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影流沫

風輕雲淡,上善若水。筆名水影,此名水沫。本博客原創作品,謝絕轉載!
個人資料
水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在小雨中回顧

(2018-06-01 12:43:29) 下一個

昨天傍晚,走出門外,發覺天還在下雨。雨不大,滴滴答答的小雨,不似江南那般纏綿悱惻如絲淅瀝的毛毛雨,是清朗透亮疏落有致的北方的小雨。

一眼望過去,感覺不到在下雨,但是看地上積水的地方,有雨點激起一個個漩渦,慢慢地一圈圈不斷地向外蕩漾著。鳥叫聲此起彼伏,像是在開音樂會,有歡快啾啾的,有婉轉圓潤的,有悠揚高亢的,在樹叢中穿越,伴隨著簷間滴答的水管聲,地上淙淙的流水聲。

滿目都是綠色,社區已經建成十年了,門前的樹開始長大,連成了一片蔥蘢的綠蔭。小溪周圍是自然原始樹木,有幾棵參天大樹,向著天空開枝散葉。天空是青灰色的,有許多層層疊疊的雲,濃處如墨,正前方一片雲晶瑩透亮閃著光芒,可以想象雲那邊的陽光正極力要穿破雲層。

雨中的一切有一種柔潤的韻致,樹木綠得水靈生動,偶爾有水滴從樹上落下來,門前的草蓬上有滾圓的雨滴,亮晶晶的珍珠一般,地上的草坪青翠欲滴,空氣清新而芬芳。

這兩天,在看一個電影《Midnight in Paris》,還沒有看完,但開篇的的巴黎風光,美得如夢如幻,如詩如畫,尤其是雨中的巴黎,五顏六色的的傘,濕漉漉的鵝卵石路,水濛濛暈黃的燈光,是一首流動的詩,一場流動的盛宴。

開篇男主和他的未婚妻有這樣一場對話。男的是一個文藝浪漫的作家,他迷戀雨中的巴黎,他說: Can you picture how drop dead gorgeous this city is in the rain?

他的未婚妻是一個現實的人,她說: Why does every city have to be in the rain? What's wonderful about getting wet?

這就是文藝的人和現實的人對於雨完全不同的感覺。

我年輕的時候也會在春天的細雨中漫步,讓雨絲打濕自己的發辮,在雨中的綠色中沉醉,現在很多時候是麻木了。昨天傍晚我本想出去散步,結果發覺下雨了,便隻是站在門口的屋簷下,賞了一番雨中的景物。

《Midnight in Paris》是一部向巴黎的舊時光敬禮的影片。每到巴黎午夜,就會有一輛馬車將男主送到黃金年代的巴黎,在那裏他遇見了海明威、畢加索、艾略特等才氣縱橫的大師,跟他們推杯換盞,把酒言歡,跟他們漫步巴黎,談笑風生,那是一個名流薈萃的年代,一個流光溢彩的年代。這部電影滿足了一個文藝青年對於巴黎的所有夢想。

記得小時候看《居裏夫人》的電視劇,也是很激動地看見一個又一個閃光的名字在劇中呈現,居裏夫婦、朗之萬、玻爾、愛因斯坦等人類最強大的頭腦在劇中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讓人心生親切。那時居裏夫人也在巴黎,那個年代除了文藝界,科技界也是天才縱橫,星光最為璀璨之時。

我大概從來都不曾是文藝青年,倒曾經是科技青年。看《居裏夫人》時,我也夢想過自己能夠到那個年代,在巴黎,跟居裏夫人一起學習工作,探索世界。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現實的人,比如《Midnight in Paris》中男主的未婚妻,一類是有夢想的人,比如男主。當然有夢想的人並非一定是文藝的人。

我年輕的時候有過兩個夢想,一個是做作家,一個是做科學家。這兩個夢想一個也沒實現,全都輸給了現實。

考大學的時候,學文科的念頭隻是一閃而過,即被大家否定。那個時候是理工科至上的年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為我文理均衡,倒也沒有覺得什麽。現在有時寫文章,感覺自己底蘊不夠,便會憧憬一番:倘若我學了文科,那麽應該會。。。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許學理工是我正確的選擇。因為我很容易在工作中因為技術出眾而放出光彩,在文字上麵卻時常自覺才氣不夠。

至於另一個做科學家的夢,當初出國時我的導師諄諄教誨,殷切期待,到了美國也是有去做PHD的機會。記得那時我同時拿到兩個OFFER,一個是CS係的碩士,一個是EE係的博士,都有資助。那個EE係的導師,非常年輕,土耳其來的,我跟他一次麵談後,他就決定給我OFFER。可是我後來考慮再三,CS的碩士隻需一、兩年,很容易找工作,當時在美國生存的第一個目標是找到工作。當我告訴那個年輕的土耳其教授我的決定時,感覺他好受傷的樣子,年輕的教授第一次招收博士生,不料被拒絕了。而我從此之後也跟做研究絕緣,一直都在做應用。

人到中年,其實是可以重拾夢想的時候。讀博士做科學家是不可能了,好在家裏已經有兩個人有PHD和MD,作家的夢倒是小有嚐試,雖然天賦不夠,但是作為愛好還是帶來不少樂趣。

在下著小雨的傍晚,我站在門前,將自己人生所有的夢想細細想了一遍。有的夢想已經實現,有的夢想此生已無可能,有的夢想,也許可以在文字中帶著自己的想象飛揚,這或許就是寫博客的意義。

僑報6/10/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4)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