》,賠款四億五千兩白銀,作為交換條件,列強答應不再追殺慈禧。西安的物質生活條件令慈禧非常滿意,她在西安八個月裏花天酒地、奢靡無度,花掉十二萬兩白銀,完全看不出是來西安避難的。
 
 
 

Image

慈禧太後。來源/《拉貝裏的中國影像記錄》
 
1902年,慈禧帶著從陝西各地搜刮來的大批金銀珠寶返回北京,一路受到官員們極盡奢華的招待,據說前後花費1300萬兩白銀,對照當時的民不聊生、餓殍遍地,令人心寒至極。明明打了敗仗,簽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回京卻像是凱旋,毫無羞恥之心。這樣的執政者,就算逃過了這次的亂局,也終究逃不過曆史的宿命。
 
參考資料:
1、楊紅林《慈禧回鑾:1901年的一場特殊旅行》,楓樹林出版社,2018年
2、吳永、劉治襄《庚子西狩叢談:慈禧西逃記》,新銳文創,2012年
3、趙英蘭《清代東北人口社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4、孫麗萍、陝勁鬆《流亡日誌:慈禧在山西的53天》, 北嶽文藝出版社,2011年

 

*本文係“國家人文曆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家人文曆史”視頻號更有料

點擊收看係列小講堂

不知不覺漲知識

 
國家人文曆史視頻號
 
 
,讚55

 

Image
END
作者 | 徐飛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禕琦
Image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曆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蕩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