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飛潛智

光影流轉,育教綿綿,拈花微笑,潛智蔓延。
正文

《色,戒》矯之情:感受大過天,理念輕似煙

(2022-09-20 16:43:27) 下一個

(原創:靈隱士)

《色,戒》矯之情:感受大過天,理念輕似煙

  年輕時有點小資,腎裏火氣也重,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電影《色,戒》。喜歡老上海的風情。喜歡梁朝偉。喜歡湯唯的旗袍。喜歡露點表演。真的!

  後來不喜歡了。不是因為有了佛學修為,而是覺得味道太怪。也可能時過境遷,是自己變了。

  作為張愛玲的原創短篇,小說原本初稿是英文寫的,名字是“Spy Ring”(間諜的戒指),也暗指幹間諜的那個圈子。小說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請客請客》,輕鬆愜意生活化。後來改版為中文,名字也改為《色,戒》,收錄在她的《惘然記》之中。作品是非常典型的Eileen風:零零碎碎的生活細節,鋪墊出偶爾的情緒,眉一擰,臉一拉,小脾氣一發。馬上又一轉,笑臉如花,來一句俏皮話,神來之筆,非常出彩,因為。。。我是女人啊,小女人嘛!人如其文,個性上也我行我素——愛礙誰啊,才不要看你臉色,我就要這樣。個性至極,很真實,讓人喜歡。

  相比張愛玲的純粹與較真,電影《色,戒》就顯得刻意、機巧、裏外矛盾——細節上細致真實,情感上朦朧模糊,而創作理念上小心謹慎,圓滑通融,避重就輕,就像它的英文名字“Lust, Caution”(情欲,小心!)。電影描述在惶惶戰亂,一個女學生,現實生活裏無依無靠,選擇了如電影般的間諜人生,逐漸愛上了漢奸男主角,被價值連城的戒指所感動,寧願為了對方,犧牲一切。

  你首先會喜歡女主角。她年輕、漂亮、情感豐富、看電影也會落淚,盡管生活苦悶心裏也有夢。也會欣賞她——勇敢的追求自我,展現真實的自己。最後忠於自己內心的感受,選擇去挽救所愛的人,雖然對方非常邪惡,導致自己被槍斃。對太平世界的普通個人來說,這是多大的勇氣!你更會同情她,身處亂世,孤立無助,懵懵懂懂就成了革命的祭品,被無恥粗暴的奪取貞操。在這樣的情緒影響下,就會忘記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她這樣做的後果,是導致一批的年輕人被活捉,被拷問,被槍斃,依次類推,可能更多的革命者被活捉,折磨,槍斃。

  你第一眼不會討厭男主角。他長得帥,眼神魅,樣子溫柔,對女人出手大方。雖然他是漢奸,幹著昧良心的勾當——譬如為了情報,對革命者凶殘無情,甚至把人的腦袋打掉了一半也不會皺眉頭——可是這個鏡頭觀眾看不見,是通過情人間的對話講出來的。否則的話,大家就開始討厭他了。在電影的最後,他若無其事,親自做出批示,槍斃自己的情人等一批人。黑色的夜幕下,刑場上,那些受過折磨的年輕人跪成一排,低著頭,麵對黑洞洞的死人坑等待著死亡。這麽關鍵的一刻,鏡頭卻藝術地一轉,轉向站在自家門口的男主角,望著情人曾經躺過的床單,黯然神傷,因為他心裏也不情願,也是一個心傷之人。演員是梁朝偉,對這個角色,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另外一個男演員能讓人更加同情。在這不妨對比一下原著:多年之後,男主角也到了麵對死刑的一刻,想起被自己槍斃的女主角,那個死心塌地愛他的女人,心裏一陣開心釋懷。他很欣慰,也很滿足,因為這樣她才永遠隻屬於自己。

  你應該會討厭學生。好幼稚,不好好去讀書,沒事瞎折騰什麽,這下知道社會黑暗了吧?活該自己害死自己,革命是你能幹的嗎?應該交給別人,那些會革命的人去幹嘛。為了色誘漢奸,這群學生決定讓漂亮的女主角獻身,選擇被“破處”,結果是長得最猥瑣的那個學生中了彩票,而那個嘴上說愛她,挑頭來革命的,卻沒有膽量站出來去做,而是縮頭離開。太丟人了!相信每個屏幕前的年輕人絕對氣不打一處來,這都是什麽鳥事!而對這個挑頭革命的學生,一定反感到了極點。丫什麽玩意兒嘛!

  你會更討厭革命者。都是你們這些人幹的好事。你們自己革命就算了,自己行為自己負責,幹嘛要拖孩子下水?小小年紀教他們幹間諜,孩子們死了,你們跑掉了,腿腳可真他媽真夠快的。而電影裏的那個革命者,看上去一臉凶相、態度傲慢、粗暴無情,根本不考慮別人心裏感受,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是不是跟延安方麵有瓜葛?其實在原著裏,甚至人物的原型,都清清楚楚地表明是南京政府方麵。

  那可是國破苦難年代,外敵入侵搶奪。有人在反抗,有人不反抗,也有人交敵為友。弱小普通之人不去抗爭,選擇安穩的度過沒有什麽好怪的。但是站起身來,不顧性命勇於抗爭絕對令人敬佩。很可悲電影的理念卻與之相反。為什麽這樣?對於那些勇於抗爭的人,一定要去質疑、去譏諷嗎?他們有缺陷,譬如看起來無情,有的人行事堅決強硬,有的人衝動,有的人缺乏生活閱曆,可是決對沒有一個人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沒事找事,僅僅為了好玩。他們這樣做,隻因為心是熱的,真心願意出一把力,去幫助別人,那些更多的因此受難卻無能為力的人。他們沒有在演戲,是真真正正地在做。

  這就是這部電影。在小說原著的基礎上做出再創作,摻雜了自己的理念、意圖、以及市場的需求。為了票房,請了大牌影星,放大了真實的情欲鏡頭,愛欲糾纏如此活色生香,讓人回味。為了力求景物環境的真實,撥出巨資修建了一條古典的街道。這些認真無疑會讓看得人滿意開心——這都如此考究,那別的一定也是認認真真,值得相信的了。可是並非如此,認真考究僅僅用在了外表而已,純粹是視覺上的考究,是有意挑選出的,一種有傾向的考究。而在邏輯理念方麵並不考究,因為經不起推敲。譬如,為什麽添加、修改,甚至采用藝術的手法,去模糊,甚至轉置基本的事實?譬如對學生幼稚的諷刺,對女孩貪慕的同情,對漢奸殘忍的虛飾,對革命者反抗的厭惡呢?對當時社會主角之一的日本軍人,電影鏡頭裏麵寥寥無幾,看到的隻是他們在歡場一臉醉相,邊哭邊唱,像秋後的螞蚱,時日無多,沒有些許作惡的樣子。這會是真實的嗎?這會是對的嗎?

  電影開始是一桌麻將,吃、碰、杠、胡往來穿梭,在紅中、發財、點炮、自摸的喜笑嗔罵中,人人如魚得水,左右逢源,生活如此的鮮活熱辣。“不吃辣怎麽胡得出辣子?”女人都笑了,多麽的幽默機智。作人要膽大心細,富貴險中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絕不隻是男人這樣。這是在玩麻將嗎?揭開麻將的麵紗,那是一個暗中奔湧的江湖。“兵荒馬亂的,都不知道還有什麽機會好賺?”“現在上海很缺糧食。”“打仗嘛,對了,還缺西藥。”在這些人眼裏,人活著不就是一本生意經?打仗當然也是為了這個。就算日本人,也還不是為了這個?

  而電影結尾也是一桌麻將,可以聽到聲音,像往常一樣,沒什麽不同。作為觀眾我知道,那個麻將桌從此少了一個鮮活的年輕女人。這是個圈子,由背景相似的人組成的圈子,麻將打的是相互之間的利益:“把你多餘的給我啊,我不要的給她,她要不要?不要給下家好了,大家開開心心,都有的賺。”至於誰坐在那個座位,就算一個間諜,又有什麽關係,隻要大家都有賺就好。人會來就會往,沒什麽,管好自己就好,那些跟自己不相幹的就算了吧,我又不傻。

  打麻將一定要夠機靈,明杠暗杠各有所需。明吃明碰,甩牌要暗,要若無其事不動聲色,最好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即使自己不需要的,也要明白牌局狀況,要放掉得妥妥當當,千萬不要因此引火傷身。作為玩家心裏都要清楚,男主角易默成心裏清楚,易太太心裏也清楚,導演李安當然更清楚。可是也有人不清楚,譬如女主角王佳芝就不清楚。

  一顆戒指價值連城永流傳。它用價格敲定了愛,換到了一顆真誠的心。女主角回到街上,失魂落魄,癡癡呆呆木頭般的走著,好像作了一場夢,眼前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跟她變得兩不相幹。她叫住了一輛三輪車,車夫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他讓三輪車劃出一個優美的圈子,表演一般停在女主角的麵前——他當然看不到那顆破碎的心。“回家啊?”“嗯。”家?我還有家嗎,我有過家嗎,她不禁呆住了。她不是不夠機靈,問題在於她還是太真心,修煉不夠,沒有通透打麻將的涵義,所以算不清楚自己的賬,做砸了生意。如果是易先生易太太的話,那肯定不會。

  電影主題曲很好聽,歌詞有一句“深如海 深如海 如海”,女主角就像一葉浮萍,在波濤洶湧之中左飄右蕩,最終淹沒。可深如大海的應該是誰呢?是革命的人?是那些打麻將的?還是像易先生,剛開始是革命的人,後來就成了打麻將的?這個問題電影顯然沒有較真一下,顯得含含糊糊。這本可以是一個突破點,讓男女主角各有更豐實的線條,相互比對,在愛情之上,挖掘出更大的情感,真實又普世的情感,以此超越純粹女性視角的小說。可是電影並沒有這樣,隻是淺嚐即止,宛若蜻蜓點水,顯然不願去考究太多。

  大體來看,張愛玲跟李碧華一樣了解男人,《色,戒》的側麵像《霸王別姬》,王佳芝大體也像程蝶衣,都是一生心酸遭遇,命比紙薄,隻是為愛癡狂。但是兩者有很大的不同:程蝶衣從小就被人強逼著做事,他心裏一直在抗爭。他不虛榮,電影裏也沒漏過點,他隻是一生錯愛上了一個假的霸王。雖然心裏很受傷,可是自始至終沒有想過去傷害別人,更沒有牽連別人死亡。而《色,戒》的女主角王佳芝,一切均為自願,所有這些缺點全都有。我是喜歡女主角,也同情她,可是在心裏無法真的愛她。李安真的愛她嗎?如果是的為什麽要這樣?搞得像打麻將似的?在追求真假虛實的理念上,李安身姿靈活所以太輕,他不如陳凱歌。

  影由心生,對成名導演,電影是思想理念凝結之後的投影。我知道他是一個聰明的導演,絕對有才華的佼佼者,非常之傑出。他在生活中力求謹慎細微,而臉上總是帶著溫和的笑容。可是對於色戒,這樣一個可以清醒純正的故事,卻講得如此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就輕避重,甚至虛實反置。是因為他選擇放大個人的感受,讓個人的感受大過天,而讓整個電影的理念輕似煙,如煙霧一般輕輕飄蕩。雖然作品的英文名字是《情欲,小心!》,卻很難讓我相信是在善意地提醒女主角——一個中國女孩子,你讓她虛榮心膨脹了,褲帶也鬆了,為了一個民族敗類,賣了自己,同時出賣了別人,結果自己死了,連帶害死一群人。好糟踐女人啊。。。感情需要這麽擰巴嗎?需要這麽刻意假惺惺的,要這麽虛嗎?

  我仿佛吃了一粒怪味豆,消化不掉而堵在心裏。這部電影如此精神分裂,表像和靈魂是如此骨肉分離,讓我無法產生心靈上的契合,實在沒有辦法,因為這跟我的理念差別太大。相比而言,我喜歡那些真的有勇氣,身心合一的導演,力求真實的情感,無問西東,無問國籍。譬如黑澤明,譬如胡金銓、楊德昌,譬如王家衛、徐克,譬如陳凱歌,還有譬如西方的庫布裏克,奧利弗斯通,沃卓斯基,因為他們是真的,真的有憐憫,也是認認真真的在思索電影。

  對我來說,電影無問舊新,能去偽存真就好。

  據說,楊德昌曾經打算拍攝電影《暗殺》,以小說《色,戒》為藍本,還聯係過張曼玉,隻是後來無疾而終。真遺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