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為什麽除夕取消放假?袁世凱把““元宵”改“湯元” 不久一命嗚呼

(2023-10-26 16:02:13)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9jTWRHpuMBL2EKJZmEWGQg

袁世凱 把“元旦”改“春節” 把“元宵”改“湯元” 不久一命嗚呼......

 王笑冬 漢天文王笑東 2022-02-14 18:40

     西元1912年,壬子歲,辛亥日立春,正月甲子,中華民國元年,中華大地洋溢著辛亥革命勝利的喜悅......

     袁世凱老謀深算,於1914年,把中國傳統的正月初一“元旦”,改為西曆的1月1日;

     袁世凱原計劃1916年1月1日在紫禁城太和殿登基,卻在1915年12月12日臨時決定於次日,即12月13日,乙卯歲十一月初七,在居仁堂登基。改共和製的“中華民國”為帝製的“中華帝國”。改次年“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1916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袁世凱認為“元宵”是“袁消”之諧音,於是改為“湯元”。

      人算不如天算,袁世凱隻當了不足百日的皇帝,便在全國的一片“討袁”聲浪中宣布退位,不久便一命嗚呼......

 

 

Image

 

     

     附:

 

從“元旦”到“春節” “中國年”生生不息

 

 

儒略曆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漢武帝頒令全國使用四川閬中人落下閎製定的《太初曆》,從此中國人以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即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農曆新年,古稱“元旦”等)。常年旅居閬中的古天文學研究者王笑冬考證:公元前103年2月11日,即漢武帝太初二年(夏正)正月丁巳朔(正月初一),是《太初曆》施行以來中國人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公元1914年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一),中國人才第一次過上一個叫“春節”的農曆新年——1月21日,中華民國內務總長朱啟鈐將農曆“元旦”命名為“春節”報大總統,並獲批“照準”。從此,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農曆新年以“春節”的麵貌出現。王笑冬說,落下閎恒定正月初一為農曆新年,朱啟鈐將農曆新年取名為“春節”,從“元旦”到“春節”,“中國年”生生不息,成為研究華夏文化中的“活化石”和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支柱。

 

第一個“中國年”:公元前103年2月11日

 

王笑冬長時間從事古代天文學領域的研究。他根據古代天象記載,推算出孔子誕生於儒略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農曆夏正九月二十一日)。2016年曲阜國學院和孔子後裔首次在農曆夏正九月二十一日祭孔。出於研究古天文的需要,王笑冬長期旅居落下閎的家鄉——四川閬中。

王笑冬介紹,中國人過農曆新年(俗稱“年節”)的曆史已有4000多年。農曆新年的稱呼也很多,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等;兩漢時期,被稱為“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日”、“元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可見,在中國曆史上,農曆新年長期被稱為“元旦”。

但是,哪一天為“元旦”?中國曆代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一般以“正月朔日”(農曆每月的第一天為朔日)。但秦漢以前曆法規定的“正月”是不同的。夏朝以冬至所在月份(子月)後的第二個月(寅月)為正月,稱為“夏正”;商朝以子月後的第一個月(醜月)為正月,稱為“殷正”;周朝以子月為正月,稱為“周正”。公元前366年,秦獻公頒布《顓頊曆》,恢複夏正,以寅月為正月。公元前306年,秦昭王改為以“十月”(亥月)為歲首,於是“十月初一”竟成了當時的“元旦”。

 

漢武帝當政時,發現國家使用的曆法誤差很大,於是征聘天文學家改革曆法。由此,落下閎從故鄉閬中趕到京城長安,主持改製曆法。經過6年測算研究,落下閎等人製定了新曆。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漢武帝頒令全國使用落下閎製定的新曆,新曆因而被稱為《太初曆》。《太初曆》將24節氣納入中國曆法的體係之中,並確定:以正月為歲首,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

《太初曆》施行以來,中國人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在哪一年哪一天?許多人認為,漢武帝太初元年全國施行《太初曆》,中國人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肯定是太初元年正月初一(公元前104年2月22日)。但是,王笑冬考證:公元前103年2月11日(漢太初二年正月初一),才是《太初曆》施行以來中國人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因為《太初曆》在太初元年五月初一(公元前104年6月20日)開始施行,但是早已過了正月。”

漢代後,“中國年”日期兩次被更改

Image

朱啟鈐的《定四季節假呈》(資料圖片)

“《太初曆》把歲首恒定在‘正月初一’後,此後2000多年中,中國農曆(漢曆)新年日期都固定在‘正月初一’!”對這種說法,王笑冬並不讚同。王笑冬介紹,在2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發生了有兩次從中央政府層麵上改動“農曆新年”日期的“奇葩事件”。

漢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太史令張壽王主張用殷曆(把“12月初一作為”歲首)。但張壽王的建議未獲得朝廷采納。

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把歲首改為“十二月初一”。這是《太初曆》施行以來,第一次從政府層麵上改動了“農曆新年”日期。伴隨王莽政府的垮台,歲首重新回歸“正月初一”。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武則天自立為帝,宣布更改國號“唐”為“周”,采用周曆,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為歲首。於是在公元690年,竟然出現了兩次“正月初一”:公元690年的2月15日、公元690年的12月6日。當年,大周“公務員”們歡度了兩個“年”。10年後(公元700年)又改回“建寅為歲首”的夏曆,即以農曆一月為正月,“正月初一”為“元旦”。

從此到中國帝製結束,中國農曆新年日期被恒定在“正月初一”。“元旦”也一直被恒定在夏正的“正月初一”。

 

第一個叫“春節”的“中國年”:1914年1月26日

 

Image

朱啟鈐(資料圖片)

 

恒定“正月初一”為“農曆新年”的是四川閬中人落下閎,而給“農曆新年”取名為“春節”的是貴州開陽人朱啟鈐。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決定使用公曆,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官方和學界都有取消農曆元旦的聲音。但是民間並不買賬,仍然要過元旦節,元旦仍然是農曆正月初一。“中國出現兩個元旦,今後豈不亂套?”中華民國內務總長朱啟鈐立即著手解決“兩個元旦”的問題。

公曆1月1日叫“元旦”,這是民國成立時定下的政策,這肯定不能動。朱啟鈐隻好在農曆“元旦”(正月初一)上打主意了。朱啟鈐很快便想到“春節”一詞。1914年1月21日,朱啟鈐在致大總統袁世凱的《定四季節假呈》中寫道:竊自新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國際之交……我國舊俗,每於四時令節,遊觀祈獻,比戶同風,固作息之常情,亦張弛之至道。本部征采風俗,衡度民時,以為對於此類習慣,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幹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

Image

王笑冬近照

 

眼看沒幾天就是農曆新年了,袁世凱當天批曰:“據呈已悉,應即照準,此批”。1914年1月23日,內務部轉發各省執行。於是3天後,即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一),中國人第一次度過了一個名叫“春節”的農曆新年,而且在喜慶的氛圍中上班的公務人員也有了一天的假期。“農曆新年”以“春節”的形式延續下來。從此,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被官方正式確定下來。

不過,同時被批準的夏節、秋節和冬節,卻沒有春節那麽幸運,至今還沒什麽名氣。

王笑冬認為, “春節”一詞在史籍上多有記載,但將其作為節日的名稱並被官方認可還是第一次,因此朱啟鈐對我國春節文化的傳承還是有貢獻的。

王笑冬認為,理清春節形成、演變的曆史脈絡後,可以看出:中國春節具有4000多年悠久曆史,落下閎恒定春節為“正月初一”,至今未變,稱“落下閎是中國的春節老人”名至實歸,稱“閬中是中國春節文化之鄉”也名正言順,但因此稱“春節是落下閎創造的”、“落下閎是春節創始人”、“有落下閎才有春節大假”是不科學的“戲說”。同樣,朱啟鈐對中國春節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但不能說春節才100多年的曆史,更不能說“春節是朱啟鈐發明的”。

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 汪仁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