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看上去強大的敵人,其實是我們的恐懼它,才賦予了它強大的假象

(2023-01-05 21:48:37) 下一個

一諾:2023,第一關鍵詞

關注教育的 李一諾Yinuo 2023-01-03 05:02 Posted on 江蘇
 
 
 
關注教育,就必然關注兒童。
我想很多朋友,自己也是父母。
所以我想先請大家放下外在的標簽,回到自己父母的身份。
 
回憶一下自己第一次成為父母,第一次看到那個啼哭的小生命的瞬間。我的那個瞬間,是在濃濃的深夜。
新生命的降臨,像是在早春清冷中,刺穿黑夜的一道光。
一切的期待,想象,為了孕育這個生命所經曆的種種,
當看到他的時候,竟然全然沒有了語言,隻有淚水不自覺地流下來。
這無言的淚水後麵,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是對生命力量的敬畏,和對生命這個奇跡的讚歎。
我想就是這情感,這敬畏,這讚歎,推動我們每一個普通的父母,在平凡的日子裏,日日向前。
如果讓我們回到那個瞬間,描述我們對這個新生命的希望和期待,我想每一個人的詞匯裏,應該都有。
幸福  美好  平安
如果讓我們描述我們期待的這新生命的方向,一定是不是向後,向下, 而是向上,向前
如果讓我們描述我們期待的這新生命的狀態,一定不是封閉,禁錮,而是自由,舒展
現在請大家從生命之初的記憶,來到當下,在2022年末,環顧四周。
不知道你看到的,是不是你曾經期待的,幸福,美好,平安
是不是向上,向前
是不是自由,舒展
如果不是,我們是否敢於追問,
為什麽?
發生了什麽?
是誰?做了什麽?
又是誰給他們的權力,這樣做?
為什麽我們看到的,
是“惡”的橫行無阻,“善”像過街老鼠。
為什麽我們聽到的,
是說謊的人在大聲呱噪,而說真話的在遁逃。
平安也有,不過不是我們的。
普通人有的,是親人離世都無法說明原因的痛苦。
美好也有,不過不是我們的。
普通人有的,是曾經的鐵鎖和消殺,和當下的絕望和麻木。

曾經我們對生命狀態的暢想,
是自由飛翔的雄鷹。
環顧四周,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大部分人,不過是鹽堿地上艱難求生的野草

 

你如果在聽演講,可能會想,你們都是專家呢,還有這麽多校長呢,你李一諾自己還是曾經的職場金領呢,你們辦的一土學校的,還收學費呢。
你們總不會也是野草吧?
我曾經以為,自己當然不是野草。
時間倒回到2016年,因為新工作,我們全家從美國到北京。早春出生的那個孩子,六歲了。那時候美國創新教育的討論和實踐如日中天,項目製學習,小班小校。不僅是討論,已經是現實。兒子在美國的第一年就是去的這樣一所小學校。
我在北京看學校,發現教育被簡化成了路徑選擇,“高考”或者“出國”兩條路,而且最好三歲的時候就選好,因為一上路,就是15年不能喘息的競技場,上錯了路再改主意,等待你的隻有萬劫不複的下場。
我當時沒有什麽教育理念和理想,隻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母親,覺得這樣不對,教育就是路徑和壓力麽?如果是的話,童年豈不是被毀的精光?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什麽時候變成了困獸的競技場?
如果教育都是這樣,孩子連幸福都感覺不到,談什麽創新?如果一代人都是這樣長大,社會還談什麽希望
於是在2016年的愚人節那天,發了一篇文章,《你也為孩子上學發愁麽?》問了一些問題,說了一些想法,沒想到這篇文章在一天內有十幾萬的閱讀,收到了800多封郵件。就是通過那一篇文章和這些郵件,我們開始了一土,找到了一土學校最早的30幾個家庭,最早的幾位老師,和後來的諸多同路人。

 

我那時候帶著很多光環,清華畢業,美國博士,曾經的麥肯錫公司的合夥人。我自己當然覺得是雄鷹,在全世界飛過,有學曆,有本事,有見識,做教育,肯定會得到很多的支持和重視吧。
但很快就意識到並不是這樣。
的確有很多人支持,但做事仍然困難重重。
的確有很多想幫你的人,但往往在努力後發出無奈的歎息聲。
的確收學費,但大大低於國際學校,而且一直入不敷出。
看著一個個投資機構在教育賽道上瘋跑,一個個教育公司上市敲鍾風光無兩。讓人很難不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是我們能力不夠?還是沒找對門路?
我記得6年前為了找場地,坐著出租車在北京轉悠,看車窗裏向後退的一片片的高樓大廈,想:這偌大的北京,竟然找不到一個地方,可以給一個小學校安家。
後來終於找到了地方,歡欣鼓舞,但誰也不會料到在之後的6年裏,要搬9次家。其中的困頓,窘迫和疲憊,隻有親曆者知道。

Image

圖片來源:電影《無問西東》

電影《無問西東》裏有一句發問,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麵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我當時的答案是:沒有

疫情之前,我們在矽穀也開了一間小學校,疫情來襲,所有小型組織都可以從政府申請貸款,80萬美金。隻要有75%以上用於發工資,貸款就一分也不需要還。
同一時間,在太平洋另一邊收到通知,不允許減工資,不允許延遲交房租,不允許收學費。
聽明白了,他們負責正確,你們負責實現

2017年,為了準備LIFE論壇的發言,梁曉燕老師來了解一土在做什麽。
我和她說完,她悠悠地說了一句:
你們做的,外行看是社會精英搞創新教育,其實,無非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教育自救

這句話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我,瞬間似乎一切都得到了解釋。

自下而上, 自救

從2020年起,又看到了一層,
何止教育是靠自救,哪一樣不是靠自救呢?
想不餓死,自救。
要退燒藥,自救。
水災困在隧道,自救。
火災困在高層,自救。
如果幫你,要感恩戴德
如果出現不幸,是因為自救能力不夠強。

所以,當生活裏最基本的保障都是靠自救的時候,就都是野草而已。

野草的生存,當然困難重重,因為土地的鹽堿化,表麵是貧瘠,本質是各個層麵的混亂和失序。

因為失序,
有滿眼的荒唐,
養這麽多科學家,發這麽多論文,卻發不出科學的聲音。
基本的資源要爭搶。
基本的尊嚴要跪求。

失序,是比貧瘠可怕一萬倍的問題。
而我們就在這失序的中央。
但沒有選擇。

既然是野草,隻能像野草一樣生長。
黑雲遮住了陽光,那就自己做自己的太陽。
這自己的太陽,是三樣法寶。

 

第一是常識

 
 

 

黑的是黑的,白的是白的,這就是常識。
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就是反常識。
教育裏的常識,不需要學教育就知道。

比方說,
什麽是好學校?孩子喜歡上的,就是好學校。
什麽是好老師?孩子喜歡的,就是好老師。

怎樣能學習好?孩子有安全感,有自信心,才有可能學習好。
怎樣有安全感?孩子被接納,被看到,被傾聽,才能有安全感。
怎樣培養安全感?讓孩子有安全感, 首先要成人有安全感。
因為生活在恐懼中的成人,不可能培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就這麽簡單!

如果有這樣的一串常識,我們就知道,教育的很多問題,根源不是孩子, 而是成人不敢麵對的恐懼。

因為恐懼,我們服從。
因為恐懼,我們配合。
因為恐懼,我們沉默。
也因為恐懼,我們唱讚歌。

最可怕的是,因為恐懼,我們開始懷疑常識,覺得皇帝似乎真的穿了五彩的衣裳。

違反常識的土地上,孩子怎麽能照得見陽光?

 

第二是社區

 
 

 

一株野草很難成活。
而連成一片,就不僅能生存,甚至可能生長出新苗。

教育不僅僅是頭腦的行為,更是社會行為。
教育不是簡單的提供教學服務,而是要創造有機的社區體驗

而社區,對大多數人,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熟悉,是因為我們周圍似乎都是人,各種各樣的人。
陌生,是因為大部分是陌生人,我們沒有學過,如何和陌生人構建健康持久的關係,形成有生命的社區。

但如果意識到,就可以開始。
教育的本意,就是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而這是所有成人的社區,從教師到父母,一起學習,一起遊戲,一起成長。

社區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抵抗孤獨。我們看上去也許非常不同,素不相識,但來自哪裏,去向何方,其實底層,都是一樣的。我們對幸福,平安,美好的想象,其實都差不多,我們恐懼的也差不多。當我們可以在最深的層次上傾聽,表達,就不再孤獨。當我們不再孤獨,很多智慧就會油然而生。

 

第三麵對恐懼

 
 

 

那些看上去強大的敵人,其實是我們的恐懼它,才賦予了它強大的假象。
當我們不再恐懼,它就會像撒氣的氣球,瞬間消亡。
就像無邊的黑暗,並不是真實的存在,隻不過是因為沒有光。
再黑的屋子裏,隻要打開燈光,黑暗就蕩然無存了。
這燈光的開關,在我們每一個人手裏。
我們每問一次問題,每發一次聲,都是在點亮這燈光。

是什麽?
真相是什麽?
數據是什麽?

為什麽?
這是為什麽?
那是為什麽?

是誰?
為什麽有權利?
誰給的權利?

 

每一次打開,哪怕隻是螢火蟲的光,黑暗也會消退。
這當然不容易。

無法麵對恐懼的時候,不妨回到新生命降生的那個時刻。
對我,是早春清冷的深夜裏,那道刺破黑夜的光。
是那光帶來的期盼,希望,是我們期望的。

向前, 向上, 自由, 舒展, 和飛翔

如果再一次被問到: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麵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我有

因為痛苦的根源,是不願意接受真相。
而當我們知道, 要像野草一樣生長,反而會充滿生命的智慧和力量。

“希望”從不會從天而降,
是來自日日向前的普通人, 心底的光。

 

新年快樂

 

https://mp.weixin.qq.com/s/ZHVJfEC0k4SFX-9f-Nn_xQ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