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Oasisflyi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親子之道(12)--你/你的孩子患得患失嗎?

(2025-09-27 07:01:46) 下一個

和人打了這麽多年交道,有兩類人,生活中,我是保持距離的。一類是,患得患失的;一類是,看不清楚真麵目的。診療中,我肯定經常有遇見,耐心傾聽,於是,理解他們之所以為他們。

今天我來說說患得患失。ChatGPT說,患得患失往往和內心的不安全感與自我價值感的不足有關。這個我是非常認同的。

造成這樣個性的原因一,或許和不穩定的親子依戀關係有關。“如果早年親子關係中缺乏穩定、持續的關愛,個體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戀。這類人往往在親密關係或重要目標上,容易擔心失去,渴望確認,因而更容易產生患得患失。”

如我的客戶自我剖析,小的時候,父母都忙於生計,是沒有人在她身邊的。後來被家人拿出來笑談的是,經常她被綁在椅子上,不能動彈。哭個兩個小時也沒人搭理。孩子若這樣被長大,有安全感才怪呢。

我在“北京人在紐約”的影評文章中,說裏麵的女主之一郭燕,就是這樣一類人。還有,我看“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裏麵的女主呂月月,也是這樣一類人。我有理由相信,這些作品是真實案例改編。呂月月是個漂亮的女警官,臥底和“嫌犯”相愛,但她最後一分鍾反水,結果,嫌犯死了,她又懷著他的孩子。最後,結局很慘。郭燕也是,生活拮據時,離開自己的先生,愛上了打工的老板。老板落魄後,又離開老板,決定獨自生活。

原因二,或許是,自我認知模糊,自我價值感欠缺。這就是我常說的,青春期是重要的自我認知發育階段。要鼓勵孩子自我探索,而不是活在父母的話語裏。如果孩子很確定,我值得被愛,我足夠優秀,他們不需要通過外界的認可、成績、關係等等,來認證自己的自我價值,也不用去擔心什麽,得不到或失去。

這也是我常說的,缺乏內核。也可以說,缺乏信仰。我這裏並非在談宗教。你之所以為你,肯定有屬於你的屬性。我有個客戶告訴我,他就是個百變怪。和 A 在一起,他能變成 A 的樣子,和 B 在一起,他能成為 B 的知己,即,他需要不斷改變自己的“認知”和“信仰”,去迎合他人。

孩子為什麽會成為這個樣子,還是和原生家庭的培育方式有關。如果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哪怕聲音再微不足道,也能被鼓勵和肯定,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當然,和孩子的先天個性也是相關的。

原因三,或許是,內心有焦慮。控製感缺失。人自然對未來都希望有所掌控和預知,但這個度很要緊。當內心極度焦慮,未來又極度不可知,就會越發容易患得患失。

我經常和客戶的對話是,如果這樣會如何?即,走到你擔心的盡頭,會發生什麽?概率是多少?就好比我有個青少年客戶,知道媽媽出了車禍,還不算太嚴重(媽媽身體無大礙,就是車子報廢了),就已經決定,這輩子都不想開車了。我於是和她上網查詢,車禍的比例,包括空難的比例,大致是多少,她中招的概率是多少,我們是否需要為這 1% ,甚至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去丟掉我們 99% 的快樂和方便。

原因四,或許是,認知上有偏差。其實,也是焦慮的變種。就是,一遇到事情,首先想最快的結果,然後,這個結果就控製了認知和思維,即,災難化思維,總想著最糟糕的可能。然後,就 panic,然後,就即興不過腦做決定。

還有就是,內心對自己有過高期待,比如,必須成功,不能失敗。就容易在得失間搖擺。

戰略上如果認識到這個問題,戰術上有很多的辦法可以緩解。尤其是要建立穩定的自我價值。這也是我和很多Young Adulthood 的年輕人,在診療中做的比較多的事情。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什麽。自己期待的未來是個什麽樣子。然後,就是調整認知,接受生命的不確定性和自己的有限性。遇事警惕自己有災難化思維。如聖經裏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更貴重嗎?信任生命自有安排,學會放手,並安心於當下。

具體的方法還是有的。比如,認知訓練。日常積極自我對話。Meditation 冥想緩解焦慮情緒。安全感練習。包括設定目標,提醒自己,專注過程不執著結果,等等。不展開說。

其實,今天的話題我也是有感而發。隻是,朋友太私人的案例,不方便拿出來說。寫一篇心得,提醒彼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居北飛雁 回複 悄悄話 沙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