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1948年長春圍城是怎麽回事?餓死了多少平民,共軍為何久圍不攻?

(2023-09-02 14:21:51) 下一個

轉-內戰, 誰能不惜一切代價, “贏”的概率大點, 這招也用在“對越自衛反擊“, 但不能”持久戰“, 在韓戰, ”不惜一切代價“把兒子送上啦...

現在的中共團體體育, 好像都有內戰的影子, 男足, 女足...

喊了70多年解放台灣, 好像一直在準備代價...

部分微信評論

1946年5月杜聿明乘勝進占長春,僅兩年攻守之勢異也。戰爭是大部分人的絞肉機,每每聽到“不惜一切代價”,就知道那“代價”就是普通士兵及百姓,鄭洞國的“越挫越堅”也是以此作底籌。可悲的是:“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

 
 蘇文 蘇文說曆史 2020-12-15 01:22

去網上看了一些關於當年長春圍城事件的討論,發現竟有不少人質疑這件事是有人造謠出來的,不少親曆者的後代跟帖講述了自家老人的回憶,結果被質疑和謾罵。試問一句,再過幾十年後,等親曆抗戰的老人都去世之後,會不會還有人質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

不論是國共兩黨的檔案史料,還是大量親曆者的口述,都強力證明了長春圍城事件是真實發生的,10多萬長春百姓餓死在了那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

這裏就有幾個問題,國共雙方在長春沒有交戰,為何會死這麽多平民百姓?共軍為何久圍而不攻?有人討論戰法,有人討論人性,在此之前需要先了解基本曆史事實。

Image

長春解放珍貴照片

1、錦州是頭,沈陽是腹,長春是尾

國共內戰到了1948年春的時候,在東北,國共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東野解放軍兵力達到了70萬人,地方武裝也有30萬左右,而同期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兵力是55萬左右,並且還被分割在了三個相距甚遠的地方——長春、沈陽、錦州,機動性很差。

應該說,對蔣介石而言,東北難保。

1948年2月7日,毛主席明確提出我們先打下錦州,然後“關門打狗”,意思就是,我們先關掉錦州這個入關的大門,這樣就把蔣介石的55萬大軍給死死堵在了東北,然後一舉殲滅,避免其入關影響華北、華中戰場。

應該說,毛主席這一主張是非常正確其高瞻遠矚的,不過當時駐守東北的林彪對此不大同意。Image他擔心解放軍南下進攻錦州,這是“勞師遠征”,屬於兵家大忌,很可能會被蔣介石軍隊夾擊,作戰風險太大、困難很多,相反如果先打長春,我軍就處於順風局麵,從北往南打,這是必勝無疑的事情。

因此,在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的問題上,毛、林兩人的分歧很大,林的打法更加穩妥,這也符合他的一貫打法,毛的打法更深謀遠慮,就是要一口吃掉蔣介石的55萬大軍,但是也有一定風險。

中央和東北相持了2個多月之後,1948年4月,毛終於同意了林彪的先進攻長春的方案,理由是林彪說長春“十天半月左右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鬥”。

應該說,如果長春能十天半月結束戰鬥,那麽毛主席設想的“關門打狗”方案,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進攻長春,遠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Image

2、長春城“堅如磐石”,我軍久攻不下決心“圍城”

1948年5月下旬,東野在長春城外蓄勢待發,這次依然采用的是解放軍一貫愛用的戰法——圍城打援。

但問題是,這次城內的守軍似乎摸透了東野的心思,無論你在長春外圍打得多麽激烈,城內守軍就是不派主力出城增援。

就這樣在城外打了幾次小戰鬥之後,雖然也殲滅了敵軍幾千人,但終歸無法觸及國軍主力,圍城打援的戰法是用不了,這樣一來,我軍想要解放長春,隻有正麵進攻。

但問題是長春不同於其他城市,它曾經是偽滿洲國的“首都”,經過日本人多年經營之後,城內布防嚴密,不管是政府大樓還是銀行大樓,城牆都有1米多厚,炮很難打穿,而且蔣軍在長春城內外又修築了大量堡壘。

應該說,彼時的長春固若金湯,“堅如磐石”。

Image

另一方麵,駐守長春的是國民黨軍隊有2個,一個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中央軍主力——新7軍,一個是滇軍精銳60軍,這兩個實力都挺強,如果要硬打下來,我軍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最關鍵的是,這樣一來想要短時間結束戰鬥是不大可能的了,那麽中央“關門打狗”的方案將會麵臨泡湯。

如此一來,1948年6月下旬,東野改變打法,“攻城”變“圍城”,既然軍事進攻不成功,隻能另尋他路。

古人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一、全力策反城內國軍將領(後來果然曾澤生率60軍起義),這是“政治戰”,二、封鎖糧食運進城(後來蔣介石隻能空投糧食,但也是杯水車薪,更不會管長春百姓的死活),讓其“彈盡糧絕”,這是“經濟戰”。

雙管齊下,軍心必然動搖,這樣就從內向外開始垮,也就是所謂的“兵不血刃”,不損失一兵一卒解放長春。

1948年6月25日開始,解放軍在城外方圓25公裏的地界,建立了嚴密的封鎖區,斷絕城內外各種貿易,逼迫城內守軍不戰而降,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開創的一種非常獨特的打法。

但事事無法盡如人意,之後發生的事情,讓所有人更深刻領悟了戰爭的殘酷無情。

Image

3、“殺民養兵”

長春圍城的四五個月期間,出出不去、進進不來,長春城內的守軍發現糧食不夠吃,就強硬采購城內百姓手中的餘糧。

先是公開發行大量的大額金圓券(後來甚至出現了1億麵額),去市麵上大肆采購,一個多月就搜刮了300多斤,後來更是製定了一個《戰時糧食管製辦法》,強硬將民間糧食收歸國有,不允許私人買賣,如此一來,長春城內的糧荒更加嚴重。

百姓手無寸鐵,隻能任憑政府“處置”,當時哪怕是國軍空投糧食時不小心落到了自家院子裏,也不敢動一絲一毫,幹等大兵過來接收。

市麵上糧食比金子珍貴,據親曆者口述,1個燒餅能換1~2個金鎦子(當地土話,指金戒指),也有用1個燒餅就能娶個大姑娘當老婆。

後來糧食越來越少,饑餓難耐的人們開始吃樹皮、吃草根,最嚴重的時候,甚至有交換孩子吃的現象(小孩餓死之後,自己下不了口,就相互交換)。

如此一來,饑餓、瘟疫、死亡,恐怖氣氛籠罩著整個長春城。

Image

當時長春國民政府製定了所謂的“殺民養兵”政策,為了保障部隊糧食供應,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後來更是下令將骨瘦如柴的饑民,成群結隊驅趕出城,甚至規定了每個警察要驅趕8人,每個保長要驅趕3家。

因為提防有敵軍混在難民裏,解放軍一開始是不同意放行的,後來眼看餓殍滿地,解放軍官兵於心不忍,林彪下令同意放難民出城,同時在城外設立了10多個收容所,供應稀粥、饅頭等食物,先後收容難民10多萬人,發放糧食5萬噸。

據有關數據統計,長春解放時人口隻剩下了5、6萬人,而在1948年初的時候,還有30萬人左右(包括了城內10萬多守軍及家眷),後來據前國民黨長春市長尚傳道回憶:“病而死的長春市民共達十二萬人。”

Image

長春解放紀念碑

經過四五個月的圍城,長春城內守軍吃的糧食也基本山窮水盡,整個軍心動蕩不安,錦州被我軍解放之後,整個東北形勢更加有利我軍。

1948年10月17日,長春城內守軍第60軍宣布起義,新7軍及第一兵團司令部也先後被迫投誠,這在全國開創了,國民黨軍一個兵團10萬人的部隊先後起義和投誠的先例,1948年10月19日,長春順利解放。

2) https://mp.weixin.qq.com/s/lJ-lSTLEpQW2gohb0WNXLA?

慘烈的長春圍城:麵對心硬如鐵的國民黨守軍,林彪的“困餓戰”為何半途而廢?

 李發鎖 作家文摘 2018-06-23 20:00 

Image

長春是一座偉大的城市,

長春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為了東北與全國人民的解放,

長春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

願《圍困長春》這本書能使後輩們銘記曆史。

 

Image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 

 

 

越挫越堅

 

鄭洞國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麵對軍隊與居民糧食嚴重匱乏,“我為此焦急得食不甘味,席不安枕”。實際情況卻是,麵對餓殍遍地、糧缺兵疲,坐困孤城的鄭洞國,仍然是吃住行臥如常,個人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富有情調。

 

10月16日下午,在鄭洞國柳條路的寓所裏,召開了一次“氣氛十分沉悶”的軍事會議——決定執行從長春突圍的方案。多年以後,將軍們還記得會議中的特殊“一員”。

 

在國民黨長春守軍高官中,許多人都知道鄭洞國在家裏養了一隻可愛的寵物貓。新7軍少將參謀長龍國鈞記起的是:

 

下午一時,我和史說(新7軍副軍長)都到鄭洞國的臥房裏。鄭洞國斜靠沙發,一言不發,手裏玩弄著一隻小花貓。

 

生逢亂世,人如草芥,有時人命比不過一隻貓。

 

城內糧食日漸匱缺,鄭洞國索性把人分成了若幹等級:

 

第一必保的是軍人。所有空投糧食概不許他人染指,否則“就地槍決”。

 

10月18日是新7軍繳械的日子,東北電影製片廠駐哈爾濱新聞攝影隊攝影助理陳喜武奉命現場拍攝:“當時,敵兵團部特務團有些士兵脖子上掛著用單褲紮口裝著大米的袋子,有的紮口不緊將大米撒了一地……聽說我軍給他們發吃的,他們便把身上帶的大米紛紛倒在廣場一處台階上,白花花的大米足足有二三麻袋。”

 

據長春市市長尚傳道證實:“新7軍三個師囤存的糧食,可以維持過冬。第60軍則比較困難,到10月間已瀕臨最後關頭,但也沒有聽說有餓死士兵的事。”

 

 

Image

1946年占領長春後,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鄭洞國向官兵訓話。 左一為新六軍中將軍長廖耀湘、右一為長春市長尚傳道

 

第二必保的是警察和特務。鄭洞國要牢牢把握國家專政機器的刀把子。

 

第三要保的是軍人眷屬。因為直接關係到軍心的穩定。

 

留守長春的玉蘭給沈陽的丈夫桂榮去信說:“留守處發40萬元全不夠,每月領50斤高粱米吃不了,可賣作為零用。”賣高粱米做什麽用?“上次匯來30萬元我亦買了8分金子,頭一回領40萬元也買了5分的耳環。”

 

第四保的是政府職員。

 

市長尚傳道證實:自己在圍城前搶購的100萬斤大豆,“圍城近半年,市屬人員沒有餓死者,完全依靠了這100萬斤大豆”。

 

Image

圍困城中的長春民眾

 

鄭洞國超常的頑固令強力實施攻心戰的肖華既大出意外,又心情焦急。無奈之下,他拋出了此前不曾對守敵使用的重型攻心炸彈——全天候對敵廣播鄭洞國夫人陳澤蓮遠在上海寫給他的一封信:

 

幾個月來為了你的安危,使人時時不能忘懷,寢食不安。桂庭,逐人衰弱與憔悴的不是歲月,而是憂愁。數月來我身體壞透了,較前更清瘦多了!桂庭,你們被圍在這孤城,到底要緊不?我得不著一點實際情形,真令我焦急萬分。今天看報上說,長春機場又失守,長春情況危急。我看中央不給你設法,你是無可奈何。你到底什麽病?現在好些嗎?你真是太大意了。你不顧性命在幹,這是為了哪個?我想到這一切傷心極了。苦命的我,尚有何言!上天保佑你平安,應該很平安,因為你向來對人很好,心更好,應當有好報。秋風起,更愁人也!

 

這是一枚對守軍最具震撼力的心理炸彈。事後,諸多投誠的國民黨官兵反映,正是鄭夫人信中“中央不給你設法,你是無可奈何”使他們對前途徹底失去了信心;“你不顧性命在幹,這是為了哪個?”使他們同時心生怨懣;尤其是鄭夫人“傷心極了”的情緒普遍傳染了守軍。

 

但是,鄭洞國對全天候廣播如同未聞,反倒越挫越堅。自得到蔣介石疏散城內人口的命令後,他責成尚傳道下達了驅趕指標,規定每個警察要疏散出卡子八個人,每個保長要疏散出三戶,否則視未完成任務。

 

兩軍卡哨之間的百姓逐漸多了起來。雖經唐天際牽頭的難民委員會全力救助,但“分期分批釋放”與“先救將死者”的辦法,已經抵抗不住鄭洞國大量疏散人口的衝擊,致使卡哨之間餓斃者增加起來。

 

 

Image

1947年5月初,中共中央東北局在哈爾濱舉行高級幹部會議,林彪(正中)主持會議

 

在鄭洞國淩厲攻勢之下,三個問題致使林彪、羅榮桓麵臨著十分艱難的選擇:

 

第一,如果全部放難民出城,就要將守軍食口的包袱全部接過來;沒有了居民對糧食的消耗,“困餓戰”將中途流產。林彪最心中沒底的是,不知道城內守軍的糧食還能支撐多長時間?第二,“餓死者太多,影響亦不好。”“敵現進行惡毒宣傳,誣我欲困死長春人民。”(羅榮桓《關於圍困長春的報告》中語)第三,部隊鞏固麵臨著嚴峻考驗。

 

林彪、羅榮桓經過反複權衡,向毛澤東報告的圍城基本政策仍然是:“已經出來者可酌量分批陸續放出,但不可作一次與大量放出,使敵不能於短期內達成迅速疏散。”這應當是一個艱難而痛苦的選擇。 

 

 

先斬後奏

 

楊濱(楊重),1947年冬奉命撤回解放區後,任東北軍區政治部前方辦事處副處長。由於曾任60軍的副官處長並在長春城裏生活工作過,更由於敵工情報工作的緣由,使其對城裏情況比任何人更了解。他給“圍指”首長寫了一封信,觀點十分明確——即刻全部放行滯留兩軍卡哨空間的難民。

 

兩天前,9月9日,林、羅、譚剛向毛澤東發出《關於圍困長春的報告》,報告確定的方針仍然是“基本禁止出入”。看了楊濱的信後,林彪、羅榮桓為搶時間,決定先斬後奏,不等毛澤東複電,於9月11日,電令“圍指”立即放行難民出城,同時上報中央軍委:

 

從即日起,阻於市內市外之長難民,即應開始放行。凡願出來者,一律準其通過。因長春民食早已用盡,如不放出,將使市民大批餓死。望你們依此做出計劃,分批地但又是盡早地開放,做到於10天內放完。對出城之難民,應發動地方黨及軍隊力量,盡一切可能組織救濟,宣傳慰問,對老弱走路無力者幫助人力及馬車輸送。第一步應就附近各縣分批疏散安置,發動群眾救濟,使其出城後不再死去,或者少死……混在難民中的特務,應予以清查扣留;敵方官兵則一律收容,送吉林解放團訓練。中學二年以上學生,技術人員、專家等應努力爭取來我區服務。以上開放難民出城,不是對長春敵人解圍,圍困敵人的工作,仍需繼續,不得鬆懈。……執行情況望隨時電告。

 

十數萬百姓突然湧出長春,對救濟與收容陡然增加了壓力。好在有8月14日成立的處理難民委員會及十幾個縣的收容安置係統的基礎,又在長春周邊鄉村增設了一批難民收容所,勉強應對運轉起來。

 

Image

解放軍救濟逃出城外的難民

 

國共雙方激烈的長春爭奪戰,造成了長春諸多老百姓因饑餓而死亡。究竟有多少人餓死?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諸多人士關注與爭論的課題,並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根據人民政府進城後確實統計,由於國民黨‘殺民’政策餓、病而死的長春市民共達12萬人。人民政府進城以後,在卡哨內外地區掩埋屍體8萬具。——尚傳道

 

據說長春解放時,在城東、南郊一帶掩埋的屍體就有幾萬具。——鄭洞國

 

據最低估計,長春四周匪軍前線野地裏,從6月末到10月初,4個月中,前後堆積男女老少屍骨不下15萬具。——國民黨《中央日報》

 

進城後共掩埋了58063具死屍(加上過去已掩埋者約在10萬人左右)。——1948年《長春市救濟工作報告》

 

長春解放前夕有10餘萬市民餓死,解放後掩埋屍體58063具。——2002年《長春市誌·民政誌》

 

…………

 

 

林彪敗給鄭洞國?

 

李敖在《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一書中,拋開國共兩黨政治立場,單純從戰爭策略——圍困戰之特性分析了蔣介石下令固守長春的決策弊端,認為“死守孤城”軍事上犯了兵家大忌。而又裹挾人民在先,驅逐人民於後,以“餓民戰”對抗圍困戰,結果最後還是投降了。與其如此,何必當初?要投降早投啊,為什麽餓死成千上萬的人民以後才投降?

 

也有觀點說,單純從軍事上考量,林彪的“困餓戰”實際上敗給了鄭洞國。原本期待城內百姓“食口”包袱將鄭洞國壓垮,卻不料鄭洞國奪民糧而養軍,最後關頭守軍主力新7軍仍有三個月存糧。古今中外“困餓戰”少有半途而止的。林彪先是分批救濟饑餓嚴重的百姓,到最後全部放行並予以救濟安置,實際接過了“食口”包袱,宣布了“困餓戰”的失敗。麵對心硬如鐵的鄭洞國,在殘忍耐受心理上林彪敗下陣來。而鄭洞國最終投降主要不是因為困餓,而是錦州“大門”的關閉。

 

Image

1948年10月19日,鄭洞國率長春守軍繳械投降,圖為投降後的鄭洞國(中)抵達哈爾濱

 

44年後的1992年仲秋時節,經過改造後任民革中央監察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曾親手炮製了那份“殺民養軍”的《長春市政府戰時糧食管製辦法》的國民黨長春市市長尚傳道再次來到長春。這是他第二次來長春了。他說:“我是來謝罪的……當年,我在長春犯下的罪行雖萬死不足蔽其辜。

 

鄭洞國自1948年10月21日投誠離開長春後,再也沒有回過長春。晚年他曾撰文道:

 

多少年來,每每追憶起長春當時的慘狀,我都不免心驚肉跳,尤其對長春人民當時所遭受的巨大災難和犧牲,更感到萬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我都愧對長春的父老百姓。

 

 

Image

李發鎖 著

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12

 

 

1948年,麵對防禦工事“堅冠全國”的東北中心腹地長春及城內10萬國民黨守軍,毛澤東批準林彪對長春采取“久困長圍”方針,實施軍事圍困、經濟封鎖、政治瓦解三管齊下,在“食口”包袱爭奪上,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攻守雙方和老百姓均付出了慘重的代價。10月,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部投誠,長春即克,不足一月,便解放了全東北。本書作者秉筆直書,正本清源,多視角、全方位展現了一幅真實的曆史畫卷。

 

Tips:小編申請了2本《圍困長春》贈送給踴躍參與留言的朋友,幸運的也許就是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