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的時間。近日,知名女作家殘雪的長篇小說《新世紀愛情故事》入圍瑞典最佳翻譯文學獎名單,並在瑞典掀起了一股“殘雪熱”,殘雪也被國外媒體列為今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作家之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中國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是《蛙》。莫言的代表作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蛙》。
但自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不是莫言,而是泰州人高行健。他的獲獎作品是小說《靈山》。
首位諾獎華人作家
關於高行健,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他1940年1月4日出生於江西贛州,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畫家、導演、評論家。
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高行健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高行健在領獎時發表了獲獎感言《文學的理由》:
語言乃是人類文明最上乘的結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難以把握,如此透徹,又如此無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把人這感知的主體同對世界的認識聯係起來。高行健的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高行健的作品寫的基本都是中國的事情,裏麵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中國,他的構思也有一部分在中國。他獲獎的時候是法國國家,不過他的大部分作品應該都是以中國作家的身份完成的。高行健2000年10月12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將這一獎項授予高行健時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高行健父親高運同是中國銀行職員,母親顧家騮是基督教青年會成員並做過抗日劇團的演員,均生於破落的大家族中。父親經常失業,當過記者,或供職於私人銀行及輪船公司,生活仍舊寬裕。幼年的高行健由於體弱,由母親進行識字教育,並對戲劇、寫作和繪畫產生了興趣。1950年,全家搬到南京。1952年,高行健就讀於的南京市第十中學(原金陵大學附中,今南京市金陵中學),該校原為教會學校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因此能夠接觸到許多西方譯著,並師從畫家鄆宗嬴先生學素描、水彩、油畫以及泥塑並產生了報考中央美術學院的願望,這也得到了惲宗瀛先生的支持。受家庭和外部環境影響,最初的理想是做物理學家或數學家。同時由於從小愛與母親演戲,也有報考戲劇學院的願望。由於不符合導演係的報考條件,隻得放棄。1957年,高行健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係。大學時光中,高行健主要在圖書館中度過,期間閱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及寫劇本、小說。課外,他與同學組織了“海外劇社”並曾用法文演戲。1969年,與相識12年的女友結婚,兩人育有一子高杭。1970年,下放農村勞動,期間曾到安徽寧國縣港口中學任教。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國建設》雜誌社法文組組長。1979年5月,作為全程翻譯,陪同巴金等中國作家訪問巴黎。發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說《寒夜的星辰》。1981年,調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同年,發表評論集《現代小說技巧初探》。1982年,與鐵路文工團編劇劉會遠共同創作的劇作《絕對信號》,同年11月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引起廣泛關注。1985年,創作話劇《野人》,出版《高行健戲劇集》。同年,與第二任妻子郭長慧結婚。郭長慧年輕13歲,也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係,兩人同在外文局工作。同年,在北京與雕塑家尹光中舉辦泥塑繪畫展,開始受到海內外媒體的關注。同年,應邀赴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丹麥等歐洲五國訪問八個月,在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舉辦了個人畫展,獲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賣畫獲四萬馬克,從此開始了以畫養文的生涯。1986年,創作話劇《彼岸》。同年,妻子郭長慧到法國入讀裏爾高等新聞學校,畢業後成為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文化與藝術節目的主持人。同年,《彼岸》被禁演。1987年底,到法國巴黎,與妻子團聚。同年應邀赴德國從事繪畫創作。1988年,定居巴黎郊區巴紐裏,起初生活艱難,繼續從事創作和繪畫,創作有舞劇《冥城》(1988)《聲聲慢變奏》(1989)。1989年,第二次婚姻失敗。同年,成為法國“具像批評派沙龍”成員,以後連續三年參加該沙龍在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的年展。1992年,榮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這期間,高行健同時以中文與法文創作,劇作如《逃亡》(1990)《生死界》(1991)《對話與反詰》(1992)《周末四重奏》(1996)《夜遊神》(1999)等。1999年,在巴黎參加盧浮宮第十九屆國際古董與藝術雙年展。2000年,10月12日,因小說《靈山》(1990)《一個人的聖經》(1999)等獲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作家。瑞典文學院的頒獎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2002年2月25日,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頒發“榮譽軍團騎士勳章”。2003年,法國舉辦“高行健年”,以表彰他的成就。上世紀80年代初,高行健以《論現代小說技巧》名噪一時,當時文壇曾把他和馮驥才、李馳、劉心武並稱為“中國寂寞空曠天空中飛起的四個漂亮風箏”。高行健對推動中國小說、戲劇的現代化有著相當影響力和積極性,他不但在理論上闡釋了現代派小說、戲劇,還創作了《絕對信號》、《車站》、《野人》等,因而又被稱為文壇的先鋒人物。”高行健的文學藝術生涯受到他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高行健自小對對戲劇充滿著崇拜之情,對文化工作也十分向往。1、《絕對信號》(與劉會遠合作),實驗劇作。1982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1992年,在台灣上演。2、《車站》,實驗劇作。1983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1984年,在南斯拉夫上演;1986年,在香港由第四線劇社演出;1988年,在英國上演;1992年,在奧地利上演;1999年,在日本上演。3、《野人》,大型劇作。1985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1988年,在德國漢堡上演;1990年,在香港上演。4、《高行健戲劇集》,戲劇集 。1985年,由群眾出版社出版,收錄了《絕對信號》、《車站》、《獨白》(獨角戲)、《野人》,以及現代折子戲四篇:《模彷者》、《躲雨》、《行路難》、《喀巴拉山口》。5、《彼岸》,實驗劇作。1986年,在北京文學刊物《十月》發表;1990年,在台灣上演;1994年,瑞典皇家歌劇院出版瑞典文版劇作選《彼岸》,譯者馬悅然(Goran Malmqvist)。1995年,香港演藝學院,高行健執導。8、《聲聲慢變奏》,舞劇。1989年,在美國上演。9、《逃亡》,劇作。1990年,在《今天》第一期發表;1990年,在瑞典皇家歌劇院首演;1992年,在德國、波蘭上演;1994年,在法國上演;1997年,在日本、貝寧和科特迪瓦上演。10、《生死界》,劇作。1991年,在《今天》第二期發表;1992年,由法國文化部讚助,在巴黎圓環劇院首演,後參加“阿維農戲劇節”;1994年,分別在澳大利亞悉尼、意大利“當代世界戲劇節”上演,高行健執導;1996年,在波蘭上演;同年,在美國上演,高行健執導。11、《山海經傳》。1992年,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12、《對話與反詰》,劇作。1992年,在《今天》第二期發表,法文版也同時發表;同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首演,高行健執導;1995年,在巴黎莫裏哀劇院上演,高行健執導;1999年,在巴黎再度上演,高行健執導。13、《周未四重奏》,劇作。1996年,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14、《夜遊神》。1999年,在法國阿維農戲劇節首演。15、《八月雪》,現代禪劇、京劇。2000年,由台灣聯經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19日,在台北首演。1、《靈山》,長篇小說。1990年,由台灣聯經出版社出版。1992年,瑞典文版出版,譯者馬悅然。1995年,法文版出版,譯者杜特萊(Dutrait)。2000年,英文版出版,譯者陳順妍(Mabell Lee)。2、《一個人的聖經》,長篇小說。1999年,由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2000年,法文版出版,譯者為杜特萊。3、《給我老爺買魚竿》,小說集。1989年,由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4、《有隻鴿子叫紅唇兒》,中短篇小說集。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了《有隻鴿子叫紅唇兒》、《寒夜的星辰》。5、《沒有主義》,文藝論文集。1996年,由香港天地圖地公司出版。6、《現代小說技巧初探》,文藝論著。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7、《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戲劇論文集。1988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8、《高行健戲劇六種》,1995年,由台灣帝教出版社出版。9、《高行健·2000年文庫-當代中國文庫精讀》。1999年,由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側影或影子》(Silhouette / Shadow),2008年上映。高行健的水墨畫和他的文學作品一樣,表現出了與當代各家不同的風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表示:“諾貝爾評委會並沒有政治目的,頒獎給高行健是基於他的文學成就,而非他的政治立場。”瑞典文學院在新聞公報中指出,高行健的長篇巨著《靈山》是一部“無以倫比的罕見文學傑作, 也是一部朝聖小說”。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在中國大陸引起爭議。有些人認為中國有很多作家更加優秀,他的得獎是因為他的政治立場所致;有的人反對前者的說法,認為這在中國文學有著積極的意義。著名文藝理論家、散文家劉再複先生這樣評論高行健本人及他的藝術作品:最具文學狀態的人非高行健莫屬。他認為,在高行健的作品中,沒有像莎士比亞那種的人文激情,也不是歌德那種的浪漫激情。在他的筆下,同樣也沒有英雄,沒有偉人,更多的則是脆弱的人。在作品中,他強調了人性的脆弱。他寫了很多脆弱的人,包括寫他自己的脆弱與荒誕。高行健總是用很冷靜的眼睛來看世界,包括自己。不僅看到這個世界的荒誕,而且看到自身的渾沌、荒誕。這點是高行健小說及其他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點。他不斷地向自己的內心挺進,不斷揭開自己的內心靈魂。高行健開辟了人與自我的關係,這是他往前走得十分重要的一步。他的戲劇更多體現的是哲學,而不是所謂的哲學戲。他不回避現實,在麵對人間苦難的時候,他不突出悲觀,而是冷靜。他的作品的詩意不是來自浪漫的激情,而是來自冷靜的關照。卡夫卡的現代意識加上慧能的禪的姿態、禪的眼睛,這二者加起來,就是所謂真正的高行健,就是與眾不同的富有探索精神的高行健。他的作品的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藝術開辟了新的道路。中國大陸文學批評家、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認為“高行健的獲獎,在中國文壇觸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諾貝爾獎抵抗運動”,“無論是餘華、蘇童和王朔中的任何一個,都比高行健更有‘資格’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水準’。”台灣女作家朱天文和張曉風則認為台灣作家比高行健優秀的不在少數。成功大學教授馬森認為高行健獲此殊榮是一種幸運,他在《靈山》序中指出“那麽一篇小說,既不企圖反映社會和人生,又不專注於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塑造,還能剩下什麽呢?”所以,高行健是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說法,非常荒謬。曾在八十年代初期寫文章介紹過高行健及其作品中國文學評論家成曉明認為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高行健“太荒唐”。他說:“那時是把他作為戲劇新人向讀者推薦他的作品。不知道他到法國後是否寫過大作,但要憑他80年代在中國時創作的幾部話劇和小說就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那就太荒唐了。”台灣詩人洛夫認為這些負麵批評是“酸葡萄作用”。中國文學館館長舒乙對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表示了祝賀,但他同時認為,“中國有數以百計的文學家更應該獲獎”。香港作家董橋表示,高行健的作品極具創意,永遠不會重複自己,視野廣闊,氣勢不凡,成就是世界級。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教授方梓勳認為高氏作品著重人性描述,帶有個人主義色彩,有時亦會摻入佛學和禪的思想。戲劇方麵故事性不強,但因為充滿人性,容易令觀眾投入。台灣的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則認為,高行健的作品很有民族性,他將西方現代文學技巧和東方精神融為一爐,並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詮釋出來。中國大陸作家王朔認為高行健非常了不起,因為高行健除了中文之外,還能用外語(法語)寫作。文學評論家夏誌清表示,高行健得獎是“爆了大冷門”,第一次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由海外的中國作家獲獎,與兩岸無關,既不是大陸本土作家,也不是台灣作家,這是很公平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