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想給熱衷於“揪滲透”的人講一個宋代的小故事+彩蛋

(2024-03-20 18:06:39) 下一個

1) https://mp.weixin.qq.com/s/KhQRP9E0TViIC8bOL1AjJg

 齙牙趙 讀宋史的趙大胖 2024-03-08 21:10 
最近一段時間,不知道為什麽出來了很多喜歡“抓滲透”的人,到處翻檢海報、書籍、包裝……尋找境外勢力滲透的蛛絲馬跡。一旦找到了自認為的證據,就歡天喜地如獲至寶,恨不得將對方滿門抄斬。
我見過最離譜的一個例子,就是把農夫山泉包裝上的這三座山指控為日本的富士山,大喊“滲透了滲透了”。
Image
真的,我都看笑了,這是沒見過富士山的照片還是沒喝過農夫山泉啊,能把這兩個形象聯係到一起,這已經不是滲透了,這是滲水了,腦子裏的水全部滲出來了。
眾所周知,我的主業是讀宋史,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宋代的小故事。
王安石熙寧變法期間,有人在開封相國寺的牆上匿名寫了一首詩:
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落柘條。
阿儂去家京洛遙,驚心寇盜來攻剽。
這首詩的文采非常一般,看到這首詩的文人士子都認為就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思念在邊疆作戰的丈夫,在相國寺燒香祈福的時候順手寫上去的。
等到元祐年間廢止新法、蘇東坡回到開封,同僚在相國寺給他設宴接風,大家就聊到了這首詩。
蘇東坡看了一眼,就說,這是有人罵王安石的,然後開始一字一句地給大家解釋。
終歲,就是一年,也就是十二個月,十二月組合起來,就是一個“”。
荒蕪,指的是田裏有草,田加一個草字頭,那就是一個“”。
湖浦焦,就是說湖浦裏麵沒有水了,水去了,去加一個水旁,就是一個“”。
女戴笠,就是女的頭上戴一頂帽子,那就是一個“”字。
落柘條,意思是柘的木條沒有了,柘去掉木字旁,就是一個“”字。
阿儂,北方人都不這麽說,這是吳地的方言,吳加一個言字旁,就是一個“”字。
京洛,就是指的都城,就是“”字(古代的國字有都城的意思,比如範仲淹《嶽陽樓記》裏“去國懷鄉”裏麵的國就是都城)。
寇盜,就是“”。
所以,把這句詩裏麵的字謎連起來,就組成了“青苗法安石誤國賊”的意思,這不是女人思念丈夫,這是文人控訴王安石的新法。
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麽呢?
第一,人家真的要傳達什麽暗語的時候,憑你的知識儲備、你的學識能力,其實根本看不懂,甚至別人給你解釋了一遍你都聽不懂,隻能傻嗬嗬地跟著別人喊口號;
第二,抓滲透這事兒如果泛濫起來,誰都無法幸免,你沒有被人深挖,是因為你目前沒有被深挖的價值,等到某一天你的仇家想搞你了,你的“證據”幾乎可以用“信手拈來”這四個字來形容;
第三,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敏銳”“睿智”“目光如炬”到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你相信我,在這種瞎聯想的問題上,永遠是讀書越多的人越厲害,就憑你這識字都費勁的狀態,你幹不過別人的。

兄弟我的第一本書《宋朝闡史官·碎片裏的兩宋》出版了,有興趣的朋友們,長按這張海報裏的二維碼下單吧,謝謝。

2) https://mp.weixin.qq.com/s/OJY3nH2pTEMsxCmSlslZMw?

蘇軾杯酒解“反詩”

 沙宇飛 智譚文化 2017-06-29 18:06
Image

蘇軾的老家在四川眉山,距離成都雙流國際機場40公裏。如果那時有飛機,蘇軾往來川豫也就不那麽辛苦了。可正因車騎之具,在王安石變法之前,他先後五次途徑洛陽,吃過燴菜喝過湯,算是與我們有緣。

 

蘇軾身為唐宋八家之一,浩然才器,風流詞章,給人印象是高大上。其實生活裏的蘇軾,不僅善解人意、頗有情趣,而且機智搞笑。

 

我們講一個蘇軾破解“反詩”的趣事。

 

開封大相國寺老有名氣了。它最初是戰國四君子之一信陵君的故宅;700多年後到了北齊,被改建成了寺廟。唐朝時,武則天的小兒子李旦來開封拜佛。這次拜佛跟以往不同,以前是跟在老爹老媽屁股後頭,如今爹媽已去,自己鹹魚翻身當了皇帝!隻見眾臣拱衛,車乘相銜,旌旗招展,儀仗威嚴,李旦成了大駕出行的主角。有頭有臉的人到哪兒都喜歡題字,這也是咱中國的傳統。當時他心裏高興,望著天王殿的飛簷挑角和黃琉璃瓦,略微沉吟,禦筆一揮,四個大字躍然紙上——“大相國寺”。這“相國”可不是丞相的意思,“相”是李旦的封號,相王;“國”是一國之君。而一個“大”字,更是得意爆棚:從相王到皇帝。

 

或許,這個“大”字也有包容的意思吧。於大相國寺,唐朝皇帝能題字,後朝百姓敢寫詩。

 

北宋時,開封是東京國都,來往的各色人等很多。大相國寺後麵有一菜園,旁邊長著一棵垂楊柳,園子邊的牆壁上,有一無名氏歪歪扭扭題了一首詩,“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落柘條,阿儂去家京洛遙,驚心寇盜來攻剽。”立時上了頭條,引發遊人圍觀。

 

乍看這詩,像是“被離婚”的女人所寫,平鋪直敘,毫無玩味之處。可有人不這麽看,總覺得詩中話裏有話。至於“潛台詞”是什麽,托腮揉額、冥思苦想,就是沒人猜得透。

 

有一天,蘇軾在府上與幾位朋友喝酒。他們知道蘇軾敏悟超人,就抄了這首詩來問,希望他能指點個中迷津。

 

蘇軾拿過詩文粗粗一看,仰頭哈哈大笑:“龜兒子!好得很喲!”

 

身邊朋友雲裏霧裏,忙問:“有啥好哩?”

 

蘇軾放下筷子,瘦長的臉上露出詭異的神情,說:“這絕非女子所寫,更非什麽辭賦。而是一個字謎兒。”

 

朋友們驚訝得瞪大了眼。

 

蘇軾以筷當鞭,指著詩文,說:“諸位請看,‘貧女戴笠落柘條’,就能看出這詩說的是哪個嘍!”

 

眾人伸長脖子看來看去,還是看不出個子午卯酉。

 

蘇軾推開眼前杯盞,將紙攤在桌上:“咱們從頭說吧。‘終歲’,十二月嘛,十二月為‘青’字。‘荒蕪’,啥子意思?田中長草了嘛,草田為‘苗’字。‘湖浦焦’,說的是水都流走嘍,水傍去,‘法’字嘛!”

 

眾人這才明白,這是“青苗法”三字。“青苗法”是王安石“熙寧變法”中的重要舉措,本意雖是富國強民,可實施後百姓得不到實惠,反而深受其害。所以,朝野上下對王安石的改革多有抵觸和批判,像司馬光、富弼、程顥等,就是堅定的反對派。蘇軾也在其中。

 

蘇軾接著說:“‘女戴笠’,是不是一個‘安’字呢?‘柘落條’,即柘字落木(條)嘛,不就是‘石’嗎?”眾人豁然醒悟,拍著桌子:“‘安、石’!”然後一吐舌頭,因為王安石乃現任宰相。

 

蘇軾不以為然,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抹抹嘴角,說:“‘阿儂’是吳語, 吳人之言,乃‘誤’字。‘京洛’,指的是東京(開封)、西京(洛陽),代表國家,所以這是一個‘國’字。‘寇盜攻剽’指的就是賊民。”然後蘇軾把紙往前一推,環視眾人,問:“諸位說下子,這詩裏藏著啥子意思?”

 

眾人將“謎底”拚起來,念道:“青、苗、法、安、石、誤、國、賊民。”不禁狂點讚!然後,紛紛端起酒杯,衝著蘇軾說:“敬您一個!我喝完,您隨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