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中馬前卒

中國曆史時事和國際政治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龍應台紐約時報發文:兩岸局勢緊張、台灣的時間不多了,亟須和解和平

(2025-04-02 11:12:14) 下一個

台灣的出租車司機是出了名的健談。最近我在台灣南部坐上一輛出租車,剛安頓好,司機大哥就轉過頭來,樂嗬嗬地問我今天過得怎麽樣,緊接著話鋒一轉,突然冒出一句:“今天烏克蘭,明天台灣。”

自從特朗普總統收回了美國對烏克蘭的強力支持,甚至在二月底還在白宮羞辱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給他傷口上撒鹽之後,這位司機大哥說出的擔憂,其實在整個台灣彌漫開來。

現在台灣人都在想:要是美國能為了討好俄羅斯那樣對待烏克蘭,那會不會為了討好中國也這樣對我們?

幾十年來,台灣的領導人一直把我們與中國的對峙描繪成一場自由民主的保衛戰,其潛在的假設就是:一旦中國入侵,美國會力挺我們。

但這造成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讓台灣的政客和民眾都推遲了一場本該進行的全國性反思——到底該用什麽最佳方式來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才能確保我們民主體製的長久生存。

如今特朗普把民主價值和美國的朋友都拋在一邊,台灣必須立刻、嚴肅地展開一場全國大討論:我們要如何以自己能接受的條件,和中國達成和平?我們不能再讓大國來決定我們的未來了。

在網絡評論和日常對話中,台灣民眾對美國承諾的疑慮越來越深,大家都在問:如果美國看起來連支持像烏克蘭這樣的友好國家捍衛自由都不願意了,那成千上萬為國奮戰犧牲的烏克蘭年輕人,他們的血是不是白流了?

三月初,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網絡平台搞了個非正式民調,問大家考慮到烏克蘭的最新情況,是仍然願意抵抗中國的攻擊,還是傾向於投降。結果,大多數人選了投降。

但台灣總統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民情充耳不聞。他非但沒有去團結台灣各界,就我們未來方向發起一場緊急的全國討論,反而是在煽動恐懼、製造對抗,重拾冷戰時期的那種陰暗論調。

3月13日,賴清德以中國搞間諜活動、顛覆滲透和軍事威脅為由,正式將中國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承諾要更嚴格地審查與中國的商業、文化等方麵的聯係。 他還宣布計劃恢複軍事法庭製度,用來審判現役軍人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這個製度因為人權方麵的擔憂,在2013年已經被廢除了。台灣的主要反對黨國民黨指責賴清德正在把台灣推向戰爭,而中國方麵也毫不意外地警告他這是在“玩火”。

賴清德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台灣已經不能再把寶押在美國的支持上了。這並不是因為特朗普我們才剛明白過來的。特朗普除了背叛烏克蘭,早就對他是否會協防台灣含糊其辭,甚至還指責我們偷走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

我們早就痛苦地意識到,美國跟任何國家一樣,都是把自身利益擺在第一位的。台灣各年齡層的人都記得1978年12月16日發生的事: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在淩晨2點被叫醒,被告知美國將與台灣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把我們這個冷戰時期的盟友拋棄了,讓我們陷入更深的外交孤立。特朗普那種粗魯的方式,隻不過是風格上的差異,本質上沒什麽不同。

隨著中國實力日漸增強,美國又開始奉行“美國優先”、不太管世界的事,台灣加強軍備、以求嚇阻攻擊,這本身沒錯。但是,台灣想要和平地保障自己的自由,唯一的出路恐怕還是得想辦法跟中國和解。 近期的曆史其實也表明,和解並非不可能。

過去幾十年,台灣和中國大陸長期隔閡,基本上處於戰爭狀態。但冷戰結束後,關係逐漸緩和。在國民黨的馬英九先生擔任總統期間(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係達到了頂峰。國民黨主張通過與大陸合作來確保台灣的穩定與繁榮。

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在學術、文化、商業等領域的交流空前繁榮,最終促成了他在2015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曆史性會麵。那時似乎讓人覺得,敵對了幾十年後,和解是有希望的。

可惜,這個機會之窗很快就關上了。台灣內部對與大陸關係走近的疑慮逐漸增加,尤其是在中國對2014年開始的香港民主抗議活動采取強硬鎮壓(至今仍在持續)之後。 對中國抱有合理不信任、並強調保護台灣主權的民進黨,在2016年贏得了總統大選,並一直執政至今。兩岸關係又回到了對抗和恐懼的老路。

但或許,恐懼本身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恐懼滋生仇恨和不信任,嚴重到在台灣的政治語境裏,哪怕隻是提議與中國和平相處,都會被輕易地斥為天真、不愛台,甚至更糟——被當作是投降和背叛。

恐懼還會催生加強控製的衝動,就像賴清德現在正在做的那樣。我是在1950年代的台灣長大的,那時我們生活在戒嚴之下,時時刻刻擔心著對岸打過來。 今天這種日益緊張的氣氛——台灣購買美國武器、賴清德挑釁地將中國標為敵人、以及圍繞兩岸交流重新出現的冷戰式猜忌——都讓人感覺像是不祥地回到了那個年代,威脅著和平,也威脅著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開放民主社會所取得的進步。

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特朗普和習近平預計很快會舉行會麵。經曆了烏克蘭的事情之後,特朗普為了跟習近平達成某個貿易或地緣政治協議而把台灣犧牲掉,這種風險是非常真實的。

幾乎所有的台灣人都想守護我們珍視的自由。我們的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是通過與中國和解,還是對抗?

但有一點現在非常清楚:完全依賴美國,同時又排斥、敵視中國大陸,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必須先確保和平,才可能談得上維護民主。

 

本文發表於《紐約時報》英文版“觀點”板塊,原文標題為“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