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中學

(2022-06-28 07:49:18) 下一個

母親書讀的比她的弟弟們都好,因為她是最用心的,也是最珍惜這個學習機會的。當她在村裏小學畢業的時候,她的成績全校最好。像母親這樣差不多拚了命才能去念書的人念不好才怪呢。

小學畢業後大部分的孩子們都回家務農了。有些人不喜歡念書,本來就是被家裏逼著來的;有些人念也念不好就算了;還有些人家裏不寬裕能念個幾年書認一些字已經不錯了;少數念得好的人升進中學繼續念。母親的情況跟他們的都不一樣,母親是喜歡念書,念的又好,家裏又有供她上學的錢,但是她卻不能繼續念下去了。

鄉村裏隻有小學,想繼續念中學的話就要進城了。進城念書對鄉下人家可是個大事兒,首先那個花費就相當的可觀,尤其對務農的人家。母親常常說起她們家的觀念,她們祖上好像很重視讀書,真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她長輩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哪怕賣房子賣地,脫褲子當襖也要供孩子們出去念書,不念書將來怎麽能有出息呢?當然這裏的孩子們是指男孩子們。他們數人頭的時候隻數男孩子,數嘴的時候女孩子們也數上,家裏生了女孩子常常是說,唉,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

因為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城裏重男輕女的觀念稍微好些了,已經開始有女校了。一些比較開明的紳士人家也漸漸地把女兒們送去上學,包辦婚姻也越來越不受歡迎,裹腳的陋俗已經被絕大多數人家拋棄了。母親算是幸運,就她那個性格,我真想象不出她的腳如果兩三歲時就被裹起來的話,以後的日子怎麽過。我有時跟老公說些我母親的事,然後他的腦袋裏也有了我母親的形象了,他說你媽那就是唐大俠,這常讓我忍俊不住,不過想了想,唐大俠這個稱呼給母親還真挺貼切的。母親姓唐,我就沒法想象那個天不怕地不怕,樂於助人,說話行事風風火火的‘唐大俠’,長著一雙三寸金鏈,穿著繡花鞋奔來奔去的模樣。

母親上學晚,所以比大部分的同學們能大個四五歲吧。她那時應該差不多十四五歲了或者更大些,這個我已經無法確定了。反正她知道如果她不繼續讀書,等待她的是什麽 - 她的爺爺會讓媒婆們幫她找個婆家選個好日子就把她給嫁出去。嫁一個結婚之前她從來沒有見過的男人,然後就是生孩子,帶孩子,伺候公婆,給十幾口人洗衣煮飯的鍋台轉,這是她最恨惡的事。五四運動的風潮,新文化的影響更讓她決定了走一條她自己要走的路。

現在擺在母親麵前就隻有兩條路,一是到城裏繼續讀書,這是她家裏怎麽也不會同意的事;二是被包辦出嫁,這是她自己怎麽也不會同意的事。

畢業之前母親就開始思前想後了。她讓校長先幫她把名給報了,然後就走一半看一步了。校長知道她是好學生,申請中學不成問題,隻是一看母親的年齡就說,你這年齡也太大了吧,瞞幾歲比較容易申請,一下筆就把母親的年齡給減了四歲。母親並不在乎大幾歲還是小幾歲隱瞞還是不隱瞞,她隻是一心要去上中學。母親各樣的履曆身份證什麽的有很長的時間都是假年齡。

母親和父親是專業速成班的同學,母親比父親大5歲,可是父親開始並不知道,他以為母親隻比他大一歲,母親告訴他她的真實年齡比她證件上的年齡大四歲,父親還半信半疑。母親工作以後常常疲於解釋這個真假年齡以及為什麽會有真假年齡的事,這讓她很累,也很不舒服,她後來費了挺大的周折才把年齡給改回來。

母親被遼陽一所女中錄取了。她偷偷地告訴姥姥她要去遼陽城裏念書去了,她一定要去,她寧可死也不作包辦婚姻的犧牲品。知女莫如母,姥姥也沒有辦法,知道攔不住她,隻能由她去了。

好像太姥爺和姥爺都是比較溫和的人,不像電影裏看到的那樣封建社會裏嚴厲的大家長的樣子,動不動就把人給關起來,綁起來,家法伺候。所以他們雖然不同意母親繼續讀書,卻也沒有對她動粗。隻是問家裏要錢?母親想都不用想。

沒錢怎麽讀書呢?姥姥幫她找到遼陽城裏一戶有錢的遠房親戚,讓母親吃住在他們家裏,幫忙輔導他們的小孩子們念書,給他們織一些毛線活等等,有點兒像西方的家庭教師一樣吧。這樣就解決了母親的吃住問題。

母親一定是把這兩個工作都做得非常非常的好,讓她在那個親戚家裏一住就是好幾年。母親織毛衣毛褲毛襪什麽的又快又好,她也非常喜歡織毛線活兒,我有見過她為了趕一件毛衣熬夜熬到第二天早上,因為喜歡都不覺得累。她更喜歡教別人念書做數學題,她就是做這些事的時候特別特別的有耐心。記得我念中學的時候,我們的一個鄰居找到了一份售貨員的工作,需要學一點兒珠算。她也真是笨,有好幾個人教她,她都還是弄不清楚。母親自告奮勇去教她,一點一點的那個耐心哦,好像有幾次都是母親上趕著去她家裏教她。不記得她最後學會了沒有,倒是母親的耐心和一定要把人教會的那個勁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們小時候有什麽算數的問題問母親,她可高興了,她就是對數學有興趣。

吃住不用花錢了,學費總得付啊,對鄉村靠務農為生的人家來說,那是挺大的一筆錢呢。其實母親家裏錢多少還是有的,隻是不願意浪費而已。母親的弟弟們念書太姥爺付錢眼睛都不帶眨一下的。可是給女孩子花錢上學,那不是敗家嗎?

那時候能幫母親一把的隻有姥姥了。姥姥當了些首飾給母親付了頭一個學期的學費,母親高高興興地進了那所中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