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獵

冷眼觀世界,靜心坐井中
個人資料
齊風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長篇小說】縣委副書記(004)

(2024-01-07 10:55:36) 下一個

回到辦公室,唐旭端起杯子喝了口茶,正要給市委書記張春陽的秘書回電話,秘書小羅敲門進來,說是縣招商局打來一個電話,請唐旭務必在中午與港商見麵並一起吃午飯。那個港商聽說唐旭是從上麵空降下來的,以前給市委書記做過秘書,年輕有為,執意要見唐旭一麵。港商有意在清河縣投資,算是給唐旭增添一點工作政績。人家要求見個麵,這個要求並不高。唐旭隻得在心裏說,我得先把這個港商打發走之後再打電話。

陪港商吃飯,就是走個形式,縣裏的主要領導出麵,一是表示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重視,二是表示對港商的尊敬。這些來自港台地區真正有錢有產業的大老板們不像北方人那樣,好不容易逮著個不花錢的酒場,恨不能一口氣喝個半死,因此,陪著港商吃飯在喝酒上沒有負擔。席間,唐旭隻是象征性地喝了一杯幹紅,說了些迎來送往的客套話,下午不到兩點,就回到了辦公室。先是拿著毛巾,去洗手間捂了把臉這才坐到桌邊,定定神,然後撥打韓帥的電話。

韓帥正是市委書記張春陽的秘書,唐旭在市裏的時候兩個人就有密切的工作關係。唐旭心裏自然清楚,自己雖然是領導身邊的人,但現在省裏市裏提拔幹部,特別強調要有基層工作經曆。與其等著到了一定級別再放下去,還不如提早到下麵鍍鍍金,趁著年輕盡早把“基層工作經驗”這一課上完,等再回到市裏工作的時候,就比別人省去了這一道程序。因此,自己這次下派到清河縣,僅僅是自己仕途生涯當中的一個過渡期。

電話撥了兩遍,卻總是傳出一個聲音:“您所撥打的電話暫時無法接通。”電話打不通,唐旭一時不知道該幹些什麽,頭腦裏想著,今天似乎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沒辦,可到底是什麽事情呢?

猛然間,他想起跟劉鶯上午的約定,此時,劉鶯肯定還在“知味屋”裏等著自己,趕緊反鎖上辦公室的門,回來打開電腦,輸入密碼,很快登錄那個隻屬於他們倆的電子郵箱。

進入郵箱,一封標記為“未讀”的電子郵件立即出現在屏幕上。唐旭心裏輕輕的顫抖了一下,點開,郵件是一行字:“你還不進來?是不是被哪個美女給纏住了?”

唐旭搖搖頭,苦笑了一下,立即回複:“世界上所有的美女也沒有你漂亮,除了你,任何美女都無法讓我動心。”

信息剛剛發送出去,很快,劉鶯就有了回複:“你們這些男人啊,總是吃著碗裏的,占著鍋裏的,還說無法讓你動心。”

唐旭回複:“我可不是一般的男人。”

劉鶯回複:“別臭美了,你以為你是誰?”

唐旭回複:“我是中共清河縣委副書記。”

劉鶯回複:“副書記?副書記是個什麽角色?不就一個副縣級幹部嗎?你到省裏市裏走走看看,房頂上掉下一塊磚頭,都能拍死一幫縣處級。”

唐旭回複:“要是你去北京,拍死的可就不僅僅是縣處級,恐怕還有省部級甚至更高的。”

開了一陣子玩笑,劉鶯轉入正題:“我有正事要跟你說。”

唐旭回複:“你說吧。”

劉鶯回複:“跟你說個事,省委組織部昨天來了個通知,近期要在省委黨校辦個培訓班,每個市要從下麵的區縣裏麵,抽派一到兩名縣處級領導幹部去學習,我聽部裏的意見,你們清河縣要去一個人。”

唐旭回複:“定了誰去嗎?”

劉鶯回複:“暫時還不清楚。”

唐旭回複:“會定誰呢?會不會是我?”

劉鶯回複:“這是市委領導的事,我就不清楚了。”

唐旭回複:“你的意思是……”

劉鶯回複:“我也沒什麽意思,隻不過給你提供一個小道消息而已。”

小道消息?從市委組織部那裏出來的,哪一道消息會是小道消息?合上筆記本電腦,唐旭想了好半天,也沒明白劉鶯跟他說這事的真正意圖來。

出了一會兒神,唐旭突然想起還沒跟韓帥聯係上,又給他打了兩次電話,可電話還是無法接通。唐旭就在辦公室裏的沙發上躺下,小睡了一會,醒來後又繼續給韓帥打電話,還是打不通。

直到快五點的時候,唐旭終於跟韓帥聯係上。韓帥在電話裏嬉皮笑臉道:“唐書記架子蠻大的嘛,市委書記想請你回個電話,你也躲著,這個時候才露麵。”

唐旭說:“先說清楚了,到底是你躲著我,還是我躲著你?我給你打了多少個電話,可總是打不通。”

韓帥說:“我跟著領導上山了。”

唐旭說:“上山,上什麽山?”

韓帥說:“林業部來了一位副部長,考察退耕還林項目,張書記親自陪同,我們現在就在你的鄰縣。”

唐旭問:“你們在齊都縣?”

“正是。”韓帥接著說,“你們清河縣最近要派一個領導去省委黨校學習,昨天晚上張書記陪著客人吃完飯,回來的路上說起這事,問我安排誰去合適,還問你你在清河的情況,好久沒見著你了。”

唐旭心頭一動,意識到這個時候張書記可能是話中有話,於是趕忙說:“我這就往齊都趕。”

十分鍾後,唐旭就和秘書小羅,坐進了他那輛黑色帕薩特。

清河與齊都是鄰縣,相距40來公裏,路不遠,卻十分難行。唐旭在市委工作的時候就知道,連接清河與齊都兩縣的省道S301最令人頭疼,雖說這是一條省級公路,但從上世界八十年代至今沒有再進行過擴建或大的維修,路麵早已是坑坑窪窪。為此,省市兩級曾經批了上千萬元專項資金,準備將這條公路擴建一次。無奈公路擴建工程上馬沒幾天就停了工,具體原因不詳,至於上千萬元的專項資金,一部分被市裏拿去搞了經濟開發區,還有一部分被挪作了其他用途。

這些年,清河縣多次重提擴建省道的事情,但常委會的意見一直統一不起來。在最近一次常委會上,就省道S301清河段修複問題進行過激烈討論,但最終還是沒能通過。主要原因是,縣裏四大支柱企業中的渤海紙業集團在外省投資失敗,白白損失了上百億,導致元氣大傷。

渤海紙業董事長馬廷安在投資失敗之後,灰溜溜地回到清河,向縣委書記何曉陽求救,何曉陽指著的馬廷安的鼻子破口大罵:“當初不叫你去,你偏不聽,死了心往火坑裏跳,現如今你知道後悔了?”可罵歸罵,該出手拉一把還是得拉一把,別的不說,這渤海紙業一旦關門歇菜,兩萬多職工的生計問題就夠縣裏喝上一壺,就有可能成為清河縣乃至濱海省曆史上一支空前規模的上訪大軍。

渤海紙業的前身是清河縣水岸鎮造紙廠,其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早些年屬於水岸鎮水岸村的一個村辦企業,設備簡陋,產能有限,隻能生產一些外包裝用紙。建廠之初就隻有18個工人,都是本村村民,號稱渤海紙業的十八條好漢。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國家大力提倡發展鄉鎮企業,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各地的小造紙廠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清河縣的水岸鎮造紙廠在激烈的競爭中舉步維艱,一年之內更換了三四任廠長,可無論換上誰都是回天乏術,後來由32歲的馬廷安接任廠長,他也是當初參與建廠的18個人當中,最後一個當上廠長的。

馬廷安兄弟姊妹多,父母養不起他們,十多年前,不滿14歲的馬廷安念完小學以後就下了學,正值造紙廠招工,他就去廠子裏當上了小工,過早地就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他在廠子裏熬了十幾年,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半大孩子,一直熬成了一個成熟穩重的青年人。雖然他也是建廠之初的元老級人物,但在十八條好漢裏麵,屬他年齡最小,當排在他前麵的十七條好漢都一個一個地過足了廠長癮之後,才輪上他。

其實,讓馬廷安當廠長,也是死馬當成活馬來醫,廠子仍然不行的話,就準備關門大吉了。馬廷安上任後大力施展拳腳,他說服了全廠職工,采取集資募股的方式,新上了一條生產精細包裝紙的生產線,這在當年也算的上是一個大手筆。

改革開放初期,國門剛一打開,人們驀然發現,外麵的世界是如此精彩,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精細包裝紙生產線一上馬,便受到了市場的熱烈歡迎,給水岸鎮造紙廠帶來了滾滾財源。要是擱在別人身上,掙到的錢肯定要一分而光,可馬廷安卻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他覺得就得趁著形勢有利,抓住機遇擴大再生產,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於是,他說服了幾個急於變現的股東,在隨後的3年間硬是一分錢沒分紅,把所有的收入全部投入到企業擴張中,接二連三地新上了5條生產線。

時間一晃來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當其他小造紙廠的老板個個披金戴銀的時候,馬廷安卻還整天穿著布鞋,騎著一輛破自行車上下班,到了農忙時節,還是像過去一樣下地幹農活。而此時的水岸鎮造紙廠,在清河縣一帶已是赫赫有名。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國家開始重視環保工作,水岸鎮造紙廠仍然堅持少分紅、多投入的政策,順應國家要求,在環保項目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而那些平日時習慣了大吃大喝大把花錢的暴發戶,卻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錢投入環保,便被政府部門勒令關停。馬廷安趁機以超低價格大肆並購被關停的生產線。馬廷安開出的是一口價,絕無討價還價的空間,被收購方若是不答應,馬廷安決不再浪費時間閑扯淡,任由那些機器躺在車間裏變成一堆廢鐵。

這一招果然奏效,清河縣周邊地區十幾家小造紙廠的土老板,一麵在背地裏罵娘,一麵對馬廷安陪著笑臉,把辛辛苦苦購置的設備低價賣給了馬廷安。1996年,水岸鎮造紙廠更名為渤海造紙廠。2002年成功實現了股份製改革,更名為渤海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企業規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涉及造紙、印刷、石化、煉鐵等多產業的現代化企業集團,職工達到2.2萬人的規模,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近年來,國家對於化工、造紙、鋼鐵等產業相繼出台了一係列調控政策,濱海省作為環繞首都的省份,對於上述產業設置的門檻更加苛刻。從此以後在濱海省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已無可能,馬廷安便決定到外省去尋找發展空間。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西邊的中州省。

中州省這幾年始終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招商引資,發展勢頭迅猛。得知馬廷安有意在中州省投資上項目,中州省幾個地市的一二把手都將他視為坐上賓,紛紛拋來了橄欖枝。在與中州省幾個市的市委書記和市長接觸過後,馬廷安最終決定在該省的銅城市落腳,計劃分兩期投入220個億,再造一個新的渤海紙業。

最終讓馬廷安下定決心在中州省投資的,是該省銅城市市長李大山在酒席上給他作出的承諾。

銅城市位於中州省東北部,是中州省麵積最大的地級市,市域麵積1.7萬平方公裏,其中市轄區麵積1700餘平方公裏,人口560多萬,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物產富饒。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但由於曆史的原因,銅城市的經濟發展在全省一直處於落後的尷尬局麵,在14個地市中穩穩地坐在了副班長的位置上。新上任的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為了在短時間內扭轉排名墊底的位次,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招商引資,“雁過拔身毛,人過留層皮”是市長李大山常常掛在常委會上的一句話。

李大山要求,全市各級要全力投入到招商引資之中,對於來自這個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客商,一定要做到“捧出一顆誠心”,要讓客商相信,在銅城投資絕對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李大山指出,隻要是“銅城以外的資”,都屬於外資,都是銅城要引的資,統統是銅城的資,要用最真的心,最誠的情,最廣闊的胸懷,讓客戶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李大山強調,各級各部門抓招商引資工作,要下定抓出血來的決心,不讓客商出血,就得自己出血,對於客戶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可以協商,對於重大的招商引資項目,要采取“先上車後買票”“先生孩子後報戶口,甚至不落戶口”的非常手段,特事特辦。

正是在這樣近似瘋狂的招商引資過程中,馬廷安與李大山見了麵。

在銅城投資,馬廷安最擔心的是“環評”手續問題。他深知,造紙是一個高汙染、高耗能行業,若要在中州省站穩腳跟,必須通過環評。而獲得一紙環評證書,又談何容易?

“不就是環評嗎?投資220個億的項目,若是連個環評都辦不下來,我這堂堂市長的臉往哪兒擱?”三杯茅台過後,李大山胸脯一拍,大包大攬。

李大山與馬廷安商定,為了加快工程進度,采取“邊建設邊審批”的辦法,馬廷安負責項目建設,銅城市人民政府全權負責跑辦各種手續。然而,令馬廷安萬萬意想不到的是,當新渤海項目在銅城完成了征地補償、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訂購之後,項目安裝期間,卻突然間遭到了當地群眾的強烈抗議。

銅城市上萬名民眾走上街頭,強烈反對新渤海紙業項目在銅城落戶。抗議的人群喊著“渤海紙業滾出去”的口號,手裏舉著“綠色銅城,拒絕汙染”等標語,在市委市政府門前遊行示威,抗議渤海紙業進駐銅城。

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人們意料,國內各大網站均在第一時間對“銅城事件”給予高度關注。國家發改委、環護部聯合成立調查組進駐中州,會同中州省有關部門對銅城事件進行徹查。調查結果表明:新渤海項目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無規劃、無環評、無審批的“三無項目”。

為了平息民怨,中州省責令銅城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新渤海項目對民眾進行說明。在新聞發布會現場,李大山麵對攝影機鏡頭慷慨激昂:“渤海造紙這個項目,試圖鑽我市招商引資的空子,打擦邊球,把淘汰的高汙染產業引入我們銅城,這是銅城市委、市政府絕對不允許的。在此,我代表銅城市委、市政府鄭重向全市市民表態:隻要是五百六十萬銅城父老鄉親不答應的項目,市政府堅決不答應;隻要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後項目,市政府堅決不答應……”

李大山義憤填膺的激情演講,贏得了與會官員、民眾、新聞記者的熱烈掌聲。李大山寧可犧牲GDP,也要向高汙染、高耗能宣戰的畫麵,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以及網絡迅速傳遍四麵八方。

馬廷安沒有參加這場作秀十足、令他作嘔的新聞發布會,但李大山所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同步傳遞到他的耳中。馬廷安並沒耐心聽完李大山的演講,便把一部嶄新的蘋果手機狠狠地往地上摔去。

一聲脆響過後,蘋果四分五裂。

眼看著手機摔得粉碎,馬廷安仍然心有不甘,他轉過臉去,衝著站在身邊的副總,也是自己的弟弟馬廷全大吼道:“媽了個球,媽了個球,騙子,全都他媽的是騙子!”

第二天,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國內最高級媒體紛紛予以報道,《中州日報》《銅城日報》等黨報均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重磅新聞,對投資220個億、占地960畝的渤海造紙違法項目予以曝光,市委、市政府決定依法對此違法項目予以破壞性拆除。

渤海紙業省外投資的資金來源,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省內的銀行貸款。

新渤海項目的投資失敗,導致100多個億打了水漂,使經濟建設一路高歌猛進,GDP在全市名列前茅的清河縣,來了一個緊急刹車。頓時,清河縣這艘在市場經濟浪潮裏高帆遠航的大船,就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在一瞬間變得飄無定所。從縣裏到市裏,凡是曾和渤海紙業發生業務往來的各個銀行都充滿了恐慌情緒。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渤海紙業外省投資失敗,無法如期歸還銀行貸款,就像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在清河縣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各個銀行收緊了貸款的口子,縣裏出現了資金緊張的局麵,其他幾個大中型企業也都不能正常開工,有的開工率甚至不足百分之五十,工人下崗在家。縣委縣政府五大班子成員的主要精力,全都集中在搞好企業資產重組,想法注入資金,恢複生產上,以維護社會穩定。省道301的改建工程再一次被無限期推遲。

唐旭坐在顛簸的車裏搖晃著,心想有一天如果自己當上了縣裏的主要領導,一定要實現這條公路的擴建,搞成寬敞平穩的高標準道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厲害
齊風獵 回複 悄悄話 補發一下作者簡介:齊風獵,資深職業媒體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體製內浸淫二十餘年,2023年旅居美國,已公開發表作品千萬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