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球的衝突,是二戰以來,最有可能重塑世界次序的。一方麵二戰以後的次序和二戰後近80年的發展之間的張力到了一個臨界點,另一方麵美國的“不是我的後院”(Not my backyard)策略中的那個絕對強勢的美國已經成了相對強勢的美國。在被美國定義為恐怖組織的Hamas政治領袖Haniyeh被暗殺的事件中,美國國務院的第一反應是,“I didn’t do it”。
回到俄烏戰爭,從普京總統的戰爭後幾次公開講話中,可以隱約的感到,他已經或快達成了他的最低線 - (1)俄國拿回了二戰前屬於俄國的疆土;(2)俄國把烏克蘭變成了和NATO之間的緩衝,雖然這個緩衝是一個熱緩衝區;(3)為NATO和臨近的國家劃下一條紅線。所以現在是俄國可以體麵的結束戰爭的時候。但普京會不會就此結束這場戰爭,這就考驗普京的政治“野心”了。筆者的觀察是不會,但希望是錯的。
證據一是,普京在戰爭開始後不久的一次電視講話中,將俄烏戰爭提高到重塑戰後次序的開始。所以以普京的觀點,俄烏戰爭不隻是俄烏之間的衝突,而是全球地域政治的一部分。他用俄烏戰爭作為引子,為全球各種衝突製造契機。美國人讓NATO的成員多參與幫助烏克蘭,而不直接介入,就是為了防止和對付有一天和中國的衝突。因為和中國的衝突將是是否會重塑戰後次序的finale。
證據之二是擔任過俄國原來的總統和總理梅德韋傑耶夫周四在Telegram上寫道,“中東的局勢正在急劇惡化,無辜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心。他們隻是成為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特別是美國這個令人厭惡的國家的‘人質’。所有人都很清楚,全麵的戰爭或許才是打破該地區不穩定和平現狀的唯一出路。”如果這是俄國的國策,那麽俄國在巴以衝突中,就是另一個戰爭因素。
從國際地域政治的角度看,美國和中國應該一樣,不希望巴以衝突越演越烈,但無奈美國已經管不了以色列,隻能試圖用“I didn’t do it”來撇清自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