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人多地少,新加坡是如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

(2023-05-13 17:32:44)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crqnvpkitYSvT3EY4ZGUUw

 

奧派經濟學 2023-05-13 10:37 Posted on 廣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張是之的字留地 Author 張是之

 

 關注防失聯 → 右上角 → 設為星標 

Image

文丨張是之

大家好,今天繼續來聊一聊糧食安全問題,寫一寫新加坡如何保證糧食安全的。

這其實更多的是一個邏輯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主幹方向對了,技術隻是細枝末節。

昨天文章有朋友留言,說新加坡小國寡民,拿新加坡做例子比較,好像不太準確吧?

這是新加坡很容易給人留下的印象,新加坡的確是小,人也的確不多,但是不要忘記重要的一點,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很大。

2021 年的數據,每平方公裏有 8698.5 人,是人口密度排名第二的國家。

而中國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裏 145 人,即便是相對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這個數字也不過是 400 多人,遠遠小於新加坡。

Image

其他問題暫且不論,很明顯在糧食問題上,是人口密度越大,糧食的供給和安全壓力越大。相反,人口密度越小,實際的難度應該也越小。

眾所周知,新加坡國土狹小,耕地麵積很少,人均耕種麵積遠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定的人均耕地 0.053 公頃的警戒線,90%以上的食物依賴進口,糧食自給率極低,這是它的基本盤。

就是這樣的基本盤,新加坡並沒有號召通過增加本土糧食產量來保證糧食安全。

相反,自 20 世紀 80 年代起,新加坡本土糧食產量開始下降,造成產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農業用地麵積的減少。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新加坡在 1972 年的農業用地麵積為 11000 公頃,而到了 2019 年則下降至 660 公頃,近 50 年的時間減少了 90% 以上。

如果我們用「耕地紅線」思維來看待這個問題,簡直是不可想象、不可理喻。

如果讓很多主張「耕地紅線」的人回到 1970 年代的新加坡,恐怕他們絕對不會同意在未來 50 年內減少 90% 以上的農業用地。

在他們看來,這不是瘋了嗎?而且注意 1970 年代,世界還處於冷戰狀態,地緣政治遠比今天更為複雜,新加坡人難道就不怕有一天買不到糧食嗎?難道就不怕別人卡自己脖子嗎?

事實上,今天的新加坡人現在不僅是吃的飽,而且吃的還很好、很健康、很安全。

就今天新加坡這個生活水平,公認的世界前幾名,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富豪都往新加坡跑,他們難道不擔心將來會在新加坡被卡住脖子嗎?

Image

所以,我們這裏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新加坡本來地就很少,為什麽還大幅減少了農業用地,而不是拚命保住那根紅線?

原因很簡單,四個字:機會成本。

前麵文章裏我寫過,我老家一畝地種獼猴桃可以賣兩萬多,而種糧食卻隻能賣三千多。

如果這塊地種糧食,那麽他損失的機會成本就是那兩萬多的收入,所以農民很容易算出這本賬,隻要能自由選擇,他肯定選擇種植來錢多的。

道理就這麽簡單,沒什麽複雜和神秘的。同樣的邏輯,新加坡人也是這麽算的。

一塊地,種糧食才能賺多少錢?而如果把這塊地蓋成高樓,發展工業或發展金融,產出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從機會成本角度看,新加坡的地如果用來種糧食,那完全是浪費,巨大的浪費。

我們大城市現在也有不少農田,同樣存在機會成本的浪費,但這事不能多說。

試想一下,新加坡如果當年堅持「耕地紅線」思維,讓新加坡人通過自給自足來保證糧食安全,就新加坡那點一畝三分地,還能發展成為今天的新加坡嗎?富人們還會爭相攜款移民新加坡嗎?

很顯然,絕無可能。

可以非常肯定的說,新加坡是主動放棄了絕大多數土地的農業用途,才有了後來的經濟騰飛,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水平和吸引力。

新加坡很清楚,糧食安全不是一個「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問題,不能靠種糧食來解決糧食安全。

新加坡發展到今天,除了我們熟悉的金融強項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產業強項。比如下麵來自商務部官網的信息:

2019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721億美元,人均GDP為65166美元。其中,服務業占75.3%,工業占25.8%。主要產業如下:

【電子工業】新加坡傳統產業之一,2019年產值1352.3億新元,占製造業總產值的41.88%。主要產品包括:半導體、計算機設備、數據存儲設備、電信及消費電子產品等。

【石化工業】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油貿易樞紐之一,也是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日原油加工能力超過130萬桶,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60.5萬桶,殼牌公司45.8萬桶,新加坡煉油公司28.5萬桶。

【精密工程業】2019年產值402.94億新元,占製造業總產值的12.4%,就業人數9.34萬人。主要產品包括半導體引線焊接機和球焊機、自動臥式插件機、半導體與工業設備等。

【金融保險業】新加坡目前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三大外匯交易市場和第六大財富管理中心(2015年底資產管理規模2.6萬億新元,約合1.86萬億美元),是亞洲美元中心市場,也是全球第三大離岸人民幣中心。2019年GDP為667.21億新元,占GDP總額的13.1%。

新加坡沒有自己的油田,自己不產一滴原油,卻能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油貿易樞紐之一,以及亞洲是有產品定價中心,這是為什麽?有這個實力,新加坡會擔心自己的石油被卡脖子嗎?

與此類似的還有日本的鋼鐵,日本本土沒有多少鐵礦石,但日本多年來一直是鋼鐵生產大國,並且以高質量的鋼鐵生產和先進的鋼鐵工業而聞名,日本鋼廠能夠生產一些世界上最好的鋼鐵。

2021年日本鋼鐵產量排名世界第三,是世界第二大鋼鐵出口國。

日本本土的鐵礦不足以支撐其鋼鐵產業,但他們有技術,壓根就不怕別人會在鋼鐵上卡脖子。隻要技術過硬,就會有人爭相買你的鋼鐵產品,當然也就會爭相把鐵礦石賣給你。

Image

回到新加坡,雖說今天新加坡已經很強,標準的發達國家,但這並不是說新加坡就沒有危機意識,就不重視糧食安全。他們同樣需要麵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同樣需要應對地緣政治衝突。

他們的應對策略,首先是市場的成功,然後自身實力足夠強了,90% 的糧食依賴進口並不可怕。這一點我在前麵文章也寫過了,有錢有市場,想吃啥買就是了。

其次,新加坡強調進口要有替代選擇,當一個選擇或環節出問題時還有其他選擇,這樣才不會陷入被動,所以新加坡一直實行多元化的進口策略。

2004 年新加坡糧食進口來源為 140 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新加坡的糧食進口地達到 170 個國家。

2021 年新加坡進口麵向消費者的農產品總額為 106 億美元,其中法國 16%、馬來西亞 13%、中國 8%、澳大利亞 7%、英國 7%、美國 6%、印度尼西亞 6%、巴西 5%、其他 32%。

另外,新加坡還通過企業在國外的投資發展,增強其糧食議價能力,也能夠在特殊時期幫助解決可能出現的糧食問題。

這些能力的具備,歸根結底,首先還是自身實力夠硬。

而今天硬實力的取得,靠的不是強製,而是自由;靠的不是狹隘的糧食觀念,而是發展經濟的大戰略。

一定會有人懷疑,那又如何?真有人想卡新加坡脖子怎麽辦?

全球197個國家,170個跟新加坡有貿易往來,進口糧食的主要幾個國家,法國、馬來西亞、中國、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等,把這些國家得罪個遍,都不給新加坡提供糧食,請問,這得需要多大仇恨?

這些糧食出口國的人們,出口糧食也是為了賺錢,如果不賣給新加坡,或者賣不出去,他們自己也吃不完,同樣損失的是機會成本。辛辛苦苦幹一年,最後糧食賣不出去,他們也不幹,也會向自己國家的政府施壓。

恰恰是頻繁的貿易往來,新加坡的安全才更有保障,國際上不會對它亂來,國內也不會有什麽過多的想法。民間正常貿易往來越多,政府間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可能就越小。

相反,那些所謂的糧食自給自足,不跟外界正常貿易往來的國家,比如North Korea,才會裹挾著自己的民眾,總想找點事彰顯一下自己的實力。

在那個地方,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糧食問題到底是安全還是不安全?這個問題需要誠實回答。

最後需要說明,此前兩篇文章,強調的都是國家概念之下的人,才是行動的主體。新加坡也是一樣,今天文章主要以新加坡為例,但真正使新加坡強大的,也是新加坡的人。

新加坡政府在過去保護自由市場和產權規則上,的確做了很多正確而成功的事,但這並不是說他所做的每一項政策都是對的。新加坡最近一些操作,有不少是在破壞市場規則。對與不對,怎麽個對和錯,都需要一事一議。

單純從糧食問題來看,新加坡小國寡民,但人多地少,都能把糧食問題處理好,為什麽我堂堂中華就不能處理地更好呢?

很顯然,這是一個邏輯問題,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2023年05月04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