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墟

廣漠寒山碧海蒼天,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個人資料
馮墟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隻有雲知道:何維淩傳(4)

(2025-10-21 16:10:25) 下一個

天涯歧路

維淩跟了諮先生,金觀濤有意見,說發展組不過中央利用的工具。維淩並不否認,他甘當這個工具。他們利用發展組,發展組也利用他們。他認為,中央起用發展組,並非完全因為這幫年輕人的才能、什麽新方法論、什麽多學科高層次係統綜合。發展組不過是那個看見國王沒穿衣服的孩子,說出了高層改革派想說的話。鄧力群固然得力,胡、趙、萬的支持不可或缺。

81-85年間,農發組參加了每年11月在京西賓館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隨後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82年一號文件是實行包產到戶的決定性文件,盡管還是限於貧困地區。83年一號文件確定,包產到戶是全國農業經濟體製的基礎。

維淩認為中共高層大多屬於改革派,反對改革的隻是少數,大概李先念可以算一個。主張改革的人當中分激進派,如胡耀邦、萬裏,主張政治、經濟全麵改革;務實派,如鄧小平、趙紫陽,專注於經濟體製改革;和穩健派,如陳雲、姚依林、鄧力群,主張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進行改革。在改革初期,他這樣劃分有道理。

81-82年激進派、務實派和穩健派三方皆大歡喜。83年京西賓館會議,萬裏跟鄧力群為雇工問題吵起來了,互不相讓。發展組到南方調查,向萬裏、杜潤生提交了肯定雇工的報告。發展組聯係成員孫明、董宏到西北調查,向鄧力群提交了貧富不均、出現剝削的報告。年輕人的報告雖然針鋒相對,但是客觀上緩解了高層衝突。這次衝突後,孫明、董宏脫離了發展組,但跟維淩還繼續交往。維淩能團結人,容納不同意見。此後董宏先後擔任薄一波、王岐山大秘,2022年被判處死緩。

84年,劉賓雁寫陝西官場的一篇文章引起地方反撲,攪得中央書記處不得安寧。耀邦跟劉賓雁有淵源,一直看重他,這時迫於壓力也批評他,“劉賓雁沒有接受1957年的教訓。他還是不要作《人民日報》記者,去當作家吧。”劉賓雁不服,問:誰應該接受反右派鬥爭的教訓,不是共產黨嗎?難道要受迫害二十幾年的右派來接受教訓?不久維淩碰見他,諮先生、王小強也在,王小強很佩服他。維淩也勸劉賓雁暫時停寫報告文學,先寫小說。劉賓雁說,我要麽痛快地寫,要麽幹脆不寫。87年1月,當局開除劉賓雁黨籍、公職。維淩在華盛頓接陸鏗電話得到消息,痛哭失聲。

為了變革社會,跟共產黨周旋,維淩和發展組選擇順毛捋,方勵之、劉賓雁、郭羅基不得已對著幹,方式不同,目標一致,感情相通。到89年,年輕的大學生跟共產黨公然對抗,嫌維淩這樣的前輩礙手礙腳。年輕一代走了維淩他們的路,而不是共產黨的路,後浪推前浪,維淩深感欣慰。維淩選擇跟共產黨合作,是因為跟共產黨眼前的道路相同,但最終引導的方向,是根本不同的。

發展組的策略,是不講“馬語”,不進入共產黨的術語體係,以避免糾纏;操“新語”,采用科學方法、新方法論,讓老家夥們看不懂;研究專門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讓他們覺得有用;最後再戴上社會主義的帽子,讓他們易於接受。這就是為什麽維淩和鄧英淘在發展組成立方法組,彭佩雲在教育部斥責鄧英淘不信馬列——說明她在農場根本就沒改造好。

高層裏麵,萬裏比較痛快。82年發展組幾個人向萬裏匯報推動包產到戶的情況。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家楊勳強調,包產到戶的措施,可以從馬列理論中找到根據,證明它符合社會主義。萬裏聽了著急,“別老談什麽主義。哪有社會主義讓農民吃不飽飯的?有的人還專門辯解,說什麽中國農民生來儉樸,習慣吃粗糧,愛吃窩頭。我就不信,你敞開讓人吃大米白麵,誰還會說窩頭好?……社會主義,說到底就是讓人民富裕,讓國家強盛,讓社會發展。能做到這些,就是社會主義。”

維淩從萬裏的話裏得到啟發,能讓民富國強、好的就是社會主義。凡是你認為好的,你想幹的,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現代化建設,都是社會主義。由此可以篡奪定義社會主義的權力,取消共產黨衛道士的專利。劉少奇說與其你篡權不如我篡權,發展組就是要篡名詞解釋之權。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維淩認為,共產黨30年的統治,就是打江山坐江山,是社會主義牌子下的太平天國、半封建主義,根本不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這種假社會主義,不如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方法組每個星期聚會一兩次,在維淩北大宿舍,或羅小朋人大研究生宿舍。參加者除了發展組的人,也有其他青年學生學者。定期舉行講座,鄧英淘講近世代數;鄧英淘和維淩講新方法論,講控製論、耗散結構論及其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應用,前後20多講。此外,方法組還以鄧英淘和維淩為主開展戰略研究,以白南風和維淩為主開展比較文明研究,文章編入發展組集刊《農村•經濟•社會》,開時代風氣之先。

人大學生稱發展組“中國農民革命黨”,簡稱農民黨。其中“黨”字引起諮先生高度警覺。而維淩則對“農民”二字不以為然,認為農民是注定消亡的階級。我基本認同他的觀點,2006年我對於建嶸說過,農民的出路在於不做農民。後來我看到李克強碩士論文《中國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1990)和博士論文《論工業化進程中的結構轉換》(1994),是差不多的觀點。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維淩和諮先生二人經常密謀。一次在教育部大木倉紅頂樓諮先生宿舍,維淩說他倆最大的特長,一是製造說法,二是組織政黨。發展組正是這種特長在適當條件下的適當發揮。目前社會不具備組黨條件,將來說不定能赤膊上陣。諮先生告誡他,要小心,不能急。他們並不滿足於做中央高層的工具。

說起製造說法,發展組早期,諮先生和翁永曦爭過“中華民族百年振興”說法的發明權。實際上22號樓製造的說法最多,王彥所謂“何維淩語錄”,但是維淩從來不爭。

維淩在發展組負責招攬人才,22號樓門庭若市。發展組的吸引力在於,它提供為國效力的機會、與高層對話的層次、運用新方法研究新課題的自在環境。大好形勢下,維淩甚至想要建立省級分支。他的目標是把發展組建成一個嚴密的學術政治集團。他跟王彥將人事組織製度化,設計了專門表格,跟共產黨員登記表類似,但“家庭出身”一欄改成了“學術情況”。納新須要經過一定考核。成員分三種:正式成員,構成發展組核心;聯係成員,人事關係留在原單位;通訊成員,跟發展組隻有鬆散關係的改革誌士。

80年11月,諮先生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見到社科院研究生楊小凱,很欣賞。介紹給維淩,維淩同樣欣賞。他們都認為,不改所有製,就不是真正的改革。當時小凱沒完全平反,發展組的年輕人排斥他。83年,諮先生在蘇州療養,維淩邀請小凱去蘇州。三人一致認為,經濟體製改革必然導致政治體製改革。小凱自己是高幹子弟,卻堅決反對特權。他是經濟學家,政治上同樣敏銳,不過不願加入集團。

為小凱去美國讀普林斯頓鄒至莊的博士,維淩和諮先生幾次找李湘魯,最後想出的辦法是,由鄒教授直接給趙紫陽寫信,趙批準放行。小凱在美國宣傳中國的青年改革家,引起美國社會重視。後來由美國《知識分子》雜誌社總編梁恒牽線,維淩受到邀請訪問美國。美國人知道他的來曆,當然對他另眼相看。

王彥老是慫恿維淩另立山頭,說他比起諮先生,更有才華、人緣更好、背景更硬。維淩總是一笑置之,甘願在發展組當散仙,所以發展組一山能容二虎。樊立勤跟陳一諮反目成仇,維淩跟倆人都要好。陳雲跟鄧小平較勁,維淩跟樸方和陳元都交往。鄧力群跟胡耀邦競爭,維淩跟鄧英淘和德平都是好朋友。能容人、左右逢源,是他很大一個優點。

他考慮過發展組之外其他的路。從政,他不願受束縛。跟太子黨聯手,雖然他跟樸方和德平關係良好,但太子黨良莠不齊,多有特權、門第觀念。而且太子黨“下手黑得很”,最好保持距離。【《手稿》p.209】維淩身後我們可以看清,薄熙來、習近平都是些什麽人。如果自己揭竿而起,恐怕難逃陳子明、王軍濤、薑洪等人下場,效果反不如發展組。

82年萬裏跟諮先生講,他當糧食部長時才34歲,跟發展組的人年紀差不多。他問,發展組裏有多少人可以去當縣委書記、縣長?諮先生說十幾個。萬裏讓把名單報上來。諮先生慌了神,連夜找維淩。發展組30來人,絕大多數連黨員都不是。發展組頭兩年,鄧力群有時在中南海召見骨幹,聽匯報、發指示、問困難。所以諮先生去找鄧力群,這樣發展組非黨骨幹在一兩年內就都入黨了。

但是維淩對進入發展組支部書記一類的人物有隱憂。他們雖然不能像以前那樣作惡,但其中有魄力、敢作敢為的不多,隻會唯唯諾諾、看臉色行事。他一針見血,胡錦濤和李克強不都是這樣子的嗎?

82年夏天,發展組在民委招待所開會,以鄧英淘為首,多數人認為改革的突破口在中部中等發達地區,決定集中力量在贛南山區開展調查。維淩是少數派,認為開發中部山區難以產生全國性影響,重點應該放在經濟發達地區,同時應該考慮政治體製改革。經濟體製改革進行到一定時候,必然牽涉政治體製。另外在人力投入上,他反對孤注一擲。江西吉安區域發展調查持續了一年,消耗了發展組的精力,結果對中央決策沒什麽影響。

維淩認為中國政治根本難以預測。他從1982年上推到1902年,每個10年內,大事都難以預測,所以未來82-92年間的事情也難以預測。不幸的是,89年的動蕩和其後的反複證實了他無法預測的預測。

民委招待所會議的收獲是,組建了社會學組。在方法組內部,鄧英淘側重於經濟學。維淩側重於非經濟因素,包括人際關係、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等,由此形成社會學組,以維淩、黃曉京、王彥、白南風和楊冠三為主。

針對高層存在的包產到戶造成兩極分化的擔憂,83年維淩帶領社會學組到蘇州,對不同情況農村家庭的收入作基尼(Gini)係數分析,以判斷貧富差距,沒有發現包產到戶前後有明顯變化。這是中國社會學取消以來,第一項農村社會學研究。

何維淩(左)和黃曉京84年在杭州秋瑾墓前

社會學組白南風、王彥和黃曉京等人參加了吉安調查,采集了人的現代性、幹部的現代性、改革時代的人際關係變動、社會組織和社會保障等方麵的數據,采用計算機進行相關分析,在當時的社會學研究中是領先的。

主要參考文獻

《手稿》:《傳說中的何維淩手稿》(2015),香港大風出版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馮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麥姐好!這裏麵可能有您認識的人吧。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最近沒進城,馮兄的何維淩傳都寫到4了,回頭補讀,隱約記得他後來出國了,車禍去世了。
馮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趙登禹路' 的評論 : 陳一諮住過很多地方,不太在乎個人生活。
趙登禹路 回複 悄悄話 "教育部大木倉紅頂樓諮先生宿舍",哪一年在該樓12個單元中的哪個單元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