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獵

冷眼觀世界,靜心坐井中
個人資料
齊風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場招聘扭曲了社會價值取向,“拚爹”比“拚搏”更有效

(2025-07-05 15:53:50) 下一個

 

 

市委講師團是黨員幹部培訓的搖籃,是教育廣大黨員幹部求真、求知、求實的地方。

當市委講師團的招聘,都成了依靠拚爹、拚關係才能夠進來的崗位,又能夠培養出來怎樣的合格黨員幹部呢?

202312月,內蒙古包頭市委講師團曾進行過一輪麵向社會公開引進高層次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當時因被舉報中止。今年2月份發布的公示名單中,3名通過麵試的考生姓名,與此前因舉報被中止時入圍麵試的考生姓名居然一致。

兩年前招聘,年齡限製是38歲。

今年招聘,年齡放寬了到40歲。

這是發生在包頭市的人才引進事件,名單“複製粘貼”,年齡放寬兩年,入圍者紋絲未動。

202312月,包頭市委講師團首次發布高層次人才引進公告,計劃招聘4人,年齡限製38歲。

麵試結束後,王某丹、郜某興、張某三人進入下一環節,但招聘因舉報被緊急叫停。  

20251月,該單位再次發布幾乎相同的招聘公告,計劃引進3人。

令人驚異的是,2月公布的麵試通過名單中,入圍者姓名與2023年被中止招聘的名單完全一致。

更耐人尋味的是,年齡上限從38周歲悄然放寬至40周歲。  

兩次招聘的相似度之高令人咋舌。

2023年計劃引進4人,通過了一人,有3人因為被舉報未能通過審核。

2025年計劃引進3人,崗位專業要求、能力標準,與2023年一致,隻是年齡放寬了兩歲,大概率是因為,2023年招聘時的那三位,年齡增長了兩歲。

並且,招聘的流程設計高度雷同。兩次招考均省略了筆試環節,僅以麵試作為唯一篩選依據。

麵試全程錄像,但始終未公開,公眾無從驗證評分合理性。

結果是,兩年前的入圍者是王某丹、郜某興、張某三人。兩年後,還是他們三人。  

這種“精準重合”,在公開招聘史上實屬罕見。  

這次招聘遭受質疑,年齡限製的鬆動成為關鍵疑點。

2023年招聘中,崗位要求是“38周歲以下(1985630日後出生)”。 

2025年同崗位調整為“40周歲以下(19851月後出生)”。

這一調整發生在首次招聘因舉報中止後。若按原標準,2025年應聘者年齡應不超過37周歲(19881月後出生),而新標準允許19851月出生者報名,相當於為特定年齡段人群“開綠燈”。

結合兩次入圍者完全一致的結果,難免令人懷疑是否存在 “量身定製”崗位條件。  

招考流程的“設計缺陷”,導致招聘公平性先天不足。

本次招聘程序存在多處易滋生不公的隱患。

首先是單一麵試定成敗。沒有筆試環節,是否錄用完全取決於考官的主觀意誌。  

其次是開考比例彈性化。規定“報考比例不足31可核減崗位,經批準後最低可降至21”,為小範圍競爭創造條件。  

再次是監管責任模糊化。包頭市委宣傳部幹部科負責人稱,主管部門“隻負責審批方案和擬錄用人員上會,不負責考試過程”。實施與監督權集中於講師團自身,這就出現了“自我監督”的真空。  

這一事件曝光後,相關方的反應折射出體製內糾錯機製的遲緩。

講師團工作人員麵對新聞記者的提問,回應“不清楚”。  

宣傳部門則是迅速切割責任,強調“實施主體是講師團本身”。  

直至74日輿情發酵,講師團才發布通報稱“將依法依規啟動調查”,距名單公示已過去4個月。  

這種“舉報-中止-重啟-再現爭議”的循環,暴露了內部糾錯機製的失效。 

2023年因舉報中止招聘時,若存在違規線索本應徹底核查。

2025年重啟招聘時,更需徹底回避既往關聯人員。

而如今,包頭市委講師團的通報承諾調查,成為挽回公信力的最後機會。  

人才引進的本意是匯聚賢能,而非製造“蘿卜坑”。

當年齡線為特定人群推移,當名單在舉報風波後原樣重現,公眾看到的不是對知識的尊重,而是對製度的戲弄。  

透明流程的缺失比名單雷同更可怕,責任推諉的姿態比年齡造假更堪憂。

唯有徹底公開麵試錄像、第三方介入審查、重構招考規則,方能重築“人才”二字的重量。

需要記住的是,當年輕人發現“拚爹”比“拚搏”更有效,當“專業能力“敗給“關係硬度”,這種示範效應將扭曲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