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9)
2008 (32)
2013 (21)
2015 (83)
2016 (117)
2017 (90)
2018 (69)
2022 (53)
《都挺好》裏蘇家三兄妹,老大蘇明哲清華畢業,又進斯坦福深造,這樣的背景在美國也可算是精英人士,可是在劇裏卻是失業落魄,最終還是靠他在國內的妹妹伸出援手,幫他找到一份年薪12萬的工作,還欣喜若狂說是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IT人士,斯坦福背景,在加州,12萬年薪,還是靠國內的妹妹恩賜,這可能嗎?
12萬年薪在加州灣區,該是貧困線了吧?
劇裏的年代是近期,這實在是編的荒謬可笑。有人辯解說,小說的背景是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時期,當時確實有不少人找工作困難。
說起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我是親身經曆。當時最火的網絡泡沫就是電子商務,而我就在一個電子商務初創公司做IT,從最初的業內大熱,憧憬滿懷,到後來在一輪又一輪的裁員中幸存,最終公司倒閉,全體失業。
當時找工作確實比之從前難度大增,我們公司也有同事找不到工作改行去做房地產經紀人,可那是完全沒有技術傍身的一線經理。我們組一共六個人,先被裁掉的其實更幸運,因為他們先找到工作,最後公司倒閉時隻剩下我們兩個,我在公司倒閉前一天拿到一個OFFER, 另一個同事也在公司倒閉後兩個星期拿到OFFER。我們都沒有清華斯坦福的背景。
雖然網絡泡沫破滅時工作市場一片蕭條,但也沒有電視劇裏那麽悲慘。
電視劇將背景放到了近期,那就更是不合事實。現在IT市場繁榮一片,朋友中一些國內二三線大學出來,從文科轉行做IT,在美國毫無名氣的小學校裏拿IT碩士的,還不在加州,也比12萬年薪要多了。
國內的電視劇現在編寫海外留學生的生活,總是要把海外人士編得黯然失意,縱然海外人士也有失意之人,縱然海外生活確實也是比不上國內的有錢人,但是將一個清華斯坦福背景的編得如此落魄,還是有些失實。
不過國內這三十年變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真可謂是翻天覆地。我先生出國很早,八十年代就出國了。那時他回國來結婚,送親戚朋友幾隻不沾底鍋,幾盒保鮮膜,大家就已經是歡天喜地,新鮮不已。他那時帶回幾大件,電視機,冰箱,攝像機,音響之類的,可把鄰居們羨慕壞了。哪像現在,每次回國都發愁該帶什麽,國內已經是應有盡有。
八十年代的時候,國內還沒有霸道總裁和富二代,那是留學生最被人向往的年代,他們是天之驕子,那是一個普通留學生可以娶到像龔雪這樣的頂級美女的時代。
那時我先生在國外,跟陳衝的哥哥在一個學校還曾是好朋友,他在聚會上見到過幾次陳衝,陳衝那時跟他們一樣是在打拚的留學生。那時李穀一和劉曉慶作為藝術團成員訪美,對於留學生友好尊重,跟他們熱情交談,一一合影。
記得在2000年左右,我們全家回國,那時兒子隻有兩歲,我們去了國內一個遊樂場,兒子要玩碰碰車,不料那個遊樂場的設施不規範,兒子又太小,不小心額頭撞在車上,而車上竟然有一個塑料尖角,頓時鮮血直流。當時真是萬幸沒有撞到眼睛,卻是額上近在眉睫的部位。我們心急如焚衝到急診室,好在國內的急診室醫生動作迅速,馬上給兒子縫了四針,然後就是吊瓶消炎。有意思的是第二天當地的僑辦和僑聯都帶了花籃來到我們住的酒店,隆重地表示道歉和慰問。
到了現在這個年代,海外人士回去既沒有了僑胞待遇,也失去了以前的光彩,倒是在電視劇裏常常看見一個個失意的甚至猥瑣的形象。盡管如此,我還是喜歡在美國生活的踏實,簡單,安靜,自由,沒有那種無休無止的攀比和錯綜複雜的關係。祖國的強大依然值得我們驕傲,中國習俗對於美國的滲入更是喜聞樂見。這兩天許多人在吃麥當勞的油條,昨天我跟先生說,麥當勞以後會不會也供應豆漿?先生說,會的,中國習俗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豆奶應該會有的。
今天天氣突然轉暖,陽光明媚,突然間就有了春意。今天我在家休息,上午出去剪頭發,順便就去買了油條。
先是忘了說:NO SUGAR。
等到拿到後方才想起,再排一次隊,又買了無糖的。
真的是好小好小,隻有筷子的一半。
家裏有豆漿,豆漿油條,吃得好滿足。
問好,春安!
真的,讚同大遊士。你自己當編劇吧,把你寫的小說都編成劇,一定非常好看!!!真的!!
嘻嘻,這麽小的油條,你買了幾根?哈哈,夠不夠吃啊?
祝福水沫天天快樂!!!
明城有點啃老,但他對老媽貼心,對老爸孝順,錢也不是威逼利誘騙來搶來的。賺錢能力差點,小時欺負妹妹是不對。
感覺除了老頭,最差的就是大媳婦,老公要做點貢獻要死要活,拿小咪威脅,似乎馬上要討飯睡馬路。看明玉有花頭馬上貼上去享受。這種女人最壞。
沫沫的回憶讓我也想起了初來美國時的情景,雖然比沫沫晚幾年,但也有類似的感受,真實可信,也是對《都挺好》劇的最好回應。
欣賞和喜歡沫沫的博文,隻要有空來文學城就會來讀。
不過,把留學生寫的慘一些也沒什麽不好。很多人回國去,也就少了些肩負著的“扶貧”和“引導時代潮流”道義責任。當然想展現自己“現代化”也並無不可,隻是精神上不要被綁架,而失去原來的自由心態。
我可以把你這篇文章轉發給國內嗎,因為前兩天有人支支吾吾問我,可我沒看這部劇,又離美國太遠,壓根兒不知咋回事。
國內有的人巴不得在國外的人都要飯就找到平衡了,不過這肯定不是混得最好的,因為國人隻要錢到了一個數,孩子往外送,錢也往外搬,沒少給美國經濟做貢獻。
國內很多朋友生活很愜意,世界各地走,但手沒伸那麽長,2種文化,不容易調和
享受美國的富足20-30年,哪樣也不差,就是高樓大廈沒國內富麗堂皇,生活沒有那麽便利而已。
也準備去買麥當勞油條嚐嚐~~
我及周圍的中國朋友都是資助國內的家人親友,尤其早年出國的,像劇中大哥還要靠國內的妹妹幫助,太新鮮了哈。
劇中講到的許多社會現象,重男輕女,強勢的母親,啃老,養老,老賴,拜金。。。也是大眾關注,容易引發共鳴的問題。
感覺編劇是故意把一些海外留學生的個別境遇編湊在一起,給人一種錯覺,迎合國內觀眾巨嬰心態,浮燥心理。嘩寵取眾,挑起予議,火一把再說。
我覺得不真實 看來我是見得少 也許作者周圍都是這些重男輕女三觀不正的人 如此一想 也許寫的挺真實
看國產劇,感覺有了文化差異,有些觀點真是沒法認同。
不是,暖男已經走了,我忙點別的事:)
— 是有這個規律
回複 'yy56' 的評論 : 是這樣,喜歡在美國生活的踏實,簡單,安靜,沒有那種喧鬧的攀比和複雜的關係。
我也遇到過不少清華,科大,複旦,浙大,南大等國內名校的,有的到了美國還修了名校博士,當時找工作稍微降低點工資也就找到了,12萬又不是高薪,反正不至於去做藍領,當然那麽多人有一·兩個也是可能的,是絕少數的情況~~
水沫周末快樂!
哈哈, 本人這幾天也抽空看了六七集都挺好, 同意水沫博主的點評。 現在國內人民生活是好了, 同時仇美的也多。
中美以後較量的時間還長事情也多, 若兩國關係繼續惡化, 在美華人肯定會受夾板氣, 日子不會好過。
關於蘇老大,我覺得他那樣的人還是有的,在美國的精英也許清華的多,有斯坦福畢業,但他們一旦失業未必比普通學校畢業的同專業人好找工作,薪資太高。
12萬是原來的三倍,我覺得他是為了吹牛。也許他原來工資22萬呢,否則他家房子不會那麽大,在加州那麽大的房子可不是一般年薪買得了的。當然如果說的是很早以前的事兒,九幾年,也還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