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熱播美劇《天才》當中,編劇一反常態,塑造了一個很多人不甚了解的愛因斯坦。這個愛因斯坦除了在物理學上的天才之外,更顯現出日常生活中放蕩無情、自私冷漠的一麵。
縱觀文學史、文化史、科學史,我們能找到許多類似愛因斯坦的例子。這些名人往往在某一方麵有著超出常人的才華與能力,但在其私人生活上,卻往往有不少瑕疵與不妥之處。
有意思的是,我們往往發現,同樣是名人,對待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知識分子的私生活,人們往往能夠展現出更多寬容。而對於生活於當代的明星的私生活,人們卻往往使出渾身解數,極力諷刺、挖苦甚至抵製。這其中的不同態度,到底分別在哪兒呢?對待名人的私生活,你感興趣嗎?他們光鮮亮麗的名人光環之下的另一麵,你又是否介意呢?今天,我們借著愛因斯坦這個有意思的老頭,來跟大家聊聊名人與八卦。
撰文|董可馨
愛因斯坦
是天才,亦是“渣男”
國家地理頻道於今年推出了其首部自製劇《天才》,第一季圍繞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愛因斯坦展開。不過這部劇並未完全著力於愛因斯坦輝煌的的科學成就和理論貢獻,而對其往往不為公眾所了解的私人生活做了大篇幅的展現。正是這部劇,讓觀眾同時看到一個具有不凡頭腦的、作為天才的愛因斯坦和一個充滿七情六欲的、作為凡人的愛因斯坦。
劇中對愛因斯坦的形象最具有顛覆性的表現莫過於他的豐富情史。中年的他婚內出軌,不顧及上課遲到而與秘書在辦公室裏偷情,還理直氣壯地建議秘書搬去他家裏和自己的妻子一同居住,完全不把傳統婚姻製度放在眼裏,批判它違背自然人性,“我喜歡莫紮特和巴赫,我喜歡瑞士阿爾卑斯山和波羅的海,為什麽我就不能同時喜歡你和艾莎呢”。
美劇《天才》海報
而愛因斯坦的表姐艾莎實際上已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與艾莎的結合也發生在愛因斯坦的第一段婚姻內。有意思的是,愛因斯坦與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在相戀時,他也是已有未婚妻瑪麗,而在遇到米列娃之後的愛因斯坦被她的智商所吸引,迅速冷淡並拋棄了瑪麗。
與愛因斯坦相戀的米列娃在結婚前即已懷孕,可這時的愛因斯坦對她的激情已不如初在一起時那樣濃烈。雖然他最終出於責任與米列娃結婚,但在米列娃懷孕期間,乃至孩子出生、夭折,愛因斯坦都因忙於他事並沒有表現出太多關心。而幾年後愛因斯坦終厭倦了已變成家庭主婦的米列娃,在婚內出軌艾莎,開始他了他的第二段婚姻。
《天才》劇照
以通行的倫常道德觀去審視,愛因斯坦那頗為混亂的情感關係實在會讓人感到意外,甚至於失落。
那個有如神人一般的天才物理學家,那個吐著舌頭的可愛老頭,就這樣被拉下了神壇,獲得了“渣男”屬性,變得比常人還不如。一邊是卓越的社會貢獻和極高的的社會聲譽,一邊是與之並不相稱的私人道德,它們雖然並不能相互保證,但當同時集於一人時,還是頗令人詫異。
當然,這樣的形象,除了愛因斯坦這般的天才人物有,其他各領域的大家名人也不乏其人。
光環下的私人生活
你不曾見過的名人“另一麵”
許多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鼎鼎大名的天才知識分子,私底下的鮮見麵貌同樣使人大跌眼鏡。撩開超高的社會聲譽為他們蒙上的麵紗,真實的他們不再是溫情和善、道德無暇的完人,而化身為一個個小人、騙子、偽君子、浪蕩子。
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是被譽為“將天火帶到人間”的卓越思考者,可真實的他卻是個十足的瘋子:人格殘缺,極其自戀而又冷漠自私。他自認為在世界上無與倫比,視那些有恩於他的人為為自己謀利的小人。他忘恩負義,哪怕是對曾救自己於潦倒境況中的華倫夫人,盧梭也並未在她陷入困境時給予幫助和關心,甚至於麵對華倫夫人的主動求助,他也置之不理。而他的冷血甚至及於親人,曾將自己的五個親身骨肉丟在棄嬰所,而不顧他們日後生存幾率之渺茫。
《懺悔錄》
作者: [法] 讓-雅克·盧梭
譯者: 陳筱卿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09年6月
他性格極端,經常與人發生爭執,狄德羅,格裏姆,德·艾皮奈爾夫人,伏爾泰,休謨這些好友都和他爆發過永久性的爭吵,而爭吵後的盧梭還會構想這些人一起編織了一個國際性的驚天陰謀來迫害他,想象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特務在追蹤他,陷害他,把一個個昔日朋友和幫助者變為他的敵人;此外,盧梭還是個性變態,在《懺悔錄》中袒露自己的露陰癖好。
自小就展現出非凡天賦的浪漫詩人雪萊實際上是個沉溺於性愛派對的浪蕩子,多情又薄情,不停地愛上各種女人又迅速厭棄她們。他甚至與同樣性關係混亂的拜倫共有一個情人,和多位男女組成性共享團體。亂倫,甚至誘騙尚處少年的妹妹;他冷漠自私,對和第一任妻子生的兩個孩子不聞不問。出軌後對妻子威逼利誘,阻止其訴諸法律手段來解決他們之間的關係,在妻子死後依然汙蔑詆毀。
著名詩人雪萊
他還是雙麵人,在與家人鬧僵後,寫信給友人責罵並諷刺家人是冷酷、自私、精於計算的動物,甚至汙蔑母親下流墮落;但在需要家人的金錢資助時立馬轉換以虛偽的麵貌加以奉承;他同樣極端自我中心,固執到了偏執的程度,完全不能接受身邊人的觀念行動與自己相左,動輒大發脾氣。
而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實際上與女傭曾育有一個私生子,但馬克思本人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孩子的親身父親,並且說服恩格斯背黑鍋認下了這個孩子,馬克思對這個不願承認的私生子也非常無情,曾想把他送去孤兒院,但終由於女傭的堅持而未果,最後孩子被送給別家撫養,隻被允許偶爾去馬克思家的廚房看望親身母親,而且隻能從後門進入。
此外,馬克思嗜好暴力,在學生時代就常與人衝突,乃至決鬥,並因此在左眼留下一道傷口,他也曾因攜帶槍支而被警方逮捕;性情暴躁易怒,常與人爭吵,他與家人的爭吵使父親抑鬱而終,並最終導致與母親的徹底決裂。馬克思對待自己的女兒自私且專製,將她們禁錮在家中而不準她們接受完整的教育,禁止她們發展自己的事業。
戲劇大師易卜生
而戲劇大師易卜生呢?其實極其虛榮,一生熱衷於獎牌和勳章,甚至向各處寫信索求,還在出席晚宴時,在身上披掛上所有勳章以示炫耀;他也曾與女仆私通並且誕有一子,但從來不承認他的父親身份,也從來不曾在生活上和經濟上對母子予以關心,終其一生,易卜生與他的私生子隻見過一麵,那是孩子在窮困潦倒時向父親的唯一一次求救。不僅對私生子如此,對待其他親友,他也同樣態度冷淡,非常排斥自己的合法生子,隻因為害怕孩子們覬覦他的錢財。
存在主義大思想家薩特在性上則是出了名的放縱而混亂。不僅常出入風月場,周旋於各種情婦之間,還一次次把年輕的女學生帶入臥室,甚至把其中一個收為自己的養女。而處在他所謂開放式的性關係中心的波伏娃還因為薩特引介女學生而被受害女孩的父母以誘拐少女的罪名控訴;他還常年不節製地服用精神性藥物,有較為嚴重的酗酒習慣,曾試圖戒癮,但並未成功。
《水流花靜》
作者: 童元方
版本: 三聯書店 2005年
書中記敘了不少愛因斯坦私人生活的爭議。
這些之外,最常令人詬病的還有他那頗為虛偽的政治言行,薩特在政治傾向左轉後,不惜撒謊為斯大林做辯護,在采訪中聲稱蘇聯人不出國旅行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美好的國家,蘇聯公民比西方人享有更充分的言論自由,而在多年後他承認了自己當年的撒謊行為。
而宗教上極虔誠的托爾斯泰也有諸多毛病。他極其自戀,自認是上帝的兄長,並且完全相信憑其才智和一己之力,就能夠改造社會的道德;一度沉溺於賭博,無法自拔,也常出入妓院,還因此不止一次染上性病,不停追逐引誘包括已婚女士在內的各種女性,同時卻對自己的性欲產生罪惡感,對女性心懷厭惡,對自己的私生子也不予以關心和承認。
海明威既是寫作大師,可同時也是騙子。一生忙於包裝和維護自己的形象,至死方休,編織各種故事和謊言來塑造自己的硬漢形象,哪怕對自己的家人也是謊話連篇。
名人隱私權之爭
被“寬容”的知識分子與被“消費”的明星
以上所舉諸人都是受到舉世讚譽的名人,他們要麽被稱為“人類的良心”,要麽是“偉大的頭腦”,當這些人麵對整個人類寫作時,他們往往表現出悲天憫人的同情心,以及對世人無盡的愛,然而,一旦人類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個體,走入他們的生活,與他們發生關係,他們卻表現出了與其作品所展現的完全不同的麵貌,生活中的他們虛偽虛榮、傲慢自私;貪婪刻薄、極度自我中心、對親友冷漠無情,忘恩負義;性關係混亂;追求名利,好大喜功,言行不一。在道德上,他們不僅不是完美的,卻甚至是極度有缺陷的。
但頗為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大家們雖有各種缺陷,各種不堪,但多被其在各自領域的光輝成就所掩蓋,而不被公眾所注意,或者即使被揭發出來,見諸書麵著作,聞諸世人耳中,卻也從不曾對他們的地位產生過顛覆性、毀滅性的影響,他們都是生前不乏慕名者,死後得享隆重的葬禮,受到世界各地的人們的尊敬和崇拜,以至於今。即使在現今這些天才大師們的“黑曆史”被越來越多地挖出來,也並未根本動搖過他們的聲名地位,讀到這些材料的今人或許還會覺得這些天才大家們的形象更顯立體可愛,而非醜惡可憎,原來他們也是如我們一般的平凡人,亦有凡人之常情,凡人之缺陷。
《知識分子》
作者: [英] 保羅·約翰遜
譯者: 楊正潤
版本: 台海出版社 2017年8月
相比之下,娛樂領域的名人明星就沒有此般待遇了。瞧瞧那些被查出吸毒、出軌、嫖娼的明星們。一朝河邊濕鞋,往往就此遭到公眾和官方的拋棄,葬送了自己的演藝生涯,徹底喪失了在娛樂圈發展的機會。從好聲音走紅的李代沫、以民謠《董小姐》大紫的宋冬野,在被發現吸毒後,都已漸漸淡出娛樂圈和大眾視野;白百合、文章的出軌事件在彼時鬧得沸沸揚揚,一度成為公眾所關注和討論的中心,處於其中的當事者除了道歉表態,再不敢張揚。
這些娛樂界的明星們,其出色的職業能力並不能成為他們私人道德的保護傘,德藝雙馨,是稱讚,也是底線。如去年央視春晚即提出了一項標準,拒用那些道德有汙的演藝明星;前幾天,北京市文化局則以賈斯汀比伯“在境外社會生活及在國內演出活動中曾有一係列不良行為引發公眾不滿”為由禁止其來華演出;在國外,明星代言合同中也有道德條款來對其言行予以約束,那些德行有虧的明星們同樣難以被公眾所接納。
《隱私與傳媒》
作者: 約書亞·羅森伯格
版本: 中國法製出版社 2012年3月
兩相對比,同為名人,但似乎科學家和知識分子的道德汙點更容易被忽視,或者即使被發現也能得到更多的寬容,而娛樂領域的明星卻會被施加以更高的道德要求,公眾對他們道德表現的容忍度更低,其緣故何在?
首先,科學家、知識分子與娛樂明星的社會角色本就不同,因而其社會期許也不同,作為公眾人物的明星,以整個社會為舞台,以娛樂公眾為其社會角色的主要內容。其言其行對大眾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他們的任何一個微小舉動都容易被放大、發酵,並輻射到整個社會,帶著這樣一種社會身份,娛樂明星自然被給予了較高的道德期許,因為他們對公眾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而科學家和知識分子不同,他們並不以娛樂大眾為其存在意義,也很少會是公眾所注目的焦點,他們的舞台,在安靜的書桌旁和實驗室裏,而不在熱鬧的熒幕中,他們的職業產出的直接目標不是公眾,而是其專業領域內的學科進展,既如此,其私德狀況便與公眾無關。
《隱私的終結?》
作者: 史蒂文·列維
譯者: 謝波峰等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02年6月
對於科學家和知識人們,外界所在意的,是他們對人類智識的推進,這亦是他們的核心價值之所在。故而究其實,公眾對這類人的道德高容忍之原因還在於他們的可替代性和可複製性要遠遠低於名人明星。想想看,少了一個演藝明星,或許人們隻是少了一點笑聲,而很快會有其他人頂替上來進行彌補,但少了愛因斯坦,少了盧梭,少了這些卓越的頭腦,很難說還能夠誕生或培養出同樣傑出貢獻的人來。如果能夠為人類社會作出獨特而重大的知識貢獻,那麽,即使私德有缺,隻要不嚴重至危害社會,又如何不能容忍?
此外,娛樂明星享有遠遠高於其他行業的收入,以去年的名人收入為例,2016年的中國名人收入排行榜中排在前十四位的演藝明星的收入都已過億,這是絕大多數勤懇工作的學者知識人一輩子都難以得到的,既然明星選擇了這條金光大道,並且因此獲得了其它領域所無法企及的豐厚的職業回報,那麽就理應承擔起社會的檢視和相應的義務;而且明星們的超高報酬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及公眾對他們的認可,可以說,公眾對明星的間接付酬實際上在心理上也包含了對他們的道德期許。
關於此,蔡康永甚至表達過更為激進的意見,他認為“明星得到了非正常的高報酬,就應該接受隱私被消費”。因為明星被消費的不僅是歌聲、舞技或者是口才,還包括其吃穿言行,觀眾的報酬遠遠多過隻購買明星的才藝表現,還包括其生活的點點滴滴所構成的話題。
▼
你關心名人的私生活嗎?你如何看待名人的隱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