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一個奇妙的詞語,當初人們Take it for Granted,現在變成了一種奢求,其渴望程度甚至已經超過了“中國夢”。
然而,必須要說的是,作為一個時代,改革開放已經落幕,僅僅留在一個並不久遠的記憶中,就像人們不曾親曆的洋務運動那樣。
一定會有人斥責,你在扯什麽?這二件事壓根兒扯不到一起。但是,本文的主題偏偏是要論述,改革開放就是一場當代洋務運動,從一開始注定要半途而廢。
麵對中國今天的困局,人們懷念改革開放。有人提出,現在迫切需要改革開放3.0版。第一版是鄧公,第二版是入世。其實,以本人的觀察,改革已死,絕無複生的希望與可能,就像當年的洋務運動,凡是半吊子的改良歸途隻有一個,無疾而終。改革開放不可能有3.0。假如中國還有希望,那就必須有一個新的什麽運動,而非原有策略的修修補補。
根據“百度”,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利用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曆時30幾年,距今整整100年前,與今天的改革開放相似度之高,令人歎息。曆史發展了一個輪回,貌似毫無關聯的二個曆史進程,假如你仔細分析,卻有著極其驚人的相似之處。
我們稱昨天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場現代意義上的洋務運動,絕非對不同曆史階段生拉硬拽,拚湊概念,而是試圖從曆史的巡回中找到規律,通過回顧曆史而看清今天,並對未來作出合理的預測。
對比洋務運動與改革開放,雖然時代不同,名稱不同,但有一個關鍵點完全重疊,究其根本,就是一個字:“洋”。何為洋?其實就是西方。
改革開放表麵不帶洋字,其骨子裏就是求洋。你搞開放,對誰開放?是對非洲開放嗎?非也,是對西方世界開放,向洋人打開大門,本質上就是暫時放下架子,虛心向西洋學習,學習他們的技術與管理,以期獲得經濟發展的資金與市場。改革隻是對內部做必要的調整,改掉什麽?改掉過去對西方的仇視隔絕態度與做法,什麽亡我之心不死,什麽百年恥辱,暫時不提了,從而采用了一套實用主義的策略。這就叫開放。
大家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麽“改革開放”必須四個字合成一個套餐,而不可分割為二個部分?比如,我們僅僅講改革,不開放,行不?顯然不行!假如你隻是改革,即便中國實行了世界上最民主,最開明的政治製度,而不引入外向型經濟,僅僅靠中國人自身的消費,不可能是2000年前後的GDP二位數字的高速增長。一個基本常識,也是閱讀本文的共識,中國人靠內循環是不能發展經濟的。因此,拉動內需,這本身就是一個無稽之談。道理很簡單,中國經濟本質上是外向型,是以加工產品出口為導向。這好比是開飯館的,生存之道在於食客如雲,沒見過飯店老板靠鼓勵廚師多吃飯來增加營業額的。
所以,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調整內部結構以便於對外開放。實踐證明,這些改革都是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今天中國經濟出現的所有問題,都以邏輯上的“假如不”推理鏈條反推,充分證明了改革的有效性。
但是,我們必須深刻領悟改革一詞的先天局限性,才能對改革開放的結果有充分的預判。換句話講,改革一詞的局限性,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改革注定不能善終,而必定以失敗而告終。因為,什麽叫改革?是要改掉一切與中華民族崛起不適應的政治體製與思想基礎嗎?非也!所謂改革,它是有一個“度”的,或者稱之為“錨”,這個度其實從改革開放的第一天起,鄧小平就已經用“四項基本原則”給它框死了,即中國共產黨要換一個活法,從虛無縹緲的“思想正確“,向口袋殷實的”經濟發展“過度,並且讓老百姓以生活質量可見的改善,強化一個長期洗腦的信條,即共產黨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最優解。在此期間,共產黨還有一個非常巧妙的”信念植入“,就像Elon Musk給人腦植入芯片一樣,把國家的經濟“數字優勢”轉化為每個人的“自信指數”。因此,為了這個數字,就不惜造假,從GDP數字,到體育獎牌數量。還有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的“基建狂魔”,比如港珠澳大橋。
最近梅西事件就充分說明了這種自信指數是多麽的偏執與狂妄,它可以像宗教一樣左右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而令人完全不顧事實,完全喪失理智,完全不做任何的理性分析。在中國人心中,梅西是否出場,出場踢幾分鍾,是否愉快地為中國表演,其意義早已超出了體育甚至娛樂本身,而演變成了一個“辱華”政治事件。在他們看來,中國已經強大了,你洋人必須為我表演,否則就是傷了國人的自尊,協議怎麽簽的我不管,反正老子來了,你梅西就必須出場。所謂辱華,其實就是觸碰了每個感到傷害人的心裏底線。其實,隻要稍微有腦子的人,隻要看到霍家人跳出來吼叫,就能意識到貓膩其實就藏在霍家,是霍家的貪婪與誤判搞砸了整個事件,而霍家(當然,霍家也是趙家)的叫囂是在啟動國人的“信心指數”以轉移視線,嫁禍於人。但國人就是這麽蠢,就是這麽賤,那根玻璃製成的心弦就是那麽的脆,一彈就碎。
所以,改革本質是“調整”,而非如何意義上的改革,根本製度是不改的。調整什麽?調整對外策略,讓便利洋人加快對華投資,以及增加對華采購。改革隻是調整一些他們願意改而且能夠改的東西。中國人在必要的時候,民族大義與國家榮譽永遠排不上頭條,利益永遠排在第一位。比如,當年的外商投資讓洋人半夜笑醒的優惠政策,以及今天的單方麵對N個外國免簽,嚴格來講,都是可以扣上“喪權辱國”大帽子。但是,沒關係,隻要能夠掙錢,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
改革開放這種“打左燈,向右轉”表裏不一的做法,從根源上是一種政治投機,說嚴重了是一種欺騙。這種做法不僅造成國人思想嚴重扭曲,也為洋人識破後,中國遭西方所唾棄埋下了禍根。所謂的“Derisking”,去風險,什麽風險?就是謹防中國人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今天不管你如何唱響中國經濟,人家已經不信了,基本上堵死了你二次大忽悠的機會。
如前文所述,既然改革開放與洋務運動如出一轍,那麽,它們之間必然有許多共性,最典型的就是首尾相似,用一句話概括,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洋務運動的二個重要口號,依然適用於改革開放,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製夷”。
首先,改革開放與洋務運動指導思想完全一致,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且不講中學裏麵糟粕居多,鮮有可以拿來傳承的真材實料,事實上,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共產黨,他們並不關心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何物,他們是把中華文化作為一個絢麗的外套,披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包裝成中華文化的合法繼承者。比如,他們大搞孔子學院,貌似在傳播中學,問題是,假如孔孟之道真的靈驗,你們自己為何不在國內開設孔子學院?中華傳統文化也貼上了“Made in China”標簽,專供出口。不知主辦單位是否在外管局備案,申請出口退稅。所以,中學為體,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皇權為要,具體執行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所謂“西學為用”,也是做樣子的,這裏的學,絕非學問,學說,而是一個字Money,假如有二個字,就是技術或市場。真正的西學,他們是不要學的。比如,吳邦國就明確講,我們不搞三權分立,其實,三權分立隻是一個口號,這裏麵包含著大量的“學”,絕非把政府分成三個部門那麽簡單。這個他們是不學的。民主也不學,因為,民主不能當飯吃。他們重在“用”,什麽叫用?就是山寨。
西學表麵上也有拿來借用的,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包括共產黨,那也是西學,中國不產共產黨,不過是借西學的名義,起個時髦的洋名字,用於維護皇權統治而已,一切都是實用主義。
其次,改革開放為什麽不能善終?其根本原因在於目標是“師夷長技以製夷”,什麽意思?就是民族振興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強己”,而在於“淩它”,甚至“滅它”。隻要你懷著這個目的去強國,被別人識破並抵製是遲早的事。站在西方的角度思考一下,無論他們有多蠢,也不至於他們會幫助你發展經濟,以達到消滅西方的地步。一個“製”字,早已對他國的安全利益構成威脅,遭到多國群起而斥之,也就不足為奇。最可笑的是習近平對奧巴馬說,太平洋足夠大,可以容得下中美二個大國。美國承認你是大國了嗎?美國答應與你共治太平洋了嗎?
所謂的“師”就是學習,中國有真正謙虛地向西方學習嗎?沒有。西方的現代科學,包括人文學科,是一個浩瀚的知識海洋,認真學習起來,是要下功夫的。中國人沒有那個耐心,一切搞短平快,不行就偷,奉行彎道超車,投機取巧。所以,改成“竊夷長技以製夷”比較貼切。
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洋務運動,有著本質的雷同,甚至它發生的初衷都是一樣的,維護皇權的延續。改革開放是偽命題,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原來的閉關自守路線遇到梗阻的一個變通,絕非長計。即便是學,也不肯下功夫打基礎,而是直接抄答案,甚至偷。多少這樣的例子,打著學術交流的幌子,其實是在竊取技術。這一點西方早有警惕,也是中國留學生最近入境美國遇阻的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必然失敗的一個關鍵要素是,改革開放進行到某個高度,是否要進行轉型?往哪裏轉?如何轉?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的發動者心中是沒有明確預設的。比如,鄧小平講,香港一國兩製50年不變,50年以後就更沒有必要變。那麽,他的這個初衷是以中國大陸的經濟水平50年內不可能超越香港為前提的。但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有錢了,盡管大陸的經濟水平在很多指標上遠不及香港,但隻要大陸人自己覺得香港沒有什麽了不起,你香港有的我們上海也有,那當初鄧小平的承諾就被丟進廢紙簍。
還有,什麽時候摒棄韜光養晦的路線,而不招致他國的一致抵抗?這個時間點的把握非常關鍵。習近平在對美關係上顯然操之過急了。隻要中國人自我感覺已經超越美國了,原定的改革開放路線就沒有繼續維持的必要,當然,中國人自己判斷是否符合事實,那個不重要,因為判斷是一個純主觀的意識,與事實無關。比如,美國沒有高鐵,拿這個基本事實判斷中國的交通運輸業已經全麵超越美國,甚至基礎建設上也把美國甩在身後,有人做出這種判斷,不奇怪。甚至虛假的數字也能誤導人們的判斷,比如,疫情初期,中國隱瞞了感染人數,靠強製手段暫時控製住了傳染,而美國的得病人數卻直線衝上了天,你就會可能得出“東升西降“的誤判。僅僅看美國人應對疫情手忙腳亂,就感覺美國不行了,結論過於倉促。
改革開放的好處是發展超出預期,壞處是一個超出預期的嚴重問題提前到來,中國人顯然缺乏準備。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一個天花板,筆者稱之為“雞蛋悖論“。即雞蛋再大,也不能大過母雞的肚子。即,假設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那個金蛋,當這個金蛋太大時,即將撐破世界經濟這隻母雞肚子時怎麽辦?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可能沒有人事先預見到這個問題本身,因為那時金蛋很小,人們以為中國這隻金蛋可以無限長大,從未考慮過那隻母雞的問題。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的房價都那麽高了,還有人瘋狂買房,因為他們堅信房價永遠會漲,在他們心目中,壓根兒就沒有母雞肚子這個約束。有人說,你怎麽扯到房價了?殊不知,外貿的天花板就是房價的屋頂。
這個悖論的情形是,當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製造能力遠遠超過世界的需求時,新的增長動力源自哪裏?假如源自內部,那麽拉動內需的必要條件是什麽?在鄧小平“設計”改革開放時,他不曾預料到中國會這麽快走到這一天。
中國的現有體製也決定了改革開放必然失敗,因為在毫無製約的體製中,財富的積累必然會產生昏君。改革一旦進入攻堅階段,持續過去的發展速度變得異常艱難,而享用過去的積累卻很輕鬆,大撒幣很瀟灑,同時透支未來也很容易。如何防止一個領導人過度地消耗積累,更要防止他透支未來,中國顯然缺乏有效的製約機製。習近平恰恰在這二個問題上同時犯了錯誤,而中國人的厄運也在於無力阻止領導人犯錯,眼看著錯誤越滑越遠而無力回天。
在處理雞蛋太大與雞肚子太小的矛盾時,習近平犯了一個大錯,他選擇了“殺雞”。在他看來,阻礙金蛋成長的主要障礙是那隻母雞,把它殺了金蛋不就可以無限做大了嗎?在他眼裏,那個中國夢也好,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也好,都是可以衝破母雞肚子自我無限膨脹的豐功偉業。
帶著這個信念,改革開放在他手中嘎然而止也就不奇怪了。都東升西降了,門開的再大也毫無意義,既然都不用開放,就更沒有必要改革。因此中國就“一夜回到解放前。”剩下的故事就不用講了。 把門關上,自我感覺良好,不需學了,感覺西學還不如中學,西學應該超中學的作業。簡單的例子,高鐵那麽好,你們美國為何不修呢?根據美國喬治城大學的教授,自2008年以後,中國的訪問人員再也沒有原來必稱“我們是來學習的”。連王岐山也對美國財長說,你們有什麽值得我們學習的?
改革開放,也好,洋務運動也好,帶有強烈的中庸之道色彩,自身就墜入了“既要,又要”的中式陷阱, 好比生活中“既要鍛煉身體,又要避免勞累”,既要下館子,又要省錢,本身就不自洽,自相矛盾。這種誠意不足的變革,注定走不遠。
有人會問,既然習近平殺雞,關門都做錯了,是不是他太急了,或者是誤判了形勢。假如習近平繼續韜光養晦,等到中國真正強大了,打西方世界一個措手不及,是否對中國更有利一些?答案是,不可能。因為,任何一個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都難免自我感覺良好,因而急於求成,做出誤判。客觀上看,一切正常發展,也要到了習近平下一任,中國才有可能會真正在實力上領先全球。但人的本性決定,習近平不可能有那個耐心為別人做嫁衣裳,而自己不去享用,把所有的好果子都留給下一任。
有人再問,現在經濟衰退了,開放的大門不應該關上,那我們把門再打開不行嗎?答案是,不行。有二個因素。外部因素及內部因素都不允許你再次打開大門。
一, 外部環境變了,別人已經提高警惕,決意與中國脫鉤,即便你打開大門,別人早就不吃你那一套了。
二,在今天,改革開放尚不是中國上下的共鳴。明顯地,上層不希望改革,假如要改革的話,說明他做錯了。他自認為沒錯。
同時,中國的底層民眾也不希望改革,他們依然沉浸在過去成果的“快感/高潮衰退期”。在他們心中,中國仍然走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眼看就要稱霸世界了。假如有困難,那一定是西方人看不得中國好,拚命打壓中國。既然問題不怪中國,那麽中國無需進一步改革,應該是西方世界放棄圍堵中國。這次的梅西事件,看得很清楚,中國沒有錯,霍家沒有錯,香港政府沒有錯,都是梅西的錯,都是美國的錯,甚至是阿根廷的錯。反正我沒錯。假如是這樣,你們那些人窮喊重啟改革開放,改什麽?哪裏要改?要悔改的是梅西,不是中國!!!
因此,重啟改革開放本身也是一個偽命題。改革開放不是家裏的電燈開關,更不是門上的把手,想關就關,想開就開。它有一個醞釀期,發動期,與行動期,周期很長。如今改革的內生動力不足,高層不認為自己需要改革,習近平認為其首要任務是為全世界指明方向,要改變他們。底層民眾也不認為自己需要改革,中國已經很偉大,沒有可以學的了,厲害了我的國,什麽高鐵,新四大發明,西方落後了,必須抄中國的作業。
中國還有希望嗎?當然有。什麽時候?二個基本條件。
一是普羅大眾普遍感到痛,而且是那種切膚的痛。有人問現在還不夠痛嗎?看來是不夠痛,因為一個糟糕的治理,其頹廢效應有個傳導的過程。
二是人們普遍意識到是中國自身出了問題,Something went wrong,而不是天天Point the fingers to others。記得文革後期時,人們開始街談巷議對四人幫的不滿及對鄧小平的懷念,到了這一步,社會變革就快了。在民眾意識到問題之前,你過早提出觀點,一定會被認為是麻煩的製造者,甚至你批評習近平也不行,聞著會認為是你對他個人的侮辱。
但是,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中國的變革有N種可能,唯一不可能的是重拾改革開放。中國人你自己改正你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好,至於外部世界,即洋人,再度擁抱你的變革,像以前一樣資助你經濟發展,這一篇已經翻過去了。
改革開放,這場引領中國人走上富裕道路的新洋務運動,其有利因素已喪失殆盡,其負麵因素將化作沉重的負擔,以至於拖累中國走向新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