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中馬前卒

中國曆史時事和國際政治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9.3抗戰勝利閱兵各國出席情況映射的中國國際影響力下降和世界撕裂

(2025-08-30 15:35:59) 下一個

8月28日,中國官方正式公布9月3日出席抗日戰爭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和相關紀念活動的各國政要貴賓名單。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以及若幹東南亞、中亞、西亞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將出席。

   而歐盟各國、“五眼聯盟”各國、大多數拉美和非洲國家的領導人缺席閱兵式。除巴西和匈牙利等少數國家擬派遣高階官員,多數國家僅派較低階官員出席紀念。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韓國,總統李在明也不出席,由國會議長禹元植來華。

 

   本次中國抗戰紀念和閱兵式的各國出席情況,正反映了當今世界格局的狀態,各國在國際紛爭中的“站隊”,以及後冷戰時代以來世界從逐漸融合到重新撕裂的演變。

 

  由各國領導人親自帶隊出席本次閱兵式的國家,基本都是第三世界、非西方、發展中國家,並基本都與中俄兩國有著長期友好關係。其中柬埔寨、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地緣上靠近中國,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中亞和西亞多國,長期與西方關係冷淡,而與俄羅斯的戰略關係較親密、與中國經貿關係良好。

 

   而以上這些國家的政治模式和民主人權狀況,大多都與西方典型民主國家有較大差別。有的國家如越南、白俄羅斯,就是一黨甚至一人專製國家。而如印尼、伊朗等國,雖有民主框架和競爭性選舉,但威權色彩濃厚。與西方顯著的製度差異、麵對歐美對其民主人權的指摘,同時又與中俄在政治體製和模式上多有相似,正是這些國家與西方疏遠而親近中俄的重要原因。

 

   而同時,西方國家及親西方的亞非拉國家,其領導人可謂全員缺席本次閱兵式。在抗戰70周年閱兵時,西方陣營雖隻有時任韓國總統樸槿惠和捷克總統澤曼兩位國家元首出席,但法國、印度、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均派出外長/防長級別官員參加,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國際組織政要也出席。而今年,這些國家將僅派出駐華使館武官等人員,“例行公事”般的出席。聯合國現秘書長古特雷斯及多個重要國際組織領導人也將缺席。

 

   這種轉變,反映了西方國家及親西方陣營與中國關係在十年來的惡化,今日中國與西方的互不信任、西方與中俄朝等國的深刻對立及世界的極化與撕裂。

 

   正是在2015年之後的幾年,中國在內政外交上逐漸顯現與西方的更大差異、雙邊關係上的“分道揚鑣”。如中國在國際上更積極扮演挑戰西方的角色,推廣“中國模式”試圖取代西方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發展方案,讓西方警惕,並從試圖轉化中國到對抗中國。而新疆、西藏、香港等地的人權問題及衝突的激化,也惡化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及與西方的關係。

 

   2020-2022年新冠疫情和中國“清零政策”,既損害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與人文聯係,也讓西方在內許多國家對中國的體製與模式抱持更加不信任、厭惡、排斥的態度。曾在全球廣泛設立的“孔子學院”近年紛紛關閉、各國新建的與中國合作項目也頗多停滯,就是其他國家與中國關係“晴轉陰”的表現。

 

   這十年來,中國內部政治和體製也愈發保守化,國內政治改革停滯,與在國際上從“融入”走向“對抗”可謂相輔相成。中國從曾經走向自由開放,到近年日益封閉保守,變化是顯著的。雖然中國仍然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但已難以與西方在內許多國家保持互信互諒。

 

  另外,中國內部矛盾愈演愈烈,也影響了國內團結和國民對抗日戰爭紀念的積極性。而中共官方也更多利用紀念抗日戰爭維護自身統治和合法性,而非就事論事和出於國家民族利益的、完全真誠的紀念,如選擇性闡述曆史和誇大中共貢獻、阻止民間自發自主紀念抗戰,還貶低中華民國國軍抗戰功績。

 

   近年中國大陸與台灣方麵關係也從良好到惡化,不像國民黨執政時積極紀念抗日,民進黨政府親日反中,還阻止在台人員前往大陸參與抗戰80周年紀念活動。長期積極紀念抗戰、批判日本罪行的香港人,經過反修例運動和鎮壓行動後也對抗戰紀念冷淡。

 

  這些情況都讓中國官方的權威受到削弱,繼而削弱了抗戰紀念的意義和認受性。中國嚴重的內部問題也弱化了中國抗戰紀念的國際吸引力,是外國政要不再積極來華參與抗戰80周年紀念的一個隱秘而重要的原因。

 

  同時,這十年也是全球保守民粹風潮大起、全球化受挫、國際從和諧轉向對抗的十年。代表“美國優先”勢力的特朗普兩度當選總統及推行的極端民粹政策,歐洲極右翼崛起和英國脫歐、印度土耳其等國的民族宗教極端主義黨派控製國家,都讓全球動蕩不安。國際形勢從冷戰後二十多年的相互融合、多元和諧,轉向孤立主義、弱肉強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是打碎了世界表麵的和平,侵略與暴力赤裸裸的呈現給了歐洲與世界,迫使各國站隊、世界顯著撕裂。之後爆發的以巴戰爭、以伊衝突,則加劇了撕裂。

 

   中國內政外交的轉變與國際局勢的變動,共同促成了2025年與十年前大不相同的國際格局。今日的世界不再很講道理,立場決定了“是非”。人道和正義也被踐踏,或扭曲和選擇性的利用。世界撕裂為兩大對立陣營,以及若幹旁觀者。在俄烏戰爭中,西方及日本堅定支持烏克蘭,而朝鮮力挺俄羅斯、中國則也顯著偏向俄羅斯。中國雖未支持俄侵略,但在俄烏問題上頗曖昧,並為俄方提供了經濟幫助和外交策應。

 

   俄烏戰爭中各方的站位,決定了今年抗戰閱兵中各國的態度。普京代表俄羅斯出席閱兵式,讓本就缺乏出席意願的西方各國更不願參加。而日本積極遊說西方及世界各國,各國考慮到盟友立場和重要經濟夥伴的看法,就更傾向回避閱兵。而同時,西方各國頻繁參加在日本廣島和長崎舉行的核爆紀念,如2023年G7廣島峰會,美英法德等國外長集體獻花,今年又有120多個國家出席廣島核爆與和平紀念80周年儀式。

 

   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本身是值得肯定的,1937-1945年的曆史是非是明確的,各方本應當出席紀念的。抗戰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開創了戰後人類和平繁榮、空前重視和捍衛人道、人權、人的尊嚴的新紀元。犧牲的數千萬中國人民應當得到告慰。但由於國際格局的演變、敵友的分化與重組、世界的撕裂,二戰結束80年後,大多數國家都不願高規格出席中國紀念抗戰和二戰的閱兵式,曾經的反法西斯盟友反而成了對手甚至仇敵。

 

   在西方與中俄朝兩大陣營之外的觀望者、第三方,大多也選擇了降低規格參加。尤其相對於抗戰70周年閱兵,曾經由國家領導人出席的若幹非洲、拉美、東歐國家不再由領導人親自出席。歐美各國也“下調”出席官員級別。這反映了中國國際聲譽和影響力較十年前有較大下滑。這從皮尤等機構發布的各國對中國看法的調查也可看出。

 

   中國雖然經濟和外貿體量龐大,但“軟實力”落後,國際影響力並非隻靠經貿就能獲得和增強。而因為港台疆藏問題、俄烏戰爭中立場問題造成的國際形象損害,也很難以金錢修補。而中國也一貫強調獨立自主和不樂於融入西方主導的秩序,也缺乏擴大人文影響力的能力和策略。而純粹靠經濟利誘的關係缺乏堅韌性、不夠可靠。抗戰70周年紀念時曾來的若幹非洲和拉美國家領導人今次缺席,或就與不再那麽依賴中國經濟援助有關。

 

   中國不能有效解決若幹國家重要關切,導致原本友好的國家與中國漸行漸遠。如與中國經貿和文化往來密切的韓國,即便較親近美日的保守派總統樸槿惠,也出席了2015年閱兵式。而韓國一直對朝鮮核武擔憂,中國卻在朝鮮無核化問題上長期無所作為。現任總統、屬一貫較親華的進步派的李在明,不僅不出席今次閱兵式,還在近日訪問日美兩國。

 

   而中國和菲律賓經貿和人員交流也曾熱絡。 2007年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菲律賓,受到菲官方和華僑熱烈歡迎,溫家寶也讚揚菲律賓華僑的貢獻、激勵菲華僑成為中菲交流的橋梁。但最近中菲卻在南海多次發生嚴重衝突,尤其中方為打擊美國而攻擊作為美盟友菲律賓的各種咄咄逼人行為,讓兩國關係降至冰點。這不僅影響韓菲兩國對本次閱兵式的態度,也損害中國與其長期關係。

 

   不過,在國際撕裂的大環境、中國政治保守化、西方主導輿論、日本“軟實力”顯著強於中國的背景下,即便中方做出更多外交努力,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下挫、紀念抗戰遇阻,恐也難以避免。

 

   作為一位中國人,筆者對於中國內政外交的不良境況和日益惡化的國際形勢,是頗為憂愁的,也是無奈的。在可預見的將來若幹年裏,若沒有特別的劇變,世界的撕裂會持續,各熱點地區的衝突會擴大。中國也不會有顯著的改革和內外政策變動,也將更加內外交困。而曆史問題隻是各方博弈的工具、人道主義和普世價值被利用、同情心往往是選擇性的、道理和道德被玩弄,人類也在混沌中與良知和正義漸行漸遠。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