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還是窮學生的時候,賓夕法尼亞去過兩回。一次是去費城參加美國化學會的年會。還有一次是去葛底斯堡參加實驗室一位同事的婚禮。一眾窮學生,真是心無旁騖,開了幾天的會,費城的美國革命聖跡絕對沒有涉足;參加婚禮就參加婚禮,好像大家都不知道葛底斯堡是國家名勝,第二天就回學校了。但當地景色的美麗,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新冠瘟疫肆虐,已經一年有半。接種疫苗之後,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兒子一說去看費城和葛底斯堡,我就同意了。美國革命的“震驚世界的一槍”雖然是在馬薩諸塞打響,它的首都卻是在費城。美國後來定都華盛頓,但南北戰爭中在賓州南部的葛底斯堡,聯邦軍隊擊退南方聯盟叛軍,開始扭轉戰局,使國家終於免遭分裂,並且一舉廢除了奴隸製。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是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演說。
美國立國以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獨立宣言》的簽署為標誌。但是美國政府的形成至少要追溯到一七七四年在費城木匠大廳召開的第一屆大陸議會。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在一七七五年四月十九日在馬薩諸塞州和諧鎮打響。今天費城所謂的獨立大廳,本是賓州議會。從一七七五年五月十日起,成為第二屆大陸議會的會址。一七八一年根據《邦聯條例》成立的邦聯議會,在一七八三年以前也在此辦公。一七八七年,美國立憲會議在此召開。所以費城獨立大廳是美國早期最重要兩個曆史時刻的發生地,《獨立宣言》簽署和《美國憲法》製定。
一七八三年五月英美簽訂《巴黎和約》,承認美國的獨立主權,美國革命取得勝利。美國的偉大,不僅在於它後來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還在於美國革命戰勝的對象是大英帝國、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以大無畏的氣概,在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上跟英國抗衡,最終取得勝利,算得上是個奇跡。
在一七八九年三月四日《美國憲法》開始生效之前,大陸議會以及後來的邦聯議會行使美國政府行政和立法的職能,美國還沒有總統,也沒有實行三權分立。《邦聯條例》為了防範中央集權,將更多的權力賦予地方政府,邦聯議會議而難決、決而難行,財源匱乏、沒有執行力,在國際上不能維護國家主權,在國內甚至不能維護自身安全。立憲會議將其推倒重來,製定了《美國憲法》,確定三權分立的政府結構,並確定州際和中央地方關係。根據《美國憲法》,形成三權分立的美國政府,華盛頓在一七八九年四月卅日成為首位總統。美國開國時沒有總統,華盛頓並不是開國總統。
一七九零年十二月六日,美國國會從紐約搬回費城,在獨立大廳旁邊的國會大廳辦公。
美國雖然是一個民主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卻不是一個民主國家。民主要求一人一票,美國政府的形成並不完全遵循這個原則。國父們為了防範多數人的暴政,決定采用憲政共和的製度,所以美國是一個憲政共和國,並不自詡為民主國家。且不說美國的製度植根於歐洲的啟蒙思想。不知道“美式民主”的說法有何依據?
現在實行成文憲法的憲政國家中,美國成立於一七七六年,現行憲法在一七八九年開始生效、是世界上最早並連續有效、成文的國家憲法。其它幾個最早實行成文憲法的憲政國家,挪威現行憲法在一八一四年開始生效,荷蘭在一八一五年,都比美國晚。英國實行不成文憲法,沒有確定的生效時間。法國雖然是孟德斯鳩的國度,其實現憲政共和的道路比較曲折,現在的法國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一九五八年成立。法國人的政治理想,首先在美國實現,所以要贈送一座自由女神像以示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一九四九年,而且近年來對憲政持批評態度,並不是一個憲政國家。所以美國是當今世界最老的憲政共和國。美國沒有曆史的說法,不知道從哪裏來。
二戰之後,美國主導了德國和日本憲法製定,並一度主導其政府運作。但是德日政體,與美國不盡相同。美國並沒有趁機將“美式民主”強加於人。批評美國在海外推行“美式民主”需要具體的證據,反對民主也要有個光明磊落的態度。
愛好自由是人類共同的天性。費城的自由鍾本是賓州議會的集合鍾。一七五二年購自英國倫敦,很快開裂。本地工匠兩次回火重鑄。到一八三零年代,廢奴運動興起,美國人開始將這口曾經見證《獨立宣言》簽署和《美國憲法》製定的鍾視作自由的象征,寄托神聖的意義。自由鍾成為美國廢奴運動、女權運動和民權運動的聖物。一八四六年為紀念華盛頓生日,自由鍾敲響,導致舊有裂縫擴大。修複失敗後,徹底啞掉了。具體自由鍾什麽時候開裂,今天已經不得而知。傳言一八三五年約翰·馬歇爾去世時鳴鍾,自由鍾開始出現裂縫。馬歇爾是美國國父之一,自一八零一年至死擔任美國最高法院第四任首席大法官,將最高法院提升為跟總統和國會平起平坐的政府分支,從此美國由三權分立進步為三權鼎立。
今天的美國人享有高度的言論自由,可以公開批評總統、政府和國家、焚燒美國國旗,而不用擔心法律後果。一七九一年通過的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但當時美國對公民言論表達自由的保護,遠遠沒有今天這麽徹底。當時出現了聯邦黨和共和黨的政黨之爭。華盛頓總統更倚重聯邦黨人,雖然他對黨派政治感到擔憂。傾向於共和黨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貝奇(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外孫)在費城辦了一份叫做《極光》的報紙,連續不斷地攻擊總統華盛頓。一七九七年三月四日,華盛頓卸職,約翰·亞當斯繼任。六日貝奇在《極光》中斥責華盛頓為“我國各種不幸的根源,”去之而後快,大表慶賀。亞當斯是聯邦黨人,其政府對來自貝奇的攻擊感到不勝其煩,在一七九八年六月以煽動性誹謗的罪名將其逮捕,保釋後當年秋天死於黃熱病。類似的事情不大可能在今天的美國發生。
美國的黨爭雖然激烈,但是雙方都尊重憲法的權威。羅斯福總統是一位偉大的總統,他在大蕭條之後實行的一係列新政拯救了美國經濟。最高法院起初反對政府幹預市場,是羅斯福新政的主要阻力。羅斯福在一九三七年提出要增加大法官人數。他的這項計劃對三權鼎立的憲政原則是一種威脅,兩黨一致反對,很快遭受挫敗。在拯救經濟和憲政原則之間,美國人選擇了在維護憲政原則的條件下恢複和發展經濟,就是像羅斯福這樣有威望的總統也不能違反這一點。
費城自由鍾的破裂失聲,對世人是一個警醒。曆史上的共和製度最終都是失敗的。民主自由無論如何根深蒂固,終究都還是脆弱的,須要全體社會的精心嗬護,才能得以保全。
從費城出發,不過兩個小時車程,就到了葛底斯堡,沿途是美麗的鄉村風光。美國獨立八十五年之後,發生了南北戰爭,南方武裝割據、國家陷入分裂。戰爭的起因,主要圍繞奴隸製的存廢。
北美大陸的奴隸貿易,始自一六一九年、美國開國以前。北方在美國獨立以前,就有了廢奴的思想。在獨立戰爭期間,大家決定擱置關於奴隸製的爭議,獨立優先。獨立戰爭之後,美國一方麵向西部擴張,另一方麵內部麵臨政治分裂,奴隸製是其中議題之一。世紀之交的工業革命,刺激了對南方棉花的需求。南方的種植業嚴重依賴黑奴,北方的紡織業依賴於南方的原棉。北方反對奴隸製,既有道義的原因,也有日益增強的經濟動機。工業生產的社會化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力。而南方支撐種植業的奴隸製,不僅是當地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而且已經成為當地白人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的一部分。
到一八六零年、林肯競選總統的時候,圍繞奴隸製存廢的南北政治分裂日益加劇,南北雙方完全沒有可能做到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當時的爭議具體而實際。南方奴隸州的黑奴脫逃到北方自由州,北方有義務歸還嗎?脫逃黑奴如果留在北方,就自動地獲得了自由,所以南方奴隸州感受到了威脅。北方往南方郵寄廢奴運動的宣傳品和有廢奴傾向的文藝作品,自然也是爭議的事由。在美國向西部擴張的過程中,在新拓疆土內是否允許奴隸製?如果禁止,南方奴隸主到西部定居就會遇到難以克服的障礙。南北關於奴隸製的存廢之爭,不光涉及道義,更關乎雙方生存發展。北方廢奴,是為了擴大自由、發展經濟。南方維護奴隸製,堅持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為了維護他們自己的自由。對於雙方,自由都是實實在在的,而不隻是一個抽象空洞的概念。
一八六一年林肯就任總統之後表示,他的第一優先是維護國家完整,而不是廢除奴隸製。即使在內戰爆發之後,他都表示:“如果我不解放任何黑奴就能拯救聯邦,我將照辦。如果我解放所有黑奴就能拯救聯邦,我將照辦。如果我解放部分黑奴而不涉及其他就能拯救聯邦,我也照辦。”但曆史證明,南北雙方關於奴隸製存廢的矛盾不可調和,內戰的爆發難以避免。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南方聯盟叛軍在南卡州查爾斯頓向聯邦軍隊開火,南北戰爭爆發。
在一八六三年七月初兩軍在葛底斯堡對壘之前,聯邦軍隊並不占優勢,連遭敗績。南方叛軍不久前在佛吉尼亞北部戰勝聯邦軍隊,企圖在北方領地給聯邦軍隊致命一擊,進而威脅北方的巴爾的摩、費城甚至華盛頓等要地。聯邦軍隊超過十萬人,叛軍有七萬五千人。七月一日至三日,激戰三天,聯邦軍隊占據有利地形,擊退了叛軍,應該說取得了勝利。兩方傷亡接近三分之一。七千餘名陣亡將士和數千戰馬屍橫遍野。即便匆忙就地掩埋,屍臭數周內都不得消散。
七月四日,格蘭特將軍率領的聯邦軍隊在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取得大捷,叛軍殘部投降。葛底斯堡和維克斯堡兩場戰役,決定性地扭轉了南北戰爭的局麵。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南方主將投降,戰爭基本結束。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死亡超過百萬,占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三,青壯年白人男性死亡率達到百分之八。一八六五年,美國通過憲法第十三修正案,廢除奴隸製。
葛底斯堡之戰結束四個半月,當年的十一月十九日,葛底斯堡國家公墓舉行了揭幕儀式。陣亡將士被陸續從戰場遷入公墓正式安葬。按照主辦者的安排,作主旨演講的是馬薩諸塞州負有盛名的演說家愛德華·艾瑞特,林肯隻作簡短發言。艾瑞特講了兩個多小時,林肯隻講了兩分多鍾。林肯在演講中預言,“世界不會注意到,也不會長久記得我們曾在此說過什麽,”如果這不是自謙,就是一項錯誤的預言。
對於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當時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其過於簡短,是對烈士的不敬。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林肯的演說詞凡二百七十餘言,言簡意賅,字字珠璣,為世之瑰寶。他用精煉的語言,揭示美國的立國之本是自由,宗旨是人人生而平等。指出正在進行的南北戰爭,決定著美國自由平等的生死存亡;烈士們不惜生命,是為了國家存續。鼓舞人們繼續奮鬥,捍衛平等自由,以不辜負烈士的犧牲。闡明理想政府的標準,是民有、民治和民享。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借鑒了林肯的民有、民治和民享。江澤民能用英語當眾背誦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人類社會如果有普世價值,林肯的這篇演說詞當在其中。
葛底斯堡戰場後來成為一個軍事博物館,盡量保持當時麵貌。將所有臨時掩埋的遺體完全發掘移至公墓,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部分陣亡士兵的遺體,永久留在了戰場他們倒下的地方,化為泥土,滋養著各種農作物和花草樹木。壯闊的葛底斯堡戰場遺跡,綠草如茵,麥浪滾滾,異常美麗。世界上沒有永久的戰爭,正如沒有永久的和平。慘烈異常的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實現了南北和解,仍然是一個完整國家。眼前的和平景象,讓人不禁對當年你死我活的激烈搏殺,產生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疑問。如果不是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說明戰爭的意義,人們難免會產生這樣的困惑。
近年來,美國社會嚴重撕裂,這是事實。有人說是空前撕裂,那就跟事實不符了。怎麽可以跟南北戰爭相提並論呢?應該說美國政治一直就是分裂的,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獨立戰爭時期也有不少效忠英王的殖民者。這沒有妨礙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不同的觀點在社會上流傳、碰撞、交鋒,相互競爭、促進,優勝劣汰,通過民主機製,轉化成合理的政策,這是優勢,不是弱點。
自由在美國是一個神聖的字眼。在美國的曆史敘事中,獨立戰爭是為了自由,南北戰爭是為了自由,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是為了自由。
自由可以當飯吃嗎?美國人心中的自由,是具體而實在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都涉及到人生存發展的權利。獨立戰爭因為英國在美洲殖民地強征茶葉稅而引起,“無議席則不繳稅”和“不自由、毋寧死”是著名的革命口號。南北戰爭由關於奴隸製存廢的爭議而觸發,除了道義上的分歧,實際上是南方農業和北方工業生產方式的衝突。追求自由跟發展經濟,沒有根本衝突,可以做到相互促進。在二者發生矛盾的時候,美國力圖找到平衡點和結合點。
為了自由而流血犧牲,值得嗎?美國的曆史作出了回答。在自由的旗號下,美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以自由為宗旨,美國成為一個長盛不衰的超級大國。
什麽是自由?自由就是言行隨心所欲,而不妨害他人。這前後兩部分經常有衝突,而成為現實衝突的因由。
硝煙盡處,草色殘陽,覆蓋著烈士的忠骨。戰場遺跡壯美,更美的是自由。自由雖然美麗,但並不總是免費的。有時代價高昂,但總是值得的。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1704/1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