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警方抓獲一名涉嫌惡意消費索賠的犯罪嫌疑人王某。
令人咋舌的是,“00後”的王某在上海生活了兩個多月,幾乎沒花一分錢,衣食住行全靠“薅羊毛”,甚至將“零元購”玩出了花樣。
近日,該案件更多細節曝光,該女子利用自己皮膚過敏的體質白住酒店,用死蟋蟀當道具,誣陷賓館衛生問題拒付房費,買衣服穿了幾天就退貨、吊牌都沒摘,點完外賣就投訴,出門打車,到了目的地就惡意投訴網約車司機……
她的行為已經涉嫌尋釁滋事罪,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製措施。
從“小聰明”到刑事犯罪:欺詐行為的升級路徑
涉事女子的行為已超出普通"薅羊毛"範疇,形成完整的欺詐鏈條:在賓館場景,她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衛生問題的嚴格規定,通過偽造證據(死蟋蟀)要挾商家免單;在零售領域,她鑽“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政策空子,將衣服作為臨時租賃使用;在網約車場景,則濫用平台投訴機製脅迫司機放棄車費。
上海市公安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此類"惡意消費維權"案件同比激增42%,其中90後、00後占比達67%。
這種“係統性欺詐”與偶爾的消費維權有著本質區別。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指出:“當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使商家陷入錯誤認識而免除債務,其行為已符合《刑法》第266條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本案涉案金額雖未披露,但持續兩個月的多領域欺詐很可能已達“數額較大”的入罪標準。
由此看來,假設這個00後女孩偶爾有那麽一次兩次的貪貪小便宜的行為,還不至於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是這種假設是很難成立的,因為人性本貪,偶爾一次兩次的成功,使她深深沉浸於這種不勞而獲的喜悅而無法自拔,貪婪一次兩次都沒事,何不貪婪百次千次?正是貪婪無度,終於斷送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信任機製的“阿喀琉斯之踵”,平台規則何以被反噬?
現代服務業建立的信任機製本為提升效率,卻在此案中成為被攻擊的軟肋。賓館的“先入住後付款”,電商的“無理由退貨”,網約車的“投訴先行賠付”等規則,均建立在絕大多數消費者誠信的前提上。
北京某連鎖酒店經理透露:處理一起惡意投訴的平均成本超2000元,包括房費損失、調查人力及商譽損害。這種成本最終會轉嫁給誠信消費者,由誠信者為不誠信者埋單,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更值得警惕的是,網絡社群中的“技巧共享”。在某青年文化調研中,23%的受訪00後表示知曉“退貨騙術”的具體操作,8%承認曾嚐試。
某短視頻平台下“如何免費住酒店”的話題視頻累計播放量超千萬,其中部分內容遊走在法律邊緣。這種亞文化的蔓延,正在消解商業社會的信任基礎。
破局之道:技術防禦與信用懲戒的雙向發力
自古以來就是“魔高一丈,道高一丈”,應對新型消費欺詐需多管齊下。
技術層麵,某電商平台推出的“退貨信譽係統”,已能識別異常退貨行為,將頻繁退換高價商品用戶的退貨審查期延長至72小時;法律層麵,浙江等地已試點“惡意消費維權黑名單”,與個人征信係統掛鉤;教育層麵,南京某高校將“數字經濟倫理”納入必修課,通過模擬法庭等形式強化法律意識。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建議:“應建立跨平台的反欺詐信息共享機製,當用戶在某一領域的欺詐行為被確認後,其他服務提供商可收到風險提示。”
這種聯合懲戒機製既能保護企業權益,又不妨礙正常消費者的維權通道。
身無一技之長的00後女孩免費在上海生活兩個月,住酒店,打出租,穿新衣,全部都是免單,這起案件恰似一麵多棱鏡,既映照出部分年輕人對契約精神的漠視,也暴露出數字經濟時代的規則漏洞。
在享受便捷服務的同時,每個消費者都應是信用體係的建設者而非破壞者。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言:“品格即命運。”
當社會信用成為個人發展的通行證,薅羊毛的小聰明終將付出大代價。
構建“守信受益、失信難行”的體製機製,需要企業、個人與立法者的共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