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1978年版納知青“不能回家寧可死”、以命呐喊呼叫的請願活動

(2023-06-06 08:19:45)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4cXTfL1fnW3AjMy269kwWw

 

我們要回家——版納知青大返城紀實

老知青家園 2022-08-29 18:00 Posted on 廣東
 

Image

Image

知青曆史:大返城
人民影視台

從鄉村到城市的年少時光

無法抹去的青春記憶

當他們從英雄回歸平凡

那段刻骨銘心的蹉跎歲月

那條來之不易的返城之路

我們要回家
——1978年版納知青大返城紀實

記者:楊培慧
我們要回家——版納知青大返城紀實

四十多年過去,有人置疑,為什麽1978年知青大返城,沒發生在擁有80多萬知青的北大荒?沒發生在有10多萬上海知青聚居地新疆?卻發生在西南邊陲的熱帶雨林、隻有5萬餘知青的雲南西雙版納農場?丁惠民何許人?他的初衷是什麽?為何火種能在雲南各地燃燒,簽名、罷工、捐款、組建請願團進京遞交請願書、這中間還穿插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昆明火車站臥軌、孟定絕食事件。“我們要回家”將每一個場麵,每一聲呐喊定格在雲南知青曆史中。最終,中央派出國務院調查組,由農林部副部長、農墾總局局長趙凡率隊到雲南調查,在取得雲南知青現狀的第一手真實情況後,趙凡實事求是地請求中央讓知青回家,獲得中央華國鋒主席鄧小平副總理的默許,1979年1月21日趙凡召開的上海、北京、四川、雲南四省市知青工作會議,雲南省委書記安平生作了知青返城安置十五條講話,雲南知青終於得以大返城,結束了全國知青上山下鄉。

Image

火種在版納燃燒

1968年到1978年的10年,全國知青上山下鄉達1700萬人。所有的理想,都在艱難困苦中消失,“我們要回家”的希望,支撐著全部知青在泥濘中掙紮。1978年,在粉碎四人幫後糾正冤、假、錯案之際,西雙版納景洪農場上海知青丁惠民,經過深思熟慮後,寫了給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三封信,表述了知青的惡劣生活環境,及返城的要求。他寫道:我們知青回城後可以幹最贓最重的活,可以拿最低的工資。隻要能回到父母的身邊……。信中的內涵,讓人淚目。

Image

上海知青丁惠民

上海知青丁惠民,是勤奮學習,有獨特思維能力的人,事前精心策劃布署了整個行動的計劃方案。他把大返城分為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采取給中央領導人寫聯名信的方式,訴說知青多年來的不幸遭遇,激發廣大知青的生存抗爭意識,迅速行動起來。第二階段:從下至上完成組織結構,5萬知青統一行動,令行禁止,造成聲勢和規模,包括簽名捐款罷工等。第三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赴京請願。不與地方政府糾纏,直接向中央要求回家。如果赴京請願無果,他將指揮五5萬知青,集體自行回城,在上海和重慶成都、昆明等地進行靜坐請願,依托家庭並動員知青父母兄妹、親戚好友、社會各界聲援支持,走和平請願返城之路。

Image

1978年12月7日,籌備組召開膠林會議決定:全體代表12月14日集中,12月15日出發。由於知青代表對北上進京請願出發時間產生爭執。因為罷工,雲南省委派出工作組已到達景洪,責令不讓知青赴京。知青代表內部也出現私自攜刀攜槍(匕首和自製火藥槍者),而且有一些情緒激動思想偏激的代表,形成一股新的勢力。當時省委工作組告知,第二次全國知青工作會議已經結束,會議精神將很快傳達下來,要求請願團暫緩赴京。作為總指揮,丁惠民考慮到局勢,為避當局耳目,決定暫時按兵不動,推遲赴京請願。沒想到,請願團內部爆發了嚴重分裂;甚至有人用匕首頂著他腰部,強逼他率隊北上。麵對內外交困,在現場;無論是跟隨者隨遠其走,彼此彼刻在會場產生的分歧,激怒吼叫,無聲沉寂產生的各種情緒,無論是“看懂”了,還是“意會”了,時間都將把曆史的定論,消解物欲橫流帶來的浮躁。無需評論,無需解說,有人指責,有人說他膽怯,那又怎樣?他說:“版納知青大返城,沒有任何政治目的,隻是為了回家”。大返城曆時99天,獲全勝。他站得高度和思想的深度,又豈能是一般人所能領會?

Image

“我行我素”,使他不按常規出牌。他導演的大返城,從給鄧小平的三封信到組織策劃,從挑選籌備組負責人劉先國、胡建國,李長壽、鄒盛永,黃玉清、劉庭明,等都是堅定派和勇者。讓第一批請願團12月16日,由黃玉清、劉庭明負責先走。第一批請願團,在通關捐款的錢被盜,39名勇士在昆明火車站乘車被堵被打,孤注一擲絕食臥軌,使全國南來北往的火車停開3天、孟定葉楓、許世輔率211名知青絕食48小時,驚動了中央。中央派出了以農林部副部長,農墾總局局長趙凡為組長調查組,調查解決知青訴求,使大返城按原定軌道行駛。

 

1978年12月18日,由副總指揮劉先國率隊,第二批請願團,在景洪召開了宣誓儀式,抬著正在發高燒、躺在擔架上的總指揮丁惠民出發了。途中,改變了列隊抬旗、戴代表證的轟轟烈烈場麵,在籠罩神密寂靜的氣息中低調前行。總指揮丁惠民的人生,從那時侯起,就因策劃、因定向、因理想、因逆向步步為營。因無太多的失誤、亦無太多怨言……。

Image

知青大返城沒有任何樣板可借鑒,沒有任何任何經驗可照抄。他已做好長期、多次反複的準備,因此在製作第一麵請願團大旗時,指揮部就責令:必須在旗幟上標明“首批”兩個字,告訴知青代表赴京請願活動,將是多回合的長期之戰。

聲東擊西楊武分兵

聲東擊西,是丁惠民的傑作。12月21日,第二批請願團到達楊武,就地休整。丁惠民考慮人多目標太大,實行了減員。51名知青代表,在墨江勸退違紀人員8名,在楊武的43名代表分成北京、上海、重慶3個組,北京小組28人,承擔請願任務,其它兩個組分頭赴上海重慶作宣傳。丁惠民下令赴京組團員把到普洱在供銷社購買的210床四方小棉被、322尺紗布,每人縫製成一套棉衣棉褲。抵擋北方冰天雪地。

Image

1978年12月23日早晨5點出發,從楊武~峨山~讀書鋪~成都已是24日晚上。至此,雲南省政府和省農墾局還在昆明到處尋找丁惠民的蹤跡,而請願團卻順利擺脫了前有堵兵,後有追兵的困局,又一次掌握了主動權。

 

1978年12月24日晚,第二批請願團抵達成都。茫茫人海,雲南當局派出的便衣,再也沒有找到第二批請願團。為了安全,請願團任何人都不得與外界聯係。被派往昆明施放煙幕彈的人,到昆明發話:“丁惠民率第二批請願團將馬上到達昆明”。

 

在成都,由於當時政府規定,凡到北京的人員必須持單位證明才能購票,糾察組長李長壽,帶幾個人分頭分批、購買28張成都到高碑店車票。當晚請願團登上了火車,留下副指揮劉先國和另一代表,接應昆明過來的那兩個送話代表。半夜,火車到達德陽站時,丁惠民又突然下令全體下車,在夜色中悄悄住進德陽車站招待所,沒有可疑人員尾隨。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住旅館要單位證明。  請願團沒有單位證明,司務長翟榮誌胡編了一個子虛烏有的"201小分隊” 要去某軍事單位學習,服務員瞌睡朦朧也不多加追問,收了錢就開房。為謹慎起見,請願團把整個二樓都包下來了。第二天早上開始,除糾察組輪流在樓梯口值班守衛以外,全體人員在宣傳組長鄒盛永帶領下,全部投入刻印傳單,抄寫大字報、整理內務等工作,為最後衝刺作準備。一切有條不紊。連日來,聲東擊西,神出鬼沒,碾轉乘車十分疲勞。但代表們都知道勝利在望,士氣非常高漲。而丁惠民則因為每一個細節的操心勞累。他躺在床上,由一名代表筆錄,口述了"告全國人民書",馬上付諸刻印了一大疊傳單,幾乎用光了儲備的紙張。臨走前,每個房間都打掃的幹幹淨淨,晚上在64次成都開往北京的列車上,昆明成都過來的代表全部歸隊,請願團28人重新匯合。

直達北京交請願書

火車疾駛,車輪隆隆。距離北京越來越近,看到滿車廂南來北往的旅客,丁惠為擴大宣傳影響,便下令兩人一組,分別到十多個車廂分發傳單、在火車停靠站,下站張貼請願書、宣傳西雙版納知青罷工請願的目的和真相,希望社會各界給予理解支持。很快火車工作人員知道這批不速之客,列車長與乘警一起找到丁惠民。丁惠民亮出知青北上請願的代表證,列車長態度強硬,收回了早先同意補票、直達北京的承諾。要求請願團到高碑店站必須下車。

Image

車到北京還有一百公裏路,走路太遠,又怕耽誤時間。丁惠民也態度強硬地告訴對方:乘車補票是國家的規定,每個公民都有權享受。你們無權拒絕補票,請願是對中央而言,與鐵路部門無關,如果強行趕代表們下車,全體代表將立即臥軌…… 隨即,他起草了“告64次列車全體旅客書”。各車廂旅客聞訊知青坐火車北上請願,一致同情支持,紛紛要求列車長給知青代表補票。列車長同情知青同意北京站補票。到了高碑店站也沒有人要求下車補票,那時候鐵道部硬性要求,所有進出首都的列車必須準點準時,否則會被追責。請願團又一次順利脫險。

Image

1978年12月27日早上,第二批請願終於到了北京。這是激動人心的一刻,全體代表下車集合列隊,重新佩戴起代表證,舉著大旗走出火車站,按預定方案向天安門進發。

 

宣傳組長鄒盛永說:“冬天的北京,灰蒙蒙的天空飄著雪花,腳下冰棱吱吱直響,狂風呼呼吹,對初次從溫暖的西南邊陲來到寒冷的北方的知青代表,寒意刺骨,冷得手指腳趾、鼻尖耳朵都發痛,最後全身都痛麻木了,但代表們沒有任何的怨言。”

Image

為了五萬版納知青送請願書到北京。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因為冷,有的渾身抖擻,但沒有誰,發牢騷,憑著意誌毅力、互相 勉勵頑強堅持著”。

 

代表們暗自慶幸在楊武停留一天,做了棉衣棉褲,在成都每個人購買配備了棉帽棉手套、和口罩,否則,不用一小時就會凍僵病倒。空曠的天安門廣場八麵來風,寬闊筆直的東西長安街沒有建築物阻擋,雨雪交加,冷得渾身疼,臉被凍得發紫。全部人感冒,但知青代表全然不顧疲憊不堪和冰天雪地,還在為圍觀群眾演講……。

Image

北京天安門圍觀群眾重重疊疊。國家農墾總局副局長劉天明接到電話,帶車趕到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告知林業部副部長兼農墾總局局長趙凡,已率領國務院調查組赴雲南,由他在家主持工作接待知青代表。農墾總局領導看知青代表全部凍得瑟瑟發抖,第二天派有關部門給請願團送來了舊的棉衣棉鞋。

Image

漫漫長夜已經過去,前麵就是曙光,新的一天開始了,盡管不容盲目樂觀,但代表團得知中央已經要接見知青了。向中央訴說知青苦難、要求回城,是請願團的使命和存留在知青代表心中唯一希望。

Image

在農林部招待所,國家農墾總局與知青代表,友好地洽談交流。各抒己見,求大同存小異,氣氛非常融洽,圍繞罷工問題,雙方也順利地達成共識:農墾總局承認請願團的合法身份和地位,複工後之後全體版納罷工請願知青的工資照發。總指揮丁惠民同時承諾:立即下達版納知青複工令,共同營造良好氣氛,最終順利解決知青問題。國家對知青的訴求派中央調查組調查解決,對臥軌罷工、絕食事件表示寬容。中央說:相信知青們是聽中央話的,是維護安定團結的,複工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1979年 1 月4日上午,國務院副總理王震,代表中央接見知青請願團代表。會談中仍然各抒己見,王震說:你們的請願書,我已交給華國鋒主席,知青的困難問題中央會解決。當天晚上請願團回到農林部招待所後,總指揮丁惠民決定1月5日離京回版納,因為遞交知青請願書給周恩來總理獻花等四項任務都已完成。1979年1月18日,丁惠民率請願團返回西雙版納。1979年1月21日,雲南省省委書記安平生發表了十五條關於大返城安置知青的講話。1979年1月23日,在確認安平生十五條講話,同意知青返城內容後,總指揮丁惠民、副總指揮胡建國、劉先國三人聯名向王震副總理發了自我檢討的電報登在1979年2月10日人民日報。消息傳到版納,有的激進派說丁惠民是“叛徒” ,堅決不複工 。當得知中央已同意返城,他們漸漸讀懂了大智大勇的總指揮丁惠民的“複工”、“檢查”的良苦用心。版納知青大返城,在共和國曆史上,存留了“不能回家寧可死”、以命呐喊呼叫的請願活動。1979年2月,經中央同意,五萬知青終於蜂湧踏上了勝利返城之路。

 

請願團從版納走到北京,又從北京返回版納,冒著霜雪帶著希望,帶著知青們的重托,帶著一路風塵和疲憊不堪,避開了後有追兵前有堵兵,不負版納五萬知青使命,向中央遞交了雲南版納知青返城請願書。為華國鋒主席、鄧小平副總理製定政策,促進知青大返城,結束知青上山下鄉,起到了推動作用,在全國知青史上寫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頁。

Image

堅定不移做自己

 

大返城四十三年過去, 今年秋天,在重慶嘉陵江邊記者見到這位身材修長,五官端莊,思想敏捷、但背影微駝了的雲南知青大返城總指揮。歲月滄桑,知青領袖的冠環早已淡去。這位68歲的上海知青,仍是目光深邃,胸懷抱負:話語中仍能感受到他濃濃的知青情結。大返城的腳步聲早已久去,生活仍在繼續。1979年他頂職到湖北儀表廠,當了六年的油漆工,85年調到重慶與妻女團聚,在搪瓷廠做燒瓷工,高溫作業,汗流滿麵。工廠改製下崗,一直到退休。

Image

堅韌不拔的毅力,關注知青群體 ,是丁惠民的精神指向。他從來忍受不了束縛,堅定不移做自己。2018年他擬在西雙版納建知青康養基地,因融資未到位,幾年來都在東奔西跑籌措資金。2020年他行程3000多公裏,曆時近30天走訪景洪、普洱、臨滄等地區九個農場,摸索知青農場共同致富路子。可惜,遇上了疫情,計劃又一次擱淺。

 

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摸索前行中。在困難麵前,他樂觀堅定,自由不羈的尋找新的出發點,就是起源於他25歲大返城那年的自信。

 

當過知青,為知青請命,專注知青的命運,是丁惠民一生的追求。作為知青大返城的領袖人物,他創辦過重慶知青網,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知青文化旅遊節。為上海知青提前退休、北京、上海知青爭權益四處奔走。在西雙版納與祥諾公司共同舉辦知青健康養老基地。2021年3月,組織雲南知青五十周年返版納紀念活動。他還準備建一座大返城紀念碑,拍一部大返城電視劇。雖然僅是策劃,但一切計劃都均在實施中。我行我素的敘事表達,超前的見識和膽略,他勾畫的把大返城搬上電視劇,在西雙版納市建一座大返城雕塑,把知青精神存留曆史的宏圖,正在實施中……。

作者簡曆

Image

楊培慧 ,63歲,黨員,雲南大學新聞係畢業 。供職:昆明市建委記者站站長、現任《雲南經濟日報》記者 ,從事新聞工作35年,著《城市之光》《高原彩虹》《丹心鑄豐碑》三本報告文學。本人宣言:生命不息,寫作不止。

雲南知青大返城 
第1集 我要回家

上海電視台《紀實》

雲南知青大返城 
第2集 爭取回家

上海電視台《紀實》

雲南知青大返城 
第3集 終於回家

上海電視台《紀實》
文章來源:美文雜談
歡迎來稿,投稿郵箱jianzi103@163.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