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姥姥出嫁了

(2022-07-25 13:47:11) 下一個

姥姥和她的母親費盡千辛萬苦,總算把舅姥爺拉扯大了,並且娶妻生子。到分家的時候,他們這一枝也分得了同樣的產業,姥姥的母親可以安享餘下的日子了。

姥姥為這一切付出了她那時候所有能付出的 - 她的青春年歲,並且她是無怨無悔地付出。如果不把舅姥爺養大,姥姥和她的母親以後的生活都沒有著落。到這一切都成就了的時候,她已經二十幾歲了。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女孩子十二三歲就開始找婆家出嫁了,姥姥實在是大齡剩女了。

到了這個年齡媒婆也沒辦法一下子就能給姥姥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家。而且姥姥的母親要給姥姥找一個好歸宿,不隻是找個婆家嫁出去了事。而是要找一個好人家,首先心眼兒要好使,還要有房子有地至少不愁吃穿;年齡也不能太大;有些人家拿媳婦當牛做馬,任意打罵的肯定不行,所以事先都要打聽好了的。這樣一來二去的又過了幾年。

姥姥還算幸運,在她二十六歲那年總算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家,就是我的姥爺家。姥爺家家境不錯,不是大富但有房子有地,吃穿不愁。姥爺年紀也不大,脾氣又好,老婆剛因病去世,留下兩個十歲上下的女兒。好機會來之不易,媒婆幾個來回就給說成了這門親事,擇日出嫁。

母親總說姥姥的娘家很是富有,但是我沒有一個數量上的概念。母親說姥姥的陪嫁相當可觀,有兩百畝地,加上多少洋箱子的皮貨,衣服,首飾,和其它各樣物事兒。這在當時是很不錯的嫁妝了。母親不看重錢財,雖然她求學的年代手頭非常據拮。母親這一點很像姥姥,姥姥也不太在乎錢財,她陪上自己的青春年歲幫她的母親和弟弟是為了她們這一家子能夠生存下去。母親工作了以後,她的工資相對來說算是滿高的,但她不存錢,自己花錢和幫助別人都很大方,唐大俠麽。她的口頭禪是:能掙能花是財主,隻掙不花看財奴,這說不定就是她爺爺的話,她很同意就記住了,她當然是要做主不做奴了。人對錢財的態度真不隻是從一生經曆中形成的,還跟人的性格品行有很大的關係。

我的父母親工作的性質跟勘探、鐵路之類的很相像,都是要根據工作的情況隨時挪移的。所以他們結婚的時候甚至連家具都沒有買,一些換洗的衣物就裝在幾個紙殼箱子裏。姥姥來看他們的時候說這怎麽能過日子嘛,就讓小舅來的時候帶了大中小三隻牛皮箱,一隻套在另一隻裏麵便於攜帶,我至今仍保存著其中的兩隻,母親說這都是來自姥姥的嫁妝。小舅在鐵路上工作,姥姥就常讓他順路帶些老式青瓷花的壇子和其它的東西,還記得這些壇子是因為家裏用來淹鹹鴨蛋和淹鹹菜什麽的所以有印象,我想那應該也是姥姥當年嫁妝的一部分。姥姥多少還是老觀念,她隻有母親一個女兒,也要給母親一些嫁妝吧。可是母親才不在乎這些,訂婚啦陪嫁啦都是老觀念,並且她也不需要,她的工資已經綽綽有餘了。

因著姥姥可觀的嫁妝,姥姥來到姥爺家後也有些地位和話語權,不是一味唯唯諾諾的。姥姥話不多也不咋呼,從來不婆婆媽媽的,連她年老的時候來我們家小住都不多話。她很有主見又很自律,實在是個人物。

姥姥有時候到我們家住一段時間,在我們家住的時候常常吃小灶,就是有些肉啊蛋之類的菜平時母親隻給姥姥一個人吃。姥姥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所以她也吃不了多少,一頓吃不完就留著下頓吃,卻不給我們。那時除了逢年過節難得有葷菜吃,我們姐弟三人都還小,就饞饞地看著姥姥吃,姥姥邊吃邊跟我們說,你們小孩子吃的日子在後頭呢。這個或者是姥姥家的習慣,好東西給老人家吃,別人都是粗茶淡飯?不過我也沒有辦法去考證了。好像如果三代同堂的話,做父母的要先照顧年邁的祖父母,因為他們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而年輕人以後還有時間享受生活。平時姥姥不住我們家裏的時候,父親母親有什麽好東西自己不舍得吃都是先給我們吃的。還記得父母親有時候下車間勞動會得一份‘勞動保健’,就是一份肉或魚,他們自己舍不得吃,就用飯盒裝回來給我們吃。有一次母親帶回來的飯盒裏是一大塊裹了麵糊炸的魚,聞起來好香啊,吃著更香,印象就特別深刻。那時候每家的食用油是按兩配給的,不太有人家舍得用來炸東西,因為如果那樣的話,本來油就不多的油瓶子一下子就得見底了。

現在食物是這樣的豐盛,人們不是想著吃好吃的東西,而是花心思怎樣才能不受美食的誘惑,少吃而且吃健康的食物。一位朋友曾打趣地說,不好吃的食物才是健康的食物,and if you tasted anything good, spit it out!

也是因為這樣,想起了姥姥。她也知道我們小孩子很饞很想吃,但是照她那時候的背景和觀念,姥姥邊吃邊說為的是讓我們學著以後也要這樣的去孝敬長輩吧。我們那時候不太喜歡姥姥,還想著我們都饞成那樣,真是的她一個人也吃得下去,而且我們的奶奶和姑姥姥都比較寵著我們不像姥姥。現在才明白其實她那時的胃口也沒有那麽好,她堅持那樣做是要教我們學一個道理,那個道理或者是姥姥在她那個窗外的私塾中聽來的。看來祖輩們都疼愛我們,不過愛的方式不同而已。雖然晚了點兒,我還是想跟姥姥說一句,姥姥謝謝您,我明白了。雖然現在不缺食物,可是孝敬長輩的觀念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傳承下去的。孝敬父母,特別在父母年邁的時候,如果是件容易的事,聖經就不用把它寫在十誡裏了,而且是唯一的一個帶著應許的誡命。

跑遠了,回來回來。

母親在城裏上學的時候常寫信給家裏。她說有信件寄到家裏都是交給她爺爺的,因為是她爺爺當家。如果她的爺爺一看是她要錢交學費的信就交給她的爸爸,她的爸爸看看也不管,就把信交給她的媽媽,我的姥姥。姥姥沒辦法隻好到處給母親張羅學費。好像母親讀書的頭一兩年的學費都是靠著姥姥當些衣服首飾和其它物件兒維持著。雖然姥姥的嫁妝算是豐富,可也經不住這樣的折騰,並且常常在當鋪裏也當不到幾個錢。

除了吃住和學費,還有其它的一些開銷,比如校服。母親說比較貴的校服像外套之類的她是訂不起的,她需要等她的同學定製好了之後,把同學的校服借回來給姥姥看,姥姥就找一些她壓箱底兒的衣服,選一件相似的改成校服的樣式給母親穿。

母親有一件長黑呢大衣是老舊的式樣,我上中學的時候她拿出來請裁縫改成短外套給我穿。她說那是姥姥的衣服,本來是墨綠色的,但是她校服需要黑顏色,姥姥就請鄉裏的裁縫把它染成黑色再改成校服的樣式。東北的冬天冷啊,母親的學校是女校,有一陣子是日本人管理,冬天也必須穿裙子。做一件長呢子大衣很貴的,而且那時主要是衣料貴,人工倒還便宜。

家裏有一張老照片是母親和她的同學們在一起拍的,每人都穿著長呢子大衣,母親的那件明顯的與別人的不太一樣,光是顏色就有差異,染的黑色到底不夠黑。好在母親不太在乎這些,照片上的她看上去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對母親來說隻要可以讀書,其它的都是小事兒。

在姥姥和母親的年代做了新衣服是不太舍得拿出來穿的,逢年過節或是婚宴之類的大場麵才換上,之後馬上脫下來折好收在箱子裏。平日裏都是穿著自己縫的粗布衣褲。那個時候講究的是麵料,甚至做襯裏的料子也要好才配得上好的麵料。好像那時候的人也不怎麽長胖,一般十幾二十年前的衣服還能穿在身上不太顯緊。

母親不大一樣,她生了孩子以後有些長胖了,一些衣服穿不下了就都送了人,因為母親是不在乎這些的。我們中學的時候有些女生長得比較高,然後穿著媽媽們的毛料衣褲來學校,讓大家很是羨慕,因為那時候毛料相當貴,一般不會買來給孩子們做衣服。我和姐姐問母親說你怎麽沒有這樣的衣服我們也可以穿上,去學校顯擺顯擺呢?母親說她有的,早先我們的表姐們喜歡就都送給她們了,那時我們還小。看來母親的那件長呢外套是表姐們沒看上才剩下的。

忽然就想起‘音樂之聲’裏的一個場景:那個叫Maria的修女穿著一套式樣老舊也不合身的衣服去船長家做家庭教師的時候,船長說你不能穿著這樣的衣服見我的孩子們,必須換一套,Maria說可是她出來做修女的時候把衣服都捐給窮人了。The captain then asked what about this one,she said the poor didn’t want this one.

有幾次姥姥實在籌不到錢,隻好去她的娘家想辦法。姥姥於她的娘家有恩,所以每次去多少都能帶一些錢回來。去姥姥娘家的村子也有十幾裏路又不通車,姥姥是裹過的小腳,雖然後來放開過一些,但是走遠路還是很吃力。姥姥回娘家都是走路去走路回來,一早起來就上路,太陽下山前趕回來。母親說有一次姥姥早上出去,很晚了還沒有回來,家裏人都著急了。那次是因為早春二三月份(農曆),出去的時候地表麵還凍著呢,下午就開化了,路變的越來越泥濘,越來越不好走,左腳拔出來右腳又陷進去,母親說姥姥用手抓著地裏的玉米茬子,高梁茬子之類的一步一步往前挪,回到家裏已經累得不成樣子了。家裏人都為這件事怪罪母親,覺得她不該跑到城裏去念書。母親也知道他的爺爺和父親根本就不願意她進城讀書,更別提為她付學費了,害得姥姥每個學期都要為她籌學費的事傷腦筋傷身體。這事兒母親常念叨著。

雖然從前姥姥拚了她的所有幫過她的娘家,可也不能老是回娘家要錢哪,而且照當時農村人的標準,學費又不是小錢,再說母親的學費在一般人看來包括姥姥的娘家在內那也不是必須的花費,沒錢就別去念書了唄。可以想象姥姥去娘家要錢該有多窘。當然她隻能說是借錢了,而她的娘家人也知道,這個錢是有借無還的。姥姥可不是那種低三下四乞求別人的人,也不能隨便被人瞧不起的, 她是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人家說鹹的說淡的她都隻能聽著,她為了她的孩子真拚了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園中的紫丁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稻穗兒' 的評論 : 謝謝稻穗兒。
稻穗兒 回複 悄悄話 很感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