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曆的10月6日,是中國農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不僅中國各地張燈結彩慶祝中秋,海外許多國家也都有中秋相關的主題活動。這些活動有些是中國大使館主辦,也有華人民間團體操辦和參與。
筆者所在的德國,就在中秋節前1-2周舉行了多場有中華文化特色濃鬱的活動。如在柏林,有舞龍舞獅、琴棋書畫、雜技、漢服秀、傳統民歌薈萃的表演。在杜伊斯堡,既有中國傳統技藝表演、古代雅曲與現代聲樂技術結合的節目,也有許多中國小吃攤位和文化攤位,匯聚了成千上萬華人和“老外”邊吃邊看。法蘭克福、慕尼黑、漢堡等城市也都舉辦了中秋相關的活動。
在這些活動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華人麵孔。根本上說,中秋節還是中國人/華人的節日。在節日活動中,無論家鄉/祖籍是中國何地,職業為何,價值觀和立場如何,隻要還有哪怕一點中華認同,大家都能和和美美的一起看節目、聊天、歡笑。筆者看到這麽多中國人和華裔,並與他們交談,也倍感親切,一掃日常的孤獨感。
對於海外漂泊的中國人、定居和入籍的華人,中秋節還有更重要、更特別的意義。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越是在海外漂泊,越是思念家鄉和親朋故舊。在異國他鄉、不同種群和相異文化的環境中,往往更滋生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對故鄉文化的親切感、對家鄉的思念。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族群,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不僅中國本土有十多億人,散落在中國之外的華人也有數千萬。但由於種種原因,如1946年之後中國的內戰、意識形態對立、亞太和全球的冷戰,華人內部嚴重分化和撕裂。同樣是華人,相互之間卻充滿不信任和敵視。毛澤東時代中國大陸的政治運動,也損害了人們的傳統信仰和族群認同。再後來,因為中國的多次政治風波,華人還是不能凝聚和同心。而華人也錯過了二戰後現代民族認同凝聚的關鍵期。
因為政治立場、價值觀、身份地位和職業、個人境遇的不同,華人往往“自掃門前雪”,高度精致利己。即便參與團體,也是黨同伐異、與其他華人團體相互鬥爭。這都不利於華人整體的團結和爭取族群權益。幾十年來,華人在世界上屬於規模龐大,但相對最不團結的族群之一。
2008年奧運前後,全球華人曾一度有過強烈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感,但並不長久。尤其新冠疫情之後,中國經濟下行、社會矛盾加劇。無論是早已在海外生活的華人,還是新“潤”出去的中國人,很多都缺乏對故國家鄉的認同感和民族情感。其中一些人還頗為仇恨故國和同胞,急於與之切割,乃至加以無差別的詆毀攻擊。如互聯網中文圈“支黑(仇恨中國人者的俗稱)”的盛行,海外離散群體普遍的“逆向民族主義”傾向,就反映了這種畸形的觀念和生態。
筆者個人也對中國官方多有批評。但同時,筆者對於中華文化、華漢民族從屬,都是高度認同的。熱愛國家民族,不代表對政權的無條件支持。反之,批評執政當局,並不應該損害對自己民族的感情和認同。且批評政府,正是出於對國家和同胞的愛。對執政者做的利用國家民族利益、弘揚優秀文化的事,筆者也是支持和樂於捧場的。
基於血緣、文化、人際關聯等形成的族群,及其分化組合、與其他族群的關係,是人類從動物到社會化的演化下必然產物。“世界大同”是美好的理想,但並不符合“人以群分”的現實。一群人有共同的語言文字、風俗文化、曆史記憶,既確定了“己者”,也區分了“他者”。當然,與他者也應和睦相處,中國之外的華人也應融入在地國,並對國籍所屬國保持忠誠、做出貢獻。但自己的認同和歸屬是不可棄的,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從物質到精神上都成了柳絮浮萍,無依無靠。
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適時的喚起了全球華人共同的感情和記憶。筆者在柏林演藝廳,聆聽表演者唱誦著蘇軾的《水調歌頭》,雖已熟知其詞、聽過百遍,仍頗為感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正是華人經曆風風雨雨、民族榮辱並存、個人有得有失的寫照。“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美好的祝願千年不朽,宋代的詞賦在現代化的今日仍能感動億萬人。
漢文的詩詞歌賦、傳統的琴瑟書畫,正是華人共同體的粘合劑;中秋的節日裝扮和氛圍,是華人連接情感的精神紐帶。中華特色的精神文化遺產,給華人帶來自然而然的情感共鳴、難以磨滅的共同記憶。紀念中秋的若幹經典詩詞歌賦,無論在陸港台,還是歐亞非拉,相隔萬裏也同聲共氣。
在國際關係、族群關係“晴轉多雲”的今日世界,華人既要融入和捍衛多元主義,也不要忘了自己在文化和認同上的“根”,要多團結而少內訌,共識之上求同存異。華人之間要多些走動、多些聚集,讓這古老又龐大的族群更有生機和活力,更從容應對世界上種種不確定性和麵對的風險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