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羅馬尼亞總統選舉第二輪(決選)結果公布,親歐盟、自由主義、中間派立場的候選人尼庫紹爾·達恩擊敗右翼至極右翼傾向、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立場的候選人喬治·西米恩,當選為羅馬尼亞下任總統。西米恩一度質疑選舉結果,但最終承認敗選。
而在去年,羅馬尼亞已舉行過一次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爆冷領先的極右翼民粹政治人物卡林·喬治斯庫,被羅馬尼亞法院判定選舉舞弊、利用社交媒體製造假新聞和操縱大選,於是2024年大選首輪選舉被羅馬尼亞最高法院宣布作廢,並取消第二輪選舉,於2025年重新大選。喬治斯庫則被取消選舉資格,不久後被拘捕、搜查住所。雖之後被釋放,但已無緣新的總統選舉。
今年重新舉行大選,羅馬尼亞右翼民粹和極右翼人士選擇投票給喬治·西米恩,作為卡林·喬治斯庫的替代選項。喬治·西米恩雖在右翼傾向和民粹程度上不及喬治斯庫,但仍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者,且其立場由曾經的對歐盟友好轉向對歐盟持懷疑態度(疑歐主義),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由明確反對轉變為模棱兩可,對羅馬尼亞周邊爭議地區有強烈領土主張。西米恩比其他候選人都符合反建製、反美反歐、反西方左翼、秉持本民族優先立場的選民情感和訴求。西米恩還參加了今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就職典禮和全球保守派人物峰會,與匈牙利的歐爾班、巴西的博索納羅等右翼民粹知名人物交流。
喬治·西米恩在首輪選舉拿下40%得票,遠遠領先位居第二的尼紹達爾·達恩。但次輪選舉中,左翼和建製派政黨集體選擇支持達恩,第一輪落選候選人呼籲投票給達恩,最終助力達恩擊敗西米恩,讓羅馬尼亞得以繼續由親歐盟、自由主義立場的建製派控製政局。
而喬治·西米恩的落選,是羅馬尼亞右翼民粹及極右翼勢力連續兩次試圖奪取最高權力失敗,也意味著近幾年在全球都風頭強勁的右翼民粹力量遭受挫敗,不再“所向披靡”。尤其在羅馬尼亞這一社會氛圍保守、深受俄羅斯極右民粹思潮影響、曆史上有法西斯主義者掌權曆史的國家,右翼民粹和極右受挫,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自2016年美國右翼民粹人物特朗普爆冷當選美國總統,全球就刮起了右翼民粹旋風,主張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排外主義、宗教保守至原教旨主義、反全球化、反建製、反進步、反女權和反LGBT、反移民等主張的力量從曾經在暗處走上政治聚光燈下、從在互聯網上發表仇恨言論到進入線下現實。如法國“黃背心運動”、德國極右翼政黨崛起、英國脫歐、匈牙利歐爾班政權進一步壟斷權力、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國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保守主義勢力掌權,都是顯著的表現。
雖然2020年大選特朗普敗北,2022年巴西大選中極右翼總統博索納羅也未能連任,讓右翼民粹一時低迷。但無論歐美還是亞非拉,右翼民粹及極右力量已成為躋身主流政治、無法忽視其存在和影響的重要勢力,而傳統建製派、溫和派,無論中左還是中右,都聲勢大跌,不再能穩固掌權。
而隨著2024年特朗普卷土重來、擊敗民主黨哈裏斯當選總統,並拿下參眾兩院多數,成為全球右翼民粹和極右聲勢再振的風向標。美國作為全球最強大國家,其政治風向影響全球所有國家。而且,特朗普、萬斯、馬斯克等當今美國政壇核心人員,都公開鼓吹右翼保守民粹價值觀、幹預他國內政並為各國右翼民粹和極右勢力站台,還公開攻擊歐盟、加拿大等國建製派及進步主義理念。這就更加刺激了各國右翼民粹和極右爭搶所在國家的政治權力,以實現其民粹、極端、排外的各種訴求。
各國尤其歐洲的右翼民粹勢力,不僅受美國政治變動影響,更直接受到俄羅斯普京政權及俄羅斯右翼民粹的種種支持,成為其崛起和壯大的重要原因。普京政權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傳播極右翼種族主義觀點、謠言、假新聞,詆毀各國建製派,尤其在大選期間散播各種假消息操縱選舉,已是慣常行為。美國中情局就認定俄羅斯幹涉了2016年美國大選。而英國脫歐、法國“黃背心運動”及極右翼“國民聯盟”崛起,也都被曝出俄羅斯幹預的證據。
普京及俄羅斯右翼民粹、極端民族主義、宗教保守主義勢力,一直希望推廣自身價值觀、對抗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尤其打擊西方左翼進步主義和歐盟等建製派,在與美國、北約、歐盟的對抗中取得優勢、實現其意識形態和國際爭霸的雙重勝利。而近年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更需要其他國家對其聲援,打破西方陣營主導的對其的孤立製裁。在各國扶植價值觀相合又親俄的代理人,是主要手段之一。
而東歐各國,是俄羅斯攻略的重點。俄羅斯與東歐地區有著極長的曆史淵源、極深的利益糾葛。俄羅斯帝國時期,俄國就與東歐各地既有戰爭與征服,又有交流與合作。而蘇聯時期,蘇聯–俄羅斯軍事和政治控製東歐各國長達40年。如今的東歐各國,因為俄羅斯曆史上的侵略壓迫,反俄勢力強大。但又由於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很深、與俄緊鄰,又有不少親俄勢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東歐政治勢力與民眾,並不真正親俄羅斯,甚至強烈厭惡俄羅斯曆史上對本國的侵略,但相對俄羅斯,他們更厭惡主張多元文化、女權和LGBT權利等進步主義、世俗主義理念的西歐和美國。而俄羅斯宣揚的民族主義、基督教保守主義、排外民粹立場正符合他們價值觀。所以他們才選擇功利性的“親俄”,與俄羅斯合作(或者說相互利用),對抗美國、歐盟、國內外建製派。
而俄羅斯正是看到了東歐在內世界各國都有許多人不滿美國和西歐主導的秩序、價值觀、政治理念,通過輸出右翼民粹價值觀吸引支持。例如反歐盟、反進步價值觀、右翼保守的匈牙利的歐爾班政權,就得到俄方強力支持。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等國,都有強大的親俄勢力。而羅馬尼亞也不例外。
而羅馬尼亞2024年和2025年兩次總統選舉,主張疏遠美國和歐盟、反對建製派和進步主義的右翼民粹和極右勢力候選人,雖一開始都先拔頭籌,但最終在建製派團結和司法壓製下,與總統大位失之交臂。東歐各國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宗教保守主義根基深厚,俄羅斯又深耕和大力扶植,但右翼民粹勢力仍被挫敗,也象征著全世界右翼民粹和極右勢力近年高歌猛進的趨勢被遏製。
同樣在今年,法國一法庭判決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導人瑪麗·勒龐有罪,其五年內禁止參選公職。德國憲法保衛局宣布極右翼立場的“德國選擇黨”為“極端組織”,加強監控並準備將其解散。而極右翼立場的巴西前總統博索納羅也因涉嫌犯罪受審。全球右翼民粹和極右勢力連續被打擊。另外,韓國右翼保守派、有民粹色彩的前總統尹錫悅,擔任總統期間試發動政變試圖獨裁,被韓國民眾和反對派挫敗,被彈劾下台,也可視為右翼保守勢力遭受打擊的例子。
通過司法途徑剝奪右翼民粹和極右翼人士的選舉資格甚至判其入獄,確有選擇性執法、政治羅織之嫌。但鑒於右翼民粹和極右翼顯著破壞常規民主政治、不尊重憲政規則(如特朗普和博索納羅敗選後,其支持者都發動暴亂衝擊國會等國家機構)、鼓吹不包容和排外、執政後的專製威權傾向、對弱勢群體的損害,對其采取一些預防性或補救性措施予以限製和適當打擊,是合理且必要的。代表美國右翼民粹和極右勢力的特朗普兩次當選美國總統,尤其2025年上任後一係列極端政策,也反映了對與其類似人士在各國掌權加以限製和避免的必要。即便這種司法措施和選擇性打壓有損完全形式的民主自由,但相對於民粹極端勢力上台會造成的危害,已是損害最小的“最優解”了。
而羅馬尼亞兩位右翼民粹人物競選總統失敗,也削弱了俄羅斯利用民主社會的規則及漏洞滲透各國的效用,打擊了俄羅斯擴張其勢力的勢頭。尤其羅馬尼亞、法國、德國等國都明確對在互聯網上發布假新聞和煽動訊息的行為作為犯罪加以打擊,讓俄羅斯這一以往“得心應手”的滲透幹預手段受到極大限製。
雖然羅馬尼亞及其他多個國家,都通過法律、製度、建製派合作等方式,遏製了右翼民粹和極右翼勢力繼續崛起和奪權的勢頭,但這些技術性手段隻能具體的、短促的遏製極端和民粹勢力,而並不能治本。因為各國內部不同群體和個體之間因為階級、族群、地域、性別、價值觀、利益的差別,以及各國之間的不平等及曆史恩怨,還有種種人性和社會結構性問題,民粹主義、極端主義、排外主義,都深植於各國而無法徹底拔除。所以通過技術性手段對抗民粹和極端,也是一種既權宜又長期的無奈選擇。
民粹和極端勢力是破壞多建設少、不遵循規則和普世價值、崇尚叢林法則、欺壓弱者、排斥異類的。特朗普第二任期大規模驅逐移民和難民、削減社會福利、對外霸淩加拿大和巴拿馬、試圖侵吞格陵蘭、與普京這類獨裁者交好,都反映了這樣的事實。而世界其他右翼民粹和極右翼人物及政黨也都大同小異。
所以,無論如何,羅馬尼亞及全球多地的右翼民粹和極右翼勢力遭受挫折,對於世界上大多數人,尤其弱勢和邊緣群體,都是好消息。至於因人性和社會結構所造成的人類根深蒂固的民粹和極端傾向,隻能盼望未來有新的方式更好的應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