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清零”、堅持開放、重啟改革:中國社會重生之路
11月26日夜至今,以上海“烏魯木齊中路”抗議活動為主焦點,南京、武漢、成都、北京、廣州等中國諸多城市均爆發了大規模示威遊行,包括南京傳媒學院、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至少數十所高校也發生了集體抗爭。這些遊行和抗爭的口號,既有反對“動態清零”原則下高強度封城隔離政策的內容,更有呼喚中國民主、追求社會自由、伸張公民權利的聲音。迄今,全國大多數城市和高校皆發生了集體性權利運動,至少數百萬人參與,且已爆發激烈的警民衝突。
這次中國全國範圍權利運動的發生,既頗令人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說是意外,是因為中國有著剛性的政治製度與政黨製度,還有著嚴密的社會控製能力,政治反對力量和公民社會幾乎不存在,按說很難形成如此規模的反政策反體製的運動。
但如果看到最近幾年中國的狀況,就明白如此的抗爭其實是遲早會發生的必然結果。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中國在全國各地推行了各種極端化的防疫政策,包括高強度封城與隔離,乃至將人們鎖在家中,經濟和生活基本停滯,包括民生的基礎內容教育係統和醫療係統也無法正常運轉。在這樣的情形下,國民不僅喪失自由與權利,一部分人連收入都失去、生計無法維持。這些措施和影響,還極大的傷害了中國國民的精神領域,造成了普遍和嚴重的心理創傷。
而更深層的問題是,最近數年的中國,社會環境日益嚴酷,政治上的非民主傾向越發明顯,權力高度集中,法治在形式上傾向完善同時內質卻愈發腐爛;經濟上改革停滯,市場活力下降,國民實際收入降低,階層固化已難以撼動,分配不公程度更是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根據“基尼係數”等數據和信息);輿論方麵一方麵控製嚴密、禁忌眾多,主流媒體噤若寒蟬、自媒體紛紛的禁言封號,另一方麵卻放任對同階層及更弱勢者的歧視乃至貶損與仇恨言論,對各種謠言與陰謀論也不予打擊,輿論環境極度惡劣;在對外方麵有重新閉關自守之勢,對發端於西方的現代文明明確表達拒斥之態,對外關係經常前倨後恭、先硬後軟,經常陷入進退失據的局麵……
在這樣的情勢下,尤其國人連基本生計都難以維持,人民自然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即便高壓控製再嚴密強橫,人民也不再畏懼。相反,由於此前的高壓和過分的侵犯,人民的反彈更為劇烈和無所顧忌。正是對這種高壓的“反彈”,讓善於忍耐的中國人民,在最近兩天爆發出令中國官方、各路政治觀察家、全世界,乃至其自身都無法想象的勇氣,並在幾乎毫無全局組織力量情況下,利用互聯網和“翻牆”技術等手段,以及更本質的共同受難,使得人們心靈相通、默契配合,自發的形成聯動、自覺的集體行動和互助,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抗“清零”政策、呼喚自由民主的權利運動。
這兩日中國的權利運動,起碼到如今,當然是值得同情、理解、讚譽的,因為它是人民在權利自由受損、生計艱難、社會不公下的呐喊與反抗,象征著中國人民的奮起,代表著普羅大眾的呼聲。他們的訴求也是正當的、必要的,應該得到實現的。而運動的性質,無論是形式還是實質,都是明顯的愛國民主運動,不應被潑汙與責難。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運動的激進化暴力化傾向,以及走向歧途的可能。本次運動迄今整體是和平的,即便有暴力,也是暴力機構的壓迫和首先暴力引起的反彈。但如今再進一步,就可能發生相對缺乏必要性和正向價值的暴力。
2019-2020年發生在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即是前車之鑒。本來,提出不讚同修改《逃犯條例》的意見,以及對香港地區權利自由收緊趨勢表達不滿,是合理正當的。但是隨著抗議中少數暴力分子破壞公私財務、毆打他人的行為愈演愈烈,以及警察執法中的過度暴力,讓整個運動都暴力化,且導致對立雙方陣營大量未參與暴力者及第三方無辜者受害。
而運動的訴求從反修例、“五大訴求”,起碼在一部分參與者中,逐漸變成揚舉香港本土主義/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仇視全體(或大部分)大陸人、鼓吹“香港獨立”、讚揚殖民主義等的立場和訴求。這導致了暴力的惡性循環、大陸與香港人整體的對立、香港人內部的撕裂,讓運動的光環蒙塵乃至變得醜陋。
最終,在多種原因影響下,反修例運動結束,而以上這些極端和走入歧途的言行,顯然是失敗的一個重大而關鍵的原因。最終,其各種訴求不僅未能實現,香港的各種自由及公民權利也更不容樂觀。
這樣的“前車之鑒”,足以為本次中國大陸的抗議運動的“後事之師”。高壓下的激烈反彈情有可原,精致利己和麻木的人民也需要激進的活力,昏沉的社會更需要進步運動的衝擊。但“過猶不及”,如果集體和個人在衝突中失控,就很容易超出必要的界限,在程度上極端,在方向上走上歧路。這也會讓官方更有理由和手段製壓運動,最終讓運動以失敗收場。若論暴力和險惡,那官方的暴力能力和滋擾破壞技巧都遠在民眾之上。
而且,一旦大規模暴力的閘門打開,各種醜惡都會湧出,謊言、背信、陷阱、騷擾、酷刑、家破人亡,都會到處出現。在人處於激烈衝突、高度恐懼狀態下,就會喪失理智和良知,不計後果不擇手段,然後雙方惡性循環。
如果兩敗俱傷或官方勝利,民眾悲慘自不必說。即便民眾勝利,經過仇恨和暴力及各種醜惡洗禮的國人,有多大可能建設一個和諧美好的國度呢?而在衝突中受傷害的雙方人士(尤其失敗一方),其背負的身心創傷,對人生、家庭、社會的負麵影響,將以各種或明顯或隱蔽的方式作用於自己和他人,並持續很久,甚至終身受到困擾。
因此,理性、有節、據理力爭,既有激情又能冷靜,才能最大限度爭取權利自由。中國人民有著樸素的正義感、堅韌而務實的品質、深諳“中庸之道”的運用,應不負期望。
但根本上,平息動蕩、解決中國現在的問題,不是苛求人民的克製,而是要官方的改變。“動態清零”政策所造成的對經濟民生、自由人權的損害,已遠超防疫的價值,早已應停止。中國應改用類似於日韓台新等地的政策,適當約束國民不進行不必要聚集,但日常工作生活皆不受影響,教育醫療更要如常。此外,對於在疫情中失業、破產、遭受暴力侵害的人們,政府應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和生活幫扶,以人道關懷而非暴力手段化解戾氣、恢複民生。
而更根本的,中國應該重新的、實際的回到“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去。在經濟上,應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尊重合法所得,保持經濟活力。而分配和社會保障問題,更要極度重視和做出重大改變,縮小貧富差距,以收入分配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和國民平等,並逐步實現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保障的普惠化和均等化。
而政治改革也需重啟。無論是政治體製改革,還是公民教育的推行、公民自組織的發育,都不能再處於“凍結”狀態,反而要重啟和加快進行,彌補曆史欠賬,強化民權約束公權,並保障司法獨立、透明、公正,將中國建設為一個基於民主政治和公民社會的民主社會主義國家。
在輿論方麵,所做的應與現在恰恰相反。一方麵,應廣開言路,尤其促進主流媒體的批判性報道、保障專業人士的自主客觀評析,並在藝術和學術上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另一方麵,對於各種對弱勢群體的貶斥乃至仇恨(但不包括對壓迫者的憤怒)、加劇社會不必要撕裂的言論(但不包括對事實的陳述),以及各種謠言、誹謗、假新聞,侵害民眾權利和隱私的行徑,應堅決打擊,包括判處相關人士實刑等方式震懾犯罪。
而在對外方麵,應破除一切不必要的壁壘,繼續擁抱世界,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融合,讓中國因世界而繁榮,世界也因中國而受益。無論經貿、技術、思想文化、傳媒的交流,還是人際往來,中國官方都應積極促成而非阻礙。
而對外關係上,則應以理行事,遵守國際法和各憲章與公約,並將中國國家利益與世界共同利益相結合。對涉外糾紛及國際爭端的對待,應兼顧是非、道義、實力,而非助長孤立化和叢林化的逆流,也不應撿起已被以前的“列強”所拋棄的陳規舊物,而是順應時代潮流。在國際上的理直氣壯,也可理順本國事務的是非曲直,實現內政與外務的和諧一致。
當然,做到這些並不容易,既得利益者和持頑固價值觀者更不願意如此行事。但從理性上,這樣做對包括既得利益者在內的各方,都是最好選擇。如各方皆堅持己見,尤其擁有權力的一方拒絕妥協,那隻會製造更多的動蕩與衝突,為未來更大的禍亂埋下禍根。即便本次抗爭被軟硬兼施的平息,未來也必將有更多後繼者發起一次次權利運動。而那些“始作俑者”,也不可能江山永固,自身惶恐不安,身後和親族也難安寧。而中國國家和全體人民,都將繼續在曆史的惡性循環中痛苦掙紮。
因此,各方需拿出勇氣、敢於犧牲、運用智慧、善於溝通、願做妥協、持久堅定,從速結束直接困境即疫情防控災難的同時,對更深層次的改變則從長計議,但又持之以恒,並在解決各種爭議問題中兼顧各方的得失與關切,讓中國得以從痛苦和困境中重生,實現基於人道、民主、理性、包容的民族複興。
王慶民
2022年11月28日
共和曆231年霜月蜂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