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電商,茲事體大,還容再補充說明。
肯定有人會說,取締電商是開曆史的倒車,“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事實不是這樣的。首先,黃河有著名的“十八彎”,站在一個特定的地點,你看到的河水的確在倒流,雖然黃河總體在向東流。在今天中國經濟出現嚴重的消費疲軟,經濟萎縮的情況下,取締電商不失為一種休克療法。
講電商的先進性,並不排除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做出電商業態對當下經濟作用的利弊做出理性的研討,並合理修訂發展規劃。就好比Vitamin C對健康有益,並不等於我們每天必須吃一大碗VC。
我們在討論是否應該取締電商之前,應該思考一個基本問題:電商的作用是財富集中還是在創造財富?也許隻是財富集中,並未增加財富總量。即便是創造財富,也要具體分析電商在起步階段,與過剩階段它對經濟增長以及財富分配的作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電商的作用顯然是把價值鏈拉直,拉直後必然縮短,縮短後勢必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效率勢必造成產業工人過剩。假如中國經濟迅猛發展,過剩的員工可以向新興產業轉移,從而推動經濟繼續增長。但是,顯然中國今天的形勢嚴重萎縮,一旦工人下崗,很難再就業,因為其它產業更慘。
更要命的是,中國現在跟誰都尿不到一個壺裏,出口訂單越來越少,向俄羅斯出口幾台“三蹦子”,還被美國製裁,所以內需就成了經濟的支柱。政府已經意識到了,要刺激經濟,拉動消費。但人們為什麽不消費?因為沒有錢,沒有工作,因為產品太便宜了,老板掙不到錢,不可能再雇用更多的員工。所以,取締電商,一個功效就是把原來被拉直的價值鏈,重新回到曲線,或螺旋線狀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創造價值的過程,而非馬雲劉強東一個人搞定,就像人吃了飯,要經過小腸,大腸的消化吸收,而不是吃完直接拉出來。一個標誌性的口號,“不讓中間商賺差價”,咋一聽很省錢,其實沒準你就是那個中間商。“不讓中間商賺差價”,這句話要是翻譯成“割掉腸子,直接痛快”,是不是有點毛骨悚然?
取消電商,本質上也是一個法律問題,它符合“反壟斷法”的基本精神。什麽叫壟斷?簡而言之,就是巨頭做的事,別人都沒得玩兒了。看看Amazon就知道了,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美國很多品牌都禁止代理商在Amazon上經銷自己的產品,因為它會把價格搞亂,有損品牌形象。
電商壟斷商業的惡劣之處在於,某家靠競爭取得第一優勢後,便著手扼殺一切競爭。
在中國推廣電商,有個極其不公平的曆史過程。改革開放後,中國從農耕文化,轉向現代商業,僅用了20-30年,最多不過二代人,太快,中國的進步一年至少等於過去100年的進步,很多人尚未反應過來,就已經進入後電商時代了。大多數人尚未來得及更新知識,改變觀念,汽車的尾燈已經看不見了。由於大多數人抓住機遇的能力相對較弱,使得聰明人產生虹吸效應,把財富一下子全都盡收囊中,贏者通吃,“They sucked all the Oxygen.” 加上中國的製度不完善,很多人是鑽了空子的。錯過了機會就完全沒有了機會。
說到底,就是中國社會轉變太快的機會均等問題。
當然不是提倡殺富濟貧,而是說要明確富人的財富不都是能力的戰利品,而是機遇的貢品。假如刺激消費為一個國家的經濟要務,那麽同樣有一萬塊錢,在一個富翁的口袋裏,和在100個窮人那裏,消費動力截然不同,窮人肯定會更有消費力,他們之所以窮,是因為存不下錢。政府的職能,就是從產業布局上杜絕財富的過度集中。從體製上確保老百姓有相對平等的收入機會。說白了就是給他們工作,有了錢,自然就會消費。反之,假如財富過度集中到富人手中,他們豪宅豪車具備,已經沒有消費欲望,麵對經濟低靡,富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捂緊口袋,停止投資。所以,必須設法把錢流通到窮人手中。
電商有一個特別不公平的現象,即富人同時也堵死了別人發財的路。電商有二個極端的天使惡魔特質,就是極大的方便和對賣家的無情打擊,贏者通吃。它比較符合網絡上的一種邪惡心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電商還有一個非常惡劣的本質,就是直接把趕不上第一班車的人,貼上”Loser”標簽,永世不得翻身。
人們有一個錯誤的直覺,總以為價格越低越好,價格低了有利於消費者。其實不然。事實上,消費者身份可以轉換的,同樣一個人,他此時是消費者,彼時就是商家。比如一個消費者張三,他自身在社會存在的價值也是創造價值,換句話講,他也在推銷自己的服務與商品。那麽,張三一定希望自己的財報更好看一點,除了增加銷量,就是提高價格,增加利潤。張三在光顧李四時,希望東西盡量便宜,那麽,李四的商品太便宜,李四就沒有錢買張三的東西,李四更希望張三賠本賣給他。最後,結果是張三,李四,二人誰也沒有賺到錢。
當然,也不是說商品越貴越好,一根蘿卜賣一萬塊。不是那個意思,畢竟價格是市場決定的。既然價格是市場決定的,那麽,作為政府,就有規範市場的引導與監督職責,規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作為個人,在消費時貨比三家,這是對的,但作為社會,不能提供過於方便的價格比拚平台,社會的發展,要有意保留一些信息模糊地帶,允許信息差,讓人們都活著,而不是伴隨一個大企業的興起,千千萬萬個商店倒閉。美國好像有規定,Walmart不能在哪些地方開店,它一開店,別人都活不了。
今天的中國,特別是伴隨著電商的興起,有二個非常違背市場規律的用語。
一是“成本價”,什麽都講成本價,其實,作為消費者,你根本無權過問別人的成本價。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跟零售價與出廠價的倍數是成正比的。比如,法國奢侈品的售價可達生產成本的20-30倍。中國的商品在五倍左右,這就是差距。
二是“我不賺你的錢”。賺錢有罪嗎?一個人提供了服務與產品,就必須要賺錢,好像是德國人說過,企業一定要有盈利,企業不賺錢應該說是不道德的。
在希臘旅遊,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他們的咖啡店特別多,櫛次鱗比,一條街上三步五步就有一家。他們各有特色,價格相差很大。早上有顧客在那裏悠閑地品著自己心儀的咖啡。反觀美國,一個Starbucks遍布全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像希臘這種咖啡店模式,肯定是非常古老,傳統,但它比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老百姓活的更滋潤。當然,美國有充分的就業機會,被Starbucks擠占的崗位,可以到倉庫去打工。但是,在希臘,假如千萬個咖啡店都倒閉了,別處沒有業務,下崗人員可能無處可去。在咖啡領域,Starbucks就是這樣一個惡魔。
社會發展逃不出二八律的魔咒,但作為政府,就不能任由二八律主導世界,而是要合理幹預。不能死抱著電商“先進性”的標簽,缺乏對產業結構的洞察力與變革勇氣,不顧社會現實,透支未來,結果可能是未來未到,現實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