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中馬前卒

中國曆史時事和國際政治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在改革/革命過程中,反抗群體/革新勢力如何處理內部利益分配與矛盾紛爭--由最近的metoo風波引起的思考

(2023-07-01 00:12:32) 下一個

 

在改革/革命過程中,反抗群體/革新勢力如何處理內部利益分配與矛盾紛爭--由最近的metoo風波引起的思考


 

無論改革還是革命,在具體如何促進發展、進步、平等的路徑選擇上,按照物質利益及非物質的利益與情感的側重,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按照受壓迫、被損害的程度,優先和重點幫助最苦難最弱勢者獲得解放,受損越多補償越多。而在各種內部糾紛發生後,也偏向這些弱者以促進衡平、保護弱勢。

 

二是,按照受壓迫群體中抗爭能力(尤其暴力能力)、貢獻度、話語權和影響力,優先照顧支持能搞事、反抗力強的個人或群體。在涉及各種內部紛爭時,優先照顧這些人的情感、利益、關切,甚至庇護袒護其惡行/罪行。

 

這兩種路徑,是不可兼得的。當然現實中也不會有哪場改革或革命完全倒向一方(雖然中共的改革開放一定程度是高度社達、倒向一切強者和“能人”的,不過弱勢的農民階層也有所參與和受益),但是顯然有側重的不同。

 

一般而言,越是受壓迫欺淩傷害,越是缺乏反抗能力,在充滿衝突和暴力的革新道路上,貢獻有限。而反倒是那些受壓迫較輕乃至既得利益者,相對更能搞事、更有力量反抗。

 

從情感和改革/革命的目的上,應該更多支持和補助最弱勢者。但從實現改革/革命成功的功利角度,則是相反。越是支持那些較有能力、暴力、話語權者,對他們關切優先的更多的滿足,革新力量整體上就越強大,革新成功可能性也更高。

 

女權問題就是例子。在絕大多數國家,男性都擁有壓倒性的權力、人脈、暴力、金錢等優勢和資源,專製保守的待民主進步國家也不例外乃至更甚。

 

而在反抗群體(或潛在的反抗群體)中,同樣是男性擁有壓倒性的資源和能力優勢。而女性則受壓迫更深重、更痛苦絕望。

 

從補償弱者、促進公平的立場上,女性應得到比男性更多的支持和挹注。在涉及男性和女性的糾紛上。也應該更加偏向女性。

 

但是無論是理性分析還是現實例子,都可以看到,由於男權社會的種種現實,不僅主導專製威權體製的統治階層是男性,主導著政治反對勢力和民間抗爭運動的,同樣是男性。而且在男權社會、性別不公、暴力化的環境下,往往隻有男性主導的反對派,才能推翻男性統治階層。這並非應然,但卻是實然。

 

而受害更深、反抗正當性更強的女性,在男權社會下無法主導反抗運動取得勝利。即便有個別女性光彩照人、能力強悍,如昂山素季那樣,其依靠的力量仍然是男性為主。

 

不僅女性難以主導反對派勝利,即便女性與男性平分反抗的資源、相同地位權力,一般也是不利於反對運動更加壯大和成功的。這同樣不是應然而是實然。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當然是男權社會尤其暴力化的環境,對女性天然的不友好、不利。在殘酷的革新鬥爭(無論改革還是革命)中,需要的暴力、陰謀、其他殘酷手段,顯然男性更加擅長。

 

這樣的實然下,政治反對力量往往選擇以男權的價值觀、言行、手段,來對抗同樣男權的統治階層。而革命勝利後,由於主導革命的是男權、革命方式也是男權社會的慣常手段,女性的參與有限,所以專製男權隻是變成民主男權,女性仍然是被壓迫者(當然程度可能減輕)。

 

不僅女性,LGBT群體、少數且弱勢的族裔、殘疾人、青少年和老人,以及各種其他弱勢群體,也符合同樣邏輯。相對於普通人尤其成年男性,他們受壓迫更重、身心更受害。但正因其弱勢和受害,即便反抗壓迫,其反抗能力和貢獻,都不及受壓迫傷害較小的成年男性。

 

同樣,他們在專製和叢林社會中最需解放和支持,但功利上,反對派的反抗資源不如投給成年男性。曆史上曆次變革尤其暴力革命,壯年男性革命者都得到了相對最多最好的資源(當然承擔的義務野相對最大),各種老弱病殘人士都是犧牲品,婦女更往往淪為戰利品和玩物。

 

另外,許多弱勢群體反抗能力或可以,但建設能力弱。由於知識和能力不足,其即便推翻壓迫勢力當權,其所作所為比被推翻者更加殘暴、反人權、專製。就像工人和貧農是中共革命的主力軍,可他們掌權後,成為幹部、工貴、黨衛軍,腐敗墮落、壓迫其他低階工人和農民,更甚於當年的地主資本家,治國理政更是一團糟。他們曾經的確受壓迫、也有反抗能力並為革命貢獻巨大,但並非適合執政。

 

那麽,如何推動改革/革命並成功?我的觀點還是早就談過的:折中主義。要兼顧改革/革命的功利性和正義性,對於能夠為革新發展貢獻大的,和相對最受侮辱損害的,相對平衡的對待,反抗資源和支持多給前者,補償和幫助多給後者。關鍵時期和衝突期資源傾斜於前者,平和期和革命勝利後多給予後者,且不能失約。

 

這種折中,不僅應體現在資源分配,也應用於處置內部的各種爭議和糾紛。就像如今人權律師界、文化界、各種名流中的metoo事件。受害者應該同情支持,加害者應該譴責。但具體的度、對待和解決方式,可以相對和緩,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既不能為顧全大局不顧女性控訴,又不能導致內部破裂或者過於分崩,爭取內部和諧共禦外敵,實現有益變革的成功。

 

但這種折中,現實中並不容易實現。具體操作中,往往是偏向於能力強的人,而非受難程度更重者。

 

更重要的,如果敵對力量/統治階層,采取偏向強者/能搞事者/暴力陰險者的政策,那反對派的折中兼顧,還是否能夠戰勝對方?道義的優勢能否抵禦甚至超過更適應社達叢林的拉強踩弱。這時反抗力量對待不同群體的側重是否應改變?

 

反過來,如統治階層舉起道義大旗支持弱勢,反對派如何因應?如統治階層利用反對派內部格差和身份差異,來分化打擊(如利用性醜聞),對此應該改善內部平等性,還是更多采用封閉和壓製手段維持內部穩定團結?

 

對於統治階層選擇性的、不長久的支持弱勢的態度和政策,反對派如何說服內部的成員及外部的大眾,自身扶弱平權的承諾相比統治階層更真實、更具可持續性?如何在自身知行合一、保持前後一致的巨大付出同時,能夠不被對方的謊言承諾和短期政策將人心騙走奪去?

 

在涉及內部鬥爭問題上,往往野蠻殘暴勢力更能擺平內部衝突。因為他們可以不擇手段、不在乎相對弱勢者尊嚴利益,乃至故意出賣弱者的聲明、尊嚴、權利自由,滿足內外的強者,保障一定時期的安全和喘息,為最終勝利換取時間空間。他們也可以用反人權的高強度紀律保障團結穩定,包括屠殺和酷刑。

 

而文明進步力量考慮到成員的人權、尊嚴、訴求,就容易不那麽團結,還因為相對透明和寬鬆,而被邪惡勢力窺探、滲透、利用。

 

曆史上進步力量內鬥,被保守/野蠻勢力幹掉的例子,太多了。南明王朝、國民政府,失敗都和內鬥有關(當然內鬥並非唯一和決定性因素,但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對麵的滿清和中共,就相對團結的多,內訌也是等到勝利了、政權穩定了再說。即便存在內訌,也會被領袖人物/核心決策層果斷處置、不惜痛下殺手平息。

 

弱勢群體內部因為外部傷害和壓力、內部資源不足,本就很容易加劇衝突。如果再缺乏團結、鬆散內耗,就幾乎必然覆亡。

 

當然,反過來說,道義、誠實、寬容、良善、公平,亦有其巨大的吸引力、道德感召力、人心凝聚力。邪惡和暴力並不一定會戰勝良善。

 

但善良戰勝邪惡,需要良善方的軟硬實力及實踐手段,綜合起來形成的拉力,超過邪惡勢力使用暴力、陰謀、謊言所製造的拉力和對良善方的瓦解與破壞力。

 

如善力不及惡力,那良善的掣肘作用多於益處,不僅會失敗,堅持的道義還會遭嘲笑侮辱。春秋時代“泓水之戰”的宋襄公就是例子。而同時期晉楚“城濮之戰”中“退避三舍”的晉文公得到稱讚,前提是他取得了勝利。

 

如果善力勝了惡力,那就是孟子說的“得道多助,天下助之”了。但善勝於惡,並不僅僅在於善,而一定是“行文事者有武事備”,“武”也不僅指狹義的暴力,還有其他各種硬性手段。

還有,在勝利的過程中,不能完全不擇手段,但也不能拘泥於人權人道,不光彩手段是免不了的。但又要避免習慣於醜惡而真的蛻變為惡人。

 

還有老生常談的,“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並不是勸女性等弱勢者要為大局犧牲權利、尊嚴、自由,但應該爭取一種對各方、對全局、對國家民族都較有利的解決方式。

 

曆史上多少革命者都忍辱負重。不僅女性忍,男性也是在忍。各種傷害,根源上也是更大的壓迫、圈子外的體製和權貴的傷害。舍本逐末,隻會高度內耗至死。

 

以上這些關於反對派內部關係對改革/革命成敗得失的討論,隻是說這是成敗的一方麵因素,而並非全部和決定性的。如果反對派不夠強大且無合適機遇,再團結友愛也難以勝利。若反對力量足夠強大、順應時勢,即便有些內耗也能勝利。但內部關係的和諧與否,的確是影響改革與革命成敗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補充一段。解決包括女性受害問題,需要整體和協調。因為傷害是傳導的,單獨批判某男性對女性的傷害,無法普遍的解決問題,乃至個案也無法根本解決。隻有追溯其行為動機,發現更多不公不義,像剝洋蔥一樣將罪惡一層層剝開,傷害鏈上每個人都懺悔和擔責,讓尊重和保護女性的道理緣由、道德觀念、責任意識,內化與每一個男性和女性的心中(而非僅僅依靠法律、暴力、輿論、人際鬥爭),女性受害的曆史才能走向終結,女性的安全、權利、自由,才會真正無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