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據說是個很好的作家,但她的書我沒讀過。好作家很多,我雖愛讀書,但依然有無數好作家的書沒有讀過,所以沒讀過她的書本身既非光榮,也非恥辱,原本不值得寫下文字。但所謂特殊之處,第一,她是經過我最信任的權威認定的寫的好的作家,那權威自然是我的太太;第二,我並非不知道或沒時間讀張的書,而是主動的意誌堅定的不讀張的書。
這種主動的意誌堅定的不讀某人的書在我是少有的事,何況是權威鑒定的好手寫的書。這中間的原因,也是我在這個時間點寫這篇文字的原因,那便是中日戰爭。畢竟張女士的創作高峰在被日軍占領的上海,更具體的,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租界被日本占領後的上海。
我對中日戰爭的態度,因著中國血統,當然會天然站隊,何況有很多戰爭罪行是經過法院認定的。但我從來本著開放態度看事實,既會被國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百萬犧牲(包括千百將領的犧牲)感動,也會為若幹共方英烈如趙一曼楊靖宇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乃至王二小等唏噓。更其甚者,我也讀日方為其為大東亞共榮與西人奮戰的吹噓,以及諸多汪政府要員為其曲線救國所做的辯護。至於文學方麵,那些抗日巨作自然不在話下,即便汪兆銘在三四十年代風雨如磐的歲月裏寫下的詩句依然讓我心戚戚,甚至我最鄙視的無恥文人(也是張女士的前夫)胡蘭成的大作我也耐心拜讀,並邊罵(為其無恥)邊讚(為其文字功力)。
我既然連日寇和所謂漢奸的書都讀,為啥卻不讀張愛玲?
無他,因為作為一個人,一個華人,我天然崇拜那些為了民族國家奉獻犧牲的人士,盡管無數罪惡以民族國家之名而行;我也能理解那些自以為為了國家民族委曲求全真正追求曲線救國者,雖然其中多數隻是尋找借口;我仇恨那些為虎作倀殘害國人的漢奸,但這世上無論如何都有惡人,了解惡人可以保護自己;我鄙視那些發國難財的官員商人,但了解他們的行為可以更好看透人性。我更理解那些在大時代的裹挾中似乎庸庸碌碌,似乎毫無貢獻,似乎過著平淡生活的人們(比如沈從文對其文章不能在抗戰環境下再放光彩的感受)。
我唯一不懂,實在不能理解的,是一個文人,在那樣的每個人的命運都和戰爭的進展息息攸關的時刻,如何可以如張愛玲蘇青諸君,突然爆發文學天才,專注於寫作有關家庭男女的種種,仿佛戰爭的硝煙從未彌漫,幾千萬國人的性命從未消失?這種天才,大概可以被稱為冷靜的觀察者,但我隻讀到兩個字:冷漠。
比之殘暴,比之無恥,有時冷漠是更可怕的事,這在今天的中國和美國,依然如此。所以盡管我太太對我無恥的要寫關於一個我從未讀過的作家的文字報以極大鄙夷,我依然寫下這些文字,尤其在我這幾天重讀了一群國軍抗日英雄在犧牲前寫下的遺書之後:那些文字真好!
2025年八月29日
"而中國沒了張愛玲,真的是沒一個沒被洗腦的人。不讀張愛玲,這也能拿出來曬啊?"
同問,值得曬嗎?即使在有些人眼裏她是“冷漠”又如何?比虛偽好一百倍,那些細膩的筆觸和情感,溫暖了多少人的心。“冷漠”嗎?
張愛玲筆下的世界真的很病態,她寫的是一個畸形的世界,其實是不足為訓的。你把它當作藝術的呈現當然很好,可是真的不是偉大的作家,因為偉大的作家會不忍那樣寫。張愛玲不能讓我們看到人性裏升華的那一麵,看到的是變本加厲的病態的醜陋的那一麵,而且把它用顯微鏡放大,赤裸裸血淋淋,那真的是不忍卒讀,觸目驚心。這就是為什麽我一直對張愛玲的小說不那麽高度評價的原因。雖然我知道張迷很多,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請各位想一想,當你是某一個對象的時候,你就沒辦法用宏大的眼光跳脫出來。”再說一次,誰都有表達看法的自由。
替正統說話和反正統的話,其實是一根線上的蜢蚱。鹽鐵論,就是鬥蛐蛐總集,像後來唐太宗說的“盡入吾彀中”。
文革中不左,就會被曆史塵埃砸中。老共產黨員嶽母說“不積極就要落後”,輕則被整,重則丟命。右呢?遇羅克林昭張誌新,找著砸。
左,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色,右,是打個岔,細了看,最終也是基本色:“為國家好”“哪個不想自己的祖國好”。來了個例子,論壇上有獨白與呐喊的博文《不讀張愛玲》。這個腦子給洗的!文革中沒林彪,中國就沒一個男子漢而已。而中國沒了張愛玲,真的是沒一個沒被洗腦的人。不讀張愛玲,這也能拿出來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