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90年至1757年,清朝通過多次戰爭消滅準噶爾部,收複西域。這片2000年前即被納入中華版圖,又失去整整1000年的疆土,終於再次回歸中華"
從1757年到現在還不到三百年
https://mp.weixin.qq.com/s/5RuB35pszcCpBaG19RO7mA?
環球情報員帶著問題看世界|環球曆史, 地理, 人文 |2019今日頭條最具人氣創作者
793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西域與新疆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新疆是中國陸地麵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達166萬餘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麵積960萬平方公裏的六分之一。
▲新疆的陸地麵積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新疆”,這個名字是清朝取的,1884年才成為正式的省份名,聽上去像是“新的疆土”,其實不然。
早在2000年前,中國就給這片土地起了個名字叫“西域”。西漢在此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正式行使國家主權,委任官員、收繳賦稅、派駐軍隊。
▲西域都護府
西漢以後的多個中原王朝,都在西域設置過政權機構,尤其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將中華疆域一度拓展到中亞的鹹海。
對中國來說,2000年前便已將西域納入版圖,根本不是什麽“新的疆土”。那麽,為什麽清朝要把“西域”改為“新疆”呢?
一、開疆拓土
從夏商周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中華文明的核心在黃河中下遊,最西端差不多是關中平原,再往西就是匈奴、羌等遊牧民族的天下。
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一北方大漠,對中原的威脅巨大。
▲秦朝之前,中原不知道西邊到底有什麽
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漢武帝繼位後與匈奴展開了全麵戰爭。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西行,任務是聯絡河西走廊裏的另一個遊牧民族大月氏,一同夾擊匈奴。
哪知,大月氏為了躲避匈奴早已向西遷徙,張騫隻得一路追趕他們的足跡,穿過河西走廊進入了一片廣褒的土地——西域,意思是“西方之域”。西域的地形特點是三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天山)夾兩盆地(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由於遠離海洋,又有群山環抱,西域普遍幹旱,以沙漠戈壁為主,隻有少數綠洲有城鎮。 ▲三山夾兩盆地的新疆地形特點西域城邦依綠洲而建,大的數十萬人,小的不足千人。他們大多是起源於伊朗高原的塞種人後代,最典型的是粟特人,屬於高加索人種,信仰拜火教等原始宗教,大多數遊牧為生,也有一些農耕。阿爾泰山以北同樣是匈奴的地盤,匈奴軍隊隨時可以入侵西域,對這些城邦進行控製和奴役。張騫認為雖然大月氏已經遷徙到匈奴勢力薄弱的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不肯配合漢朝攻打匈奴,但西域城邦有可能與漢朝結盟。 ▲張騫出使西域可稱得上是九死一生,耗費了13年張騫還發現,中原的絲綢、茶葉等商品,早就流入了西域,不僅深受當地人的歡迎,還遠銷到更西方的中亞地區,這是一片十分廣闊的市場。於是,漢武帝下決心經略西域。公元前121年,漢軍出擊河西走廊,先後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再以河西走廊為跳板,經過數十年的軍事征伐和外交努力,徹底打敗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 ▲經略西域的前提是控製河西走廊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標誌著中原王朝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管轄範圍最大時達到大約200萬平方公裏,向西以蔥嶺為界(包括蔥嶺)、北至巴爾喀什湖一線。西域都護府是西漢在邊疆設置的特殊建製,行政級別相當於中原內地的郡,配備各級官吏,管理軍隊和屯田事務。由於西域氣候幹旱,河西走廊是漢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郡縣製的最西端,西域隻有一些零星的漢族商人。 ▲西域都護府是中國在西域設置的正式政權機構西域各城邦的國王或首領需要得到漢朝的冊封,並作為屬國向朝廷納貢,派兵協助西域都護府作戰。在此前提下,漢朝允許他們自治,不幹涉其內部事務。西域都護府代表漢朝對西域行使國家主權,西域無疑已經是中國的一部分。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通過中亞-西域-河西走廊傳入了中原,於闐(今和田)、龜茲(今庫車)等西域邦國的佛教頗為興盛,從而增強了西域諸國與中原之間的相互認同感。
王莽篡漢後,東漢算是延續了漢朝的國祚,但國力已大不如西漢,對西域的統治大為減弱,多次撤消和重設西域都護府,後期更是降格為西域長史府,比都護府低一個級別,受涼州(武威)或敦煌郡的管轄,疆域也縮減很多,沒有獨立征伐之權。 ▲三國打得再熱鬧,曹魏也沒有廢棄西域長史府從漢末開始,中原陷入亂世無暇西顧,但為了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曹魏、西晉都維持著西域長史府。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先後出現多個“涼”政權,成為中原漢民的避難所,保存下較為完整的漢家文化。 ▲北涼政權對北方漢文化保存和複興的意義十分重大北方的草原大漠上,隨著匈奴的敗亡,鮮卑、柔然等胡族先後崛起。6世紀中期,又一個遊牧民族突厥異軍突起,重新統一了北方大漠,並控製了西域大部分地區,迫使西域各國臣服。 ▲唐朝初興時,突厥已是北方大漠和西域的霸主突厥與唐朝的關係類似於匈奴與漢朝,西域是剪除突厥側翼,鞏固中原安全的必爭之地。因此,唐太宗決心經略西域,在640年開設安西都護府。唐朝實行“道-州”兩級行政體係,道相當於現代的省,而安西都護府隸屬於隴右道,但比州的級別高。與漢朝的西域都護府一樣,是專為邊疆設立、以軍事為主的政權機構,曆任都護使皆由軍隊將領擔任。比起漢朝,唐朝對西域的統治更進一步。 ▲安西都護府隸屬於隴右道大量漢民湧入西域,集中在於闐、龜茲、鄯善、疏勒等地,唐朝以此為基礎設立了安西四鎮,既是安西都護府下屬的軍鎮,管理唐軍和漢民,同時又是西域邦國,由當地國王或首領管理胡人。這些國王或首領同樣需要接受朝廷冊封,納貢和派兵助戰。 ▲安西四鎮既是安西都護府的下屬軍鎮,也是西域邦國8世紀初,唐軍聯合西域諸國滅亡了西突厥,安西都護府管轄的疆域達到最大,差不多有300萬平方公裏,西界超越西域都護府的巴爾喀什湖,抵達鹹海一線。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治達到了頂峰。 ▲安西都護府的西界最遠抵達鹹海從魏晉到隋唐,佛教在西域和中原都得到廣為傳播,著名的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等等佛教勝跡,就是這一時期修築的。而西域的於闐、龜茲等等更是被稱為“佛國”,後世在他們的故地也發現了許多佛教石窟。8世紀中期,崛起於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帝國征服了波斯,伊斯蘭文明大步向東方推進,在中亞與唐朝發生了碰撞。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朝廷被迫抽調安西主力回防中原,造成西域空虛。 ▲今新疆拜城縣的石窟遺跡,可見佛教曾在西域十分興盛吐蕃、回鶻等等趁機發動大規模攻勢,唐朝雖然平息了安史之亂,但隨即又陷入藩鎮割據,隻能放棄西域。786年,吐蕃攻占河西走廊,徹底切斷了西域與中原的聯係。西域的漢民或死或逃,幸存者漸漸被其他民族融合。河西走廊由於漢民數量較多,中原文化得以保留。唐宋年間還發生過歸義軍起義,一度收複河西走廊全境,打通了與中原的陸上通道,但晚唐和北宋都無力恢複對西域的經營。 ▲歸義軍曾打通與中原的聯絡,但晚唐已無力西顧總之,從西漢開始,每當中原王朝強盛時,主要是漢唐兩代,能將西域納入版圖,使絲綢之路重新得到振興。而中原王朝一旦衰落,西域會被其他勢力奪走。
11世紀初,由突厥人餘部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歸皈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帝國的支持下,開始席卷中亞和西域西部,滅亡了於闐等佛教國家。西域東部則控製在高昌回鶻手中,他們信仰佛教,成為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的緩衝,也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13世紀的蒙古帝國空前龐大,西域差不多位於帝國的腹心位置。但是蒙古人很快分裂為四大汗國,以中原為核心的元朝控製著西域的東部,被“伊斯蘭化”的西域西部,則是察合台汗國的地盤。 ▲蒙古四大汗國蒙古本族隻有100多萬人口,卻統治著3300萬平方公裏土地,和數以億計的其他民族,缺乏足夠的文化沉澱,因而不得不借助其他民族及其文化。除了元朝外,其他蒙古統治地區大部分都被“突厥化”和“伊斯蘭化”。河西走廊以西的廣大區域被大大小小的蒙古汗國所控製,回鶻等諸多被征服民族也開始說突厥語,信仰伊斯蘭教。 ▲蒙古本部隻有100多萬人,根本無力駕馭如此龐大的帝國明朝時期,將蒙元趕回了草原,但又不得不時刻防備其卷土重來,因此明朝沒有精力經略西域,明疆域最西端在河西走廊最窄處的嘉峪關,連敦煌都沒能收複。被趕出中原的蒙元被稱為“漠南蒙古”,另外的蒙古部落還有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之分,他們之間相互對立,各自的內部也比較鬆散,區分並不嚴格。西域東部的7個蒙古小汗國,接受了明朝冊封而成為“哈密七衛”,在明朝前期頗為忠心。 ▲哈密七衛是蒙古小汗國,也是明朝的藩屬17世紀中期,滿清通過武力征討和聯姻等手段,收服了漠南蒙古。與此同時,蒙古準噶爾部也征服了漠西蒙古,不僅與滿清分庭抗禮,還準備重新統一蒙古各部,恢複蒙古帝國的輝煌。從1690年至1757年,清朝通過多次戰爭消滅準噶爾部,收複西域。這片2000年前即被納入中華版圖,又失去整整1000年的疆土,終於再次回歸中華。 ▲準噶爾部與清朝爭奪的是整個蒙古的領導權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將“西域”改名為“新疆”,意思是“故土新歸”。乾隆皇帝的這個“新疆”,並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名稱,而是泛指新的疆土,雲貴川等地的邊疆地區當時也經常被稱為新疆。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全境,治所在伊犁河上遊的惠遠城,行政級別相當於內地的省,作為一級行政區隸屬於朝廷。最西端以巴爾喀什湖為界,與西域都護府差不多,再往西是清朝藩屬哈薩克汗國。 ▲伊犁位於伊犁將軍轄區的腹心,便於掌握新疆全局伊犁將軍轄區是一種軍政合一體製,管理駐軍、屯田,滿漢聚居的城鎮,以及蒙古、維吾爾等遊牧民族。清朝在東北和西北邊疆設有五大將軍轄區,如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等等。中原內地也設有14個將軍轄區,但隻管軍事不管民政。
19世紀初,沙俄的魔爪伸向中亞地區,利用哈薩克等民族的內部矛盾,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1822年,沙俄廢除可汗製度,設立總督,完成了對哈薩克汗國的吞並,兵鋒直抵巴爾喀什湖。1840年,鴉片戰爭清朝戰敗,沙俄開始在新疆和東北兩個方向蠶食中國領土。清朝沒有對國界線進行過明確劃分,清軍隻在伊犁河上遊的農耕區設置哨所,中下遊至巴爾喀什湖之間都未設防,這片區域內生活著許多哈薩克牧民。 ▲1822年沙俄吞並哈薩克汗國,再次與清朝接壤沙俄軍隊趁機進占,宣稱有哈薩克牧民的地方都屬於自己。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沙俄強行予以調停,逼迫滿清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侵占中國4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將國境線劃到伊犁河穀上遊。 ▲沙俄侵占外西北44萬平方公裏,還差點奪走整個伊犁河穀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太平天國活動等等,都使滿清深陷內憂外患,顧不上西北地區。1865年,新疆發生阿古柏叛亂,清朝駐軍得不到來自中原的支援,或被殲或投降,少數殘部退守迪化等主要城鎮及山區,大半個新疆淪入敵手。看到清朝如此孱弱,沙俄又打起了主意。一邊支持阿古柏分裂中國,一邊出兵占領伊犁將軍的治所惠遠城,以及整條河穀近十萬平方公裏中國領土。沙俄染指新疆的企圖引起了英國人的警惕。 ▲沙俄的如意算盤是等阿古柏分裂中國後再將其吞並為了保證印度殖民地的安全,英國將阿富汗和中國新疆視為英俄之間的緩衝區,與沙俄一樣支持阿古柏,並且不允許沙俄獨占新疆。沙俄隻好聲稱無意吞並伊犁,等中國平息阿古柏後便歸還給中國。對於上百萬平方公裏國土淪陷,清朝居然坐視整整十年,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甚至提出放棄新疆,省下銀子來建設海軍,以確保京畿安全。 ▲清朝四疆都麵臨危機卻財政窘迫,才有了海防塞防之爭幸運的是,朝中還有以左宗棠為首的塞防派,認為若放棄新疆,危害絕不亞於海疆失守。在左宗棠的力爭下,清廷終於做出了出兵收複新疆的決定。1876年,左宗棠率湘軍出征,他特意帶著一副棺槨,以表明自己收複新疆、以死守土的決心。左宗棠此舉的真正目標,並不是明麵上的敵人阿古柏,而是暗中覬覦新疆的英俄。 ▲左宗棠抬棺複疆,真正要震懾的敵人是阿古柏背後的列強經過洋務運動裝備大量洋槍洋炮的湘軍,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摧枯拉朽般地消滅了阿古柏叛軍,也震懾住沙俄不敢輕舉妄動。不到兩年時間,湘軍收複新疆全境,隻有伊犁河穀除外。對於嗜土地如命的沙俄來說,吃到嘴裏肉從來沒有吐出來的習慣,如果清朝此時表現得稍微軟弱一點,伊犁河穀便有可能永遠都收不回了。 ▲左宗棠統帥的湘軍裝備大量先進火器在外交家曾紀澤的努力下,兩國在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割讓伊犁河中下遊7萬多平方公裏,但要回了惠遠城及伊犁河上遊2萬多平方公裏。這是清末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之中,難得的、能收回國土的一份條約。除了曾紀澤的功勞外,更重要的是,有數萬湘軍作為支撐,還有左宗棠以死明誌的決心。 ▲《中俄伊犁條約》討回了伊犁九城及2萬多平方公裏土地為了更好地行使國家主權,促進各民族歸心,左宗棠從1877年到收複全疆期間,總共五次上奏清廷,力陳“新疆不保,蒙古則不保,那京師危已”。新疆又是中國溝通中亞的必經之地,更是防止列強入侵的橋頭堡,也是扼殺危險在外麵的前沿陣地,“他族逼處,故土新歸”。“故土新歸”是乾隆皇帝1757年將西域改名新疆時的說法,現在又多上了“他族逼處”這層新意。 ▲19世紀末中國麵臨被列強瓜分的危機清廷采納了左宗棠的建議,在1884年設立新疆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這是“新疆”一詞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在此之前,“新疆”更接近是一個地理名詞,主要指原來的西域,有時也泛指清朝新開辟的疆土,不會出現在官府的公文裏。 ▲1884年新疆建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建省後,“新疆”不再被視為建製特殊的邊疆地區,而是中國諸多省份之一,開始按照內地省份的標準,完善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全麵行使國家主權。清廷退位後,民國延續了新疆省,新中國在1955年將新疆省改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從1884年至今,“新疆”始終是中國一級行政區劃的正式名稱。 ▲新疆的少數民族從西漢到清朝、從“西域”到“新疆”、從西域都護府到安西都護府再到新疆省,兩千年來,中國對這片土地不間斷地行使國家主權,委任行政官員、派駐軍隊、收納賦稅,絕不是像越南、朝鮮那樣的宗藩關係。“新疆”不是“新的疆土”,而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經曆過民族危難、割地賠款的屈辱近代史,這個名字已經被賦予了警示作用,要居安思危,牢牢把握本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