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墟

廣漠寒山碧海蒼天,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正文

到底,我們過的什麽年

(2023-01-25 17:03:14) 下一個

過了半輩子年,在世界上,今年居然發生了農曆年名稱的爭議,主要是在陰曆新年(Lunar New Year)和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之間。我們不在中國,怎麽過中國新年?不合邏輯啊。況且還有韓國、越南、新加坡這些國家,還有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裔、韓裔、越南裔呢。但是陰曆新年的說法,也不準確。通常所說的“陰曆”,實際上是陰陽曆(lunisolar calendar)。真正的陰曆,一年隻有三百五十四五天,表麵上領先於時代,實際上早就落後、基本沒人用了。

迄今所有關於新年的說法,都是不圓滿的。新年本名元旦,是一年的開始。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年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元旦的定義開始發生改變。現在的元旦,專指格裏曆(Gregorian calendar)新年第一天,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元旦本來是指的春節。有人說叫春節不是挺好嗎?每年的立春,雖說是在2月3或4日,但是在四季分明的地方,立春的時候,就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也還感受不到春的氣息。具體到今年,春節在1月22號,甚至在立春之前呢。所以這個“春”節,也是名不副實的。

不能叫中國新年,還有一個原因。中國的官方曆法,是格裏曆,通常所說的公曆。從孫中山那會兒就是這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所以中國新年有好幾種,元旦、春節、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新年,都是中國新年。

有人說可以叫農曆新年。這倒是有一定的官方依據。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農曆的編算和頒行》(標準號:GB/T 33661-2017),並於當年9月1日開始實行。所以中國在實行公曆的同時,保留了農曆。

農曆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顧名思義,農曆是為農業生產製定的曆法。農耕依靠陽光,跟月光沒關係。按真正的陰曆安排農耕,不會有飯吃的。“農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陰曆”,是陰陽曆。真正跟農耕相關的,是其中的陽曆部分——二十四個節氣。太陽在黃道上每移動15° 就是一個節氣,與月亮無關。關心月光的,詩人多,農夫少。漁民倒是關心陰曆,因為陰曆可以告訴他們潮漲潮落,“初一、十五漲大潮,初八、二十三到處見海灘。”二十四個節氣,在格裏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相反在“農曆”中的日期變動較大、是脫節的。所以“農曆”名不副實。

有人稱“農曆”為夏曆,也不妥當。中國曆史上曆法大的變動就有一百多次,“農曆”的現行國家標準到2017年才實行。很難說現在的“農曆”就是夏曆。

 

格裏曆是天主教會在1582年10月建立的,當時的領袖是十三世教皇格勒哥裏(Pope Gregory XIII)。其中時間的起點,是傳說中耶穌出生的時間。格裏曆雖然基於科學,但它跟基督教的聯係是不可否認的。

跟其它社會變革一樣,西洋曆法進入中國的曆史也有血腥。耶穌會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是最早將西洋曆法帶進中國的人之一。他曾協助禮部尚書徐光啟編修《崇禎曆書》。1644年滿清占領北京,頒行湯氏“西洋新法曆書”《時憲曆》。湯若望深得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信任,1655年(順治十二年)獲晉正一品。正一品是什麽概念?總督和六部尚書,如果沒有內閣大學士或太師一級的另外頭銜,隻能是從一品。滿清名臣林則徐和張樹聲都當過總督,他們的官階都是從一品,我沒見到是正一品的證據。

順治十七年,楊光先上疏斥責湯若望“借大清之曆以張大其西洋,而使天下萬國曉然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順治帝駕崩以後,湯氏失去庇護。康熙三年(1664年)楊光先宣揚“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參彈湯氏“潛謀造反,邪說惑眾,曆法荒謬”。輔政大臣鼇拜等將湯氏和與他親近的一眾官員處以極刑。四年,京師地震;懾於天譴,清朝將湯氏釋放,但其餘五名官員仍遭死刑,新法遭廢。五年,湯氏病故。八年,康熙親政,為湯氏平反;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跟楊光先、吳明烜等鬥“法”,“…大學士圖海等二十人赴觀像台測驗,南懷仁所言悉應,吳明烜所言悉不應…”。事實證明,南對楊錯,西洋曆法優越。楊光先被革職,獲準告老還鄉,後死於歸途。新法得到恢複。

經此波折,西洋曆法的先進性,在清朝得以確立。清朝欽天監負責人多由西人充任。清朝采取開放、務實態度,比較中西曆法,尊重判決性實驗的裁決,沒有受民族感情左右,沒有用政治壓製科學。現在那些強迫別國使用“中國新年”說法的人,思想境界遠遠沒有達到清朝的水平。

清朝接受的西洋曆法,是曆法,而不是日曆、格裏曆本身。當時曆法的本質,是天象、日月的運行。西方傳教士較好地掌握了日月運行的規律,所以能夠計算出較為準確的日曆,包括“農曆”。

公曆是中國特有的名稱,其實就是格裏曆。西洋曆法的先進性雖然在清初即得以確立,但格裏曆在中國的普及,在民國時期都還阻力重重。首先格裏曆的名稱就比較刺激人的神經。一直到中共建政,在確定采用格裏曆的時候,這都是一個焦點話題,毛澤東本人親自出麵表態。公曆,好在一個“公”字,世界大同,還分什麽華夷?是不是有些自欺欺人?恐怕。

實行公曆,“農曆”卻不能廢除,原因在於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是在“農曆”中定義的。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廢除了“農曆”,所有的節日都轉移到格裏曆中相應的一天,中秋節轉不了,因為8月15號一般沒有滿月。另外一個後果就是,日本不過“農曆”新年了,隻過格裏曆新年——元旦。曆史研究是離不開“農曆”的,中國、日本和韓國曆史,都用“農曆”。有人寫曆史文章,不了解“農曆”和公曆的差異,日期一塌糊塗。尤其是近代,關於同一曆史事件,西人的記述用的是公曆,當地人的記述用的是“農曆”,日期要對得上。這個時候,“中華文化圈”的概念就會進入腦中。那是曆史。現在,我們都處在世界文化圈中。

 

據紫金山天文台曆算室負責人傅燕寧先生介紹,在1970年以前,中國出版的年曆都以翻譯“洋曆”——蘇聯和歐美的曆書為主。在1960年代以前,中國自己還算不清。陽曆,真的就是洋曆。科學出版社出版的《1970年天文年曆》,是中國人自己獨立編算出版的的第一本天文年曆。

現代曆算的基礎,是天文觀測和天體力學。這個方麵領先的還是歐美、尤其是美國。公曆、日蝕、月蝕等不用每個國家都算,美國算的夠準。紫金山曆算室的任務,是編算“農曆”,據說精度可以達到分鍾。

所以要講“中國新年”,可能還是美國算得更準。能夠準確計算太陽、地球和月亮的即時位置,就具備了按照中國國家標準確定“中國新年”的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強迫別人接受“中國新年”的說法,實在是一件丟人現眼的事情。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到底過的什麽年?說不清,確實說不清,也沒有必要說清。不強人所難、強求一律,尊重他人,世界才能和諧太平,這才重要。

 

2023012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