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外交轉向的曆史脈絡和現實動因
最近一周,韓國總統尹錫悅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在國會進行演講,並達成了一係列重要協議。在國會演講期間,尹錫悅公開讚揚了朝鮮戰爭中美軍守衛韓國的功績,還特地提及了在長津湖戰役中美軍陸戰一師“奇跡般突破12萬中國軍隊的包圍”這一曆史情節。尹錫悅的話並不僅僅是談論曆史,而是借此表明了在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中明確站隊美國的現實立場。
而在此後的美韓首腦會談中,尹錫悅政府與拜登政府達成了一係列協議,如美國在韓國定期部署核潛艇、加強美韓日軍事和情報交流、在烏克蘭問題上保持一致立場等,都反映了韓國全麵倒向美國為首西方陣營的外交轉向。而韓美同盟的強化,名義上是為對付朝鮮,但其暗示(甚至已半明示)的對抗對象,則顯然還包括中國和俄羅斯。
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韓國長期實行的是在中美兩國中左右逢源、在西方陣營和非西方陣營中相對中立的外交立場。而尹錫悅的舉動則顯然顛覆了這樣的外交傳統,或者說重新回到了冷戰時期韓國軍政府親美親日、對抗朝中的立場上。
那麽,為什麽韓國會有如此巨大的立場變化?韓國在對華、對美、對日等對外關係上的立場有著怎樣的變遷和動因?如今韓國的外交轉向,對於韓國自身、美國、日本、東北亞和世界局勢,又會有哪些影響?
1945年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並在1950-1953年爆發了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的戰爭。朝韓作為同一個民族,成為美蘇兩大陣營對抗的犧牲品。冷戰期間的韓國,是美國在亞洲的同盟國。而同為美國盟友和西方陣營一員的日本,也是韓國的重要盟友。而作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盟友的中國與蘇聯,自然是韓國的敵人。
到了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隨著兩大陣營關係的緩和、冷戰的結束,韓國與中國、蘇聯(及後繼者俄羅斯)逐漸改善了關係。而韓國民主化的開啟,也讓相對親近朝鮮和中國、對日對美有所厭惡的左翼進步派勢力取代右翼軍政府。韓國的外交政策也由“一邊倒”的站在美日一方,到既保持韓美軍事同盟、韓日經濟交融,又大力促進對華友好關係,並向北方的朝鮮釋放巨大善意。這在金大中和盧武鉉執政期間表現的最為明顯。
而右翼保守派政治人物李明博和樸槿惠執政期間,雖然在對朝鮮的問題上持強硬的敵對態度,並強化與美日關係,但在對華問題上仍持頗為友善的態度,積極促進韓中交流。這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迅猛、體量巨大,對韓國是極為重要的經貿夥伴。另外,韓國也希望中國發揮對朝鮮的影響力,遏製朝鮮發展核武與導彈、侵略韓國的企圖。
而韓國近些年保持對華友好,還有更加久遠的曆史原因。朝鮮半島長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熏陶,如半島長期使用漢字書寫本國語言(最近幾十年才逐漸廢止);曆代王朝的製度、理念、禮儀,皆深受中原王朝的影響;民間社會的觀念、習俗、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也都效仿了中原文明。在明代,明王朝還派遣軍隊幫助朝鮮李氏王朝對抗日軍的入侵(即壬辰衛國戰爭),且不求任何回報。這些都讓韓國許多人有強烈的“親中情結”。
而相反,由於日本在曆史上屢次侵略半島,並在半島進行過殘酷的屠殺、掠奪、殖民統治,讓多數韓國人內心深處厭惡日本,與日本的合作僅僅是發展經濟和對抗朝鮮而不得已的權宜。而對另一盟友美國,韓國人惡感不強,但人文關係頗為疏離,韓國人也不願意被單一霸權國家宰製。
因此,韓國從官方到民間的許多人,都希望親近中國、疏遠日本、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實行相對平衡的外交。這也正是韓國民主化後對華友好政策的民意基礎。
那麽為什麽如今韓國的外交再次轉向,顯然放棄了對華友好政策,重新與美日強化關係呢?
一方麵,這固然有韓國國內政壇的變動,即對華友好的左翼勢力在總統選舉中落敗、親近美日的右翼勢力掌權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麵,則是韓國的對華友好政策,並未換來中方足夠對等的善意和相應的回報,及韓中兩國更深層次的一些矛盾與對立所致。
如前所述,韓國對華親善的目的之一,即是希望中國約束朝鮮,避免其核武和導彈開發威脅韓國安全。但最近二十多年,朝鮮一意孤行進行核試驗和導彈發射,還在邊境地帶製造流血事件挑釁韓國,中國都未能阻止。由中國主導的“六方會談”,持續多年、進行多輪談判,最終卻無疾而終。中方參與的其他調停朝韓關係、解決朝核問題的措施,也都沒有實質成效,甚至助長了朝鮮核開發等軍備活動。事實上,中國已經喪失了對朝鮮的約束力,且無意采取更加強硬和根本的措施矯正朝鮮的倒行逆施。
而樸槿惠執政末期“薩德”入韓,標誌著韓國已不再指望中國解決朝核問題,甚至逐漸重新將中國作為與朝鮮同盟、與韓敵對的假想敵對待。而中國在一度強烈抗議後對事實的默認,進一步讓韓國疏華親美親日勢力得勢。雖然在“閨蜜門事件”後樸槿惠下台、親華的文在寅執政,“薩德”仍然得以在韓部署。
另外,無論進步派還是保守派,都期望朝鮮半島能夠實現由韓國主導的統一。他們也都希望中國能夠助力半島統一。但中國方麵出於種種原因,並不願意促成半島統一。相反,中國一直支持半島北部的金家政權維持統治,保持半島的分裂狀態。這讓韓國各派勢力都對中方不滿。
而在對日關係上,中方並未有如韓國進步派那樣發自內心的激烈反日,相反因利益問題並不願意與日本真正敵對。如在中韓合拍關於古代與近代合作抗擊日本侵略的影片議題上,韓國一腔熱忱,但中國出於顧忌中日關係而不願在影片中表現強烈反日情感,相關拍攝因此長期擱置。而在其他涉日問題上,如強征“慰安婦”和強征勞工的問題上,中方同樣更在乎日本而非韓國的感受。這讓韓國反日親華勢力頗感冷落,不再在對華合作問題上有曾經的熱情。
而韓中兩國友好關係難以持續的更根本原因,則是兩國政治體製的差異與中國近年來的政治變動。韓國自1980年代後期就逐漸走上了民主化道路,社會自由和言論自由程度、國民人權意識和權利保障水平也日益提高。而中國從官方到民間則是另一幅光景。
這就讓韓國從官方意識形態到國民價值觀,都與中國有著巨大差異,並產生互斥。在韓國人心目中,如今的中國不再像那個播散文明於四方的漢唐宋明式的中原王朝,反倒更像是“華夷變態”後的蒙元和滿清。
而最近數年,中國的政治情勢越發難以樂觀,政治改革停滯,社會愈加封閉。在對外政策上,往往缺乏理性、不循道理。這都讓包括韓國在內不少國家感到不滿和憂慮,認為中國並非可靠的合作對象。
正是因此,即便親華的文在寅也難以扭轉韓中關係惡化的趨勢。而右翼的尹錫悅決定徹底轉向,完全在情理之中。尹錫悅在美國國會演講中對捍衛“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強調,也公開說明了韓國親美疏華的根本原因。
而中國的政治體製、內外政策、國民價值觀,中短期內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這也就意味著中韓關係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難以改善。韓國放棄親華路線和平衡外交、重新成為美日韓同盟堅定一員、對朝鮮與中國采取對抗態度的外交政策,已成定局。
對此,筆者是非常遺憾的。中國和朝鮮半島自古就交流密切,兩大民族友誼深遠綿長。中韓兩國雖然曾經敵對,但並非兩國多數人民的意願,而是許多不得已的內外原因。兩國都是從日本殘酷的殖民統治下得到解放的民族國家,也都深受美蘇霸權主義的侵淩,且都發生了同胞相殘骨肉分離的民族悲劇,本應合作祛除殖民陰霾和帝國殘餘,而非走上敵對之路。1990年代以來中韓兩國廣泛而密切的交流,證明了兩國及兩國人民合作的巨大潛力。如今中韓關係再度轉寒,責任不在人民。
筆者相信,如今的局麵隻是暫時(哪怕會持續較長時間),未來中韓必能重修邦誼,共建東北亞的繁榮,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民主的有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