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飛潛智

光影流轉,育教綿綿,拈花微笑,潛智蔓延。
正文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青春的孤獨、壓抑與解脫

(2022-08-31 20:28:25) 下一個

(原創:靈隱士)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青春的孤獨、壓抑與解脫   

  電影是一首詩,一個孤獨少年低吟淺唱,在心裏祭奠自己那無助的青春。

青春

  什麽是青春呢?第一次的萌動?美好的憧憬?還是熱血叛逆?

  電影裏的少年都有著蒼白的皮膚,一張稚氣的臉,平日不苟言笑。如果能透視穿過表層那蒼白冷漠的皮膚,會發現裏麵有紅色熱血在湧動;在一副呆滯、麻木的表情之下,其實藏有一個騷動不安的獨特靈魂。為什麽呢?這是一個成人世界,孩子始終是弱者,麵對成人強行施加到他們身上的霸權,他們心裏不甘願,但又無力反抗,隻好製作一個麵具。戴上這個麵具,讓他們保護著自己,平衡著跟成人之間的距離,形成了外部表現和內心世界兩者間的正反對立。一旦回歸到同齡的群體之中,他們表現出來的就會完全不一樣,因為無需再帶著麵具。

  這樣看來,青春是脫離母體之後,一個獨立個體的一聲宣誓,是自我認知的開始,也是一聲怒吼,是對循規蹈矩的成人世界的反抗。

孤獨

  人總會有孤獨的時候,成人也會。孤獨的根源在於過於獨特而找不到跟自己相似,能夠共鳴的,所以就無法被其他人所接納,被群體所認同。青少年階段,發育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精神上認知上。青春的個體都渴望變化,希望自己與眾不同,能夠吸引別人的眼睛,被其他人所關注和認同。但是社會團體強調共性,作為服務於社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去培養服務於社會的標標準準的人,就像為一台機器提供標標準準的零件。這樣就很難顧及一個個體與眾不同的特質,更不會一個個去鼓勵和培養。在電影裏,家長和老師出現的機會很少,這表明成人對孩子的世界缺乏關注,在暗示成人對孩子的漠然,割舍與自我封閉。對青少年而言,會感覺他的獨特被成人所忽視,被拋棄,在學校,在家裏都是這樣,結果造成他們不願溝通,寧願孤獨。 

壓抑

  青少年本質是跳躍靈動的,成年人的思維卻是固定嚴謹的,這兩種東西本身很難融合。在教育中,如果用強硬的手段打開他們的腦袋,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塞進去,而忽略他們意願的話,他們在心裏就會抵觸,就會逃避,如果逃避不了,就會不停的抗爭,反而起了相反的效果。電影裏莉莉周的音樂,現實中的網絡遊戲,都是他們逃避現狀的一種手段。那種成人認為虛無的,無聊的,反而是他們精神上的避風港。電影裏,主人公蓮見會拉著單杠盡量讓自己的雙腳離開地麵,也會靠緊雙腳蹲站在一個小小的圓凳上,因為他想擺脫現實裏的壓抑。在網絡世界裏,他們一群人有共同的愛好,可以自由的發言,發揮自己獨特的一麵,被接受,被認同。這是他們的世界,他們的樂土,在那裏就有歸屬感,他熱愛它。可是一起相約去看莉莉周的演唱會,見了網友竟發現是身邊的同學,天天見麵欺負他,完全是兩個人,因此心裏非常失望。虛擬的變成了身邊殘酷的現實,就沒有了依戀的感覺。一旦失去了那個地盤,精神也就沒了依靠,一切重新開始,重回之前的壓抑。 

解脫

  女孩久野最後自殺。在這之前她跟人一起放風箏,一邊笑著一邊跳著,好開心。電影的畫麵也很美。之後鏡頭停頓,她趴在地上,身體的周邊是血跡。在微風的拂動下,一隻彩色的風箏孤零零的掛在高處,微微抖動。醒目、傷感,這是生命的終結。她被同學霸淩,被逼迫進入成人世界援交,所以痛苦壓抑。於是主動選擇自殺,以生命換取解脫。男孩星野被人刺死,被他所霸淩的學弟。星野一開始品學兼優,是學霸。但被其他同學排斥,被人霸淩。麵對壓抑的環境,他開始反抗,學會了更殘忍地霸淩別人,侮辱別人,通過這樣他吸引了更多的眼球,顯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可是當一個人獨處,在沒有人的角落,他卻發狂大叫宣泄心中的不滿。無論怎樣抗爭,他無法消除籠罩在自己四周的壓抑,無法解脫。 

  莉莉周的歌聲並不優美,也不高雅,但是那迷幻、迷離的感覺,卻可以穿透青春的心,熨帖到孩子心靈上的無助,讓他們不再感到孤獨。當他有了信心,力量時,才有勇氣麵對壓抑的環境,堅強躑躅地向前走,穿過迷迷茫茫的青春荒野。

  導演有意強化了放風箏的片段,是在寓示如何教育青少年。風箏下麵有一根繩子,細細的,雖然看似若有若無,但是至關重要,是牽引風箏離地起飛的命門。風箏要飛得高,那根繩子一定要細,人也要觀測時機一點點逐漸放手,這樣風箏才會借助微風之力越飛越高。如果綁上一根結實的鋼鐵鎖鏈,或者那放風箏的人緊緊攥著繩子,死活就是不願放手,那樣的話約束力太強,反而讓風箏根本無法起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