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澳門舉行回歸以來第八屆立法會選舉,選出立法會33席中的14個民選席位。選舉結果揭曉,親北京的建製派獲73.3%支持率和14席中的11席。而泛民主派陣營的“新希望”獲得其餘3席。
本次選舉建製派和泛民主派維持了之前7:3左右的得票比例對比。但本次選舉是澳門政治形勢劇變,如隔壁香港政治劇烈變動帶來的影響、《澳門特區國安法》大幅修訂和嚴格化、北京和澳門政府高度強調“愛國者治澳”、本次選舉前多名泛民主派和中間派被“DQ(取消選舉資格)”、澳建製派得到鼎力支持……多重因素下進行,泛民主派仍得到約三成支持,泛民主派政黨“新希望”還成為本次選舉得票最高政黨,頗能反映澳門民意與權力的博弈,以及澳門民眾政治立場多元的事實。
與回歸後多年長期在政治衝突漩渦中的香港不同,澳門自回歸以來政治和社會都較為平靜。澳門地域和人口規模都比香港小的多,也較低調和不被強烈注目。在回歸之前,澳門精英和許多民眾就較親近中國政府。
不過,澳門作為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一直都有與建製派不同的泛民主派力量。如“民聯會”、“新澳門學社”,以及本次選舉得票不少的“新希望”,都是泛民主派政治團體。相較於以“愛國愛澳”自居並對北京唯命是從、立場整體親商和精英主義的建製派,這些泛民主派較強調澳門的自由民主問題,以及較多關注中產階級和下層民眾的民生問題,時常對政府提出批評。但相對於香港,澳門泛民主派更溫和低調,對民生關注超過對政治敏感議題的關心。
而北京和澳門政府為兌現“一國兩製”承諾,以及建製派整體強大而不需擔心泛民奪權,也就容許澳門泛民主派的存在。但對澳門泛民主派也多有限製,如立法會多數議席並非直選而是由行業推選和行政長官委派,推選和委派的幾乎都是建製派。對於泛民的街頭活動和資金籌集等,也多有限製。同時,建製派活動不僅暢通無阻,還得到各種資源挹注和政策傾斜。不過,從1999年至2019年間,澳門泛民主派雖受限,仍可以與建製派默契的妥協共存。
但2019年至今,因為另一特區香港的政治劇變,以及中國大陸政治氣氛的變動,北京強化了對澳門的控製,澳門政府也變得不願容忍泛民主派的存在。
中央政府和澳門政府都明確“愛國者治澳”原則,強調澳門人要“愛國愛澳”。而所謂“愛國愛澳”,對官員、議員、各政治人物具體的核心要求,就是要他們對北京保持絕對忠誠,高度配合澳門政府各項決策。之前被當成“統戰對象”的泛民主派人士、中間派名人,甚至“自己人”中對政府有些異議的建製派人士,都遭遇司法查辦、程序刁難等,以阻止其競選議員和其他政治活動。
2021年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增加了國安機構對候選人的提前審查。共計21名候選人被取消選舉資格,理由是這些人“不擁護《澳門基本法》、不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區”。這導致當年投票率大跌,泛民主派席位也由4席“腰斬”為2席。
而今年的立法會選舉,“DQ”標準更嚴、範圍更大。今年在2021年“拉黑21人”之上又新增12人進入立法會候選人黑名單,連中間派的在任議員林宇滔也在其中。長期活躍的民主派骨幹、前議員區錦新被以國安法罪名拘捕,另一頗有人望的勞工領袖黃偉民在參選前被以多種理由短暫拘捕,使其錯過報名。泛民主派也難以在公共媒體上充分發聲宣傳。而同時,忠誠於北京的建製派人士得到力挺,有充分的選舉資源和輿論支持。政府還特意采取選舉日公共交通免票等方式,刺激投票率、讓建製派當選合法性更高。
但在如此背景下,唯一獲準參選的泛民主派政黨“新希望”,一黨即拿下近三成普選票,泛民元老人物高天賜成為“票王”。被“DQ”的泛民政黨和候選人的選票紛紛流向“新希望”,而沒有轉投建製派或棄權。而各建製派政黨在政治形勢和政策極為有利情況下,加一起也僅得到七成多選票,與上屆基本持平(還略有下滑)。
這樣的投票結果,反映了部分澳門人對於北京和特區政府以“愛國愛澳”名義各種政策的不認同,對建製派壟斷政壇的不放心,並以投票方式表達異議和公民不服從。
雖然澳門長期風平浪靜,澳門民眾幾乎不會公開反對中央政府對澳門的主權和管製,但不意味著澳門人願意放棄自由民主和走向“一國一製”。相反,許多澳門人內心是很珍視有限但珍貴的自由,並希望澳門更加民主和多元,以利於人民真正當家做主和權力製衡的。
澳門民眾無論在回歸前還是回歸後,生活環境、所受教育,都與中國大陸不同。澳門人有更多自主思考和判斷,多自主而少盲從,對權力保持警惕,對民權非常重視和珍惜,低調平和下有著骨氣和堅守。
所以,即便最近幾年澳門政治風向驟變、管製加強而自由收緊,北京和澳門政府打壓反對派而力挺建製派,部分澳門民眾仍堅持自己政治立場和投票傾向不動搖。相較於2017年及之前幾屆立法會選舉,近兩屆極不利於民主派的選舉中,民主派得票雖有一些下滑,但仍保持約三成支持率,即可見澳門的民主派支持者並未因政治劇變而放棄自身立場原則,頗有韌性。
這樣的選舉結果和社會現實,應當引起北京、澳門政府、建製派的反思,並對現行治澳思路和方式有所改變。無論哪種政府,初心如何,都應明白人心向背、民意貴重,而非拂逆民心,變本加厲壓製異見、排斥異己。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想要澳門長治久安、不生變亂,就要傾聽民生、尊重民意,真誠維護“一國兩製”的框架,讓建製派和民主派共存、互相監督,讓澳門社會保持多元的政治存在、多樣的聲音和表達。這也符合鄧小平等老一代政治家們對港澳台問題原則和期許,更是澳門長期繁榮向好、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