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獵

冷眼觀世界,靜心坐井中
個人資料
齊風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中畢業生如何騙過江蘇科技大學成了“首席科學家”

(2025-11-23 19:16:56) 下一個

“高考狀元” “首席科學家” “170餘篇SCI”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得主” “德國洪堡青年學者”……這一連串耀眼頭銜,都屬於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原教授郭偉。

 

這些光環如今被證實均為精心編織的謊言。

2025年11月18日,江蘇科技大學發布通報,認定郭偉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已解除與其聘用協議,並向公安機關報案。

這個曾被學校作為“特殊人才”引進的“明星教授”,實際上隻有高中學曆。

 

他的案例不僅暴露了個人道德的淪喪,更揭示了高校人才引進機製的嚴重漏洞。



郭偉的假麵人生在江蘇科技大學一紙公告中被徹底揭穿。

校方在11月18日的通報中確認郭偉存在嚴重學術不端,已解除聘用協議並向公安機關報案。

這場騙局的曝光,始於今年9月學校收到的舉報,隨後啟動的調查程序一步步揭開了郭偉精心構造的虛假履曆。

事實上,在官方通報前,郭偉的學術造假痕跡已被細心網友發現。

他聲稱1994年以685分成為陝西省高考狀元,後入讀西安交通大學。

但陝西省官方資料顯示,1994年的高考理科狀元姓楚,考入的是清華大學。



在江蘇科技大學官方的宣傳資料中,郭偉的頭銜堪稱“豪華”:國家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際納米材料領域知名專家、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他自稱發表170餘篇SCI論文,手握68項國際專利。

紅星新聞獲取的郭偉在高校填寫的申報材料,揭示了更多虛構細節。

郭偉自稱2003年至2023年二十年間,往返於日本、德國,在國外高校研究所擔任教職。

他還聲稱自己獨立完整指導7屆博士研究生和8屆碩士生,並獲得四項德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基金,項目經費共計8650萬元。

這些經曆均無法得到證實。

德國國家科學院官網顯示,1652年至今共有12名中國國籍成員,其中並無郭偉的名字。

他聲稱的赫伯特·格萊特院士也從未任職於德國國家科學院。



在學術騙局的背後,郭偉還構建了一個接近停擺的商業帝國。

天眼查顯示,郭偉作為法定代表人關聯9家企業,目前4家已吊銷,僅剩4家存續。

這些公司注冊地均在上海、麗水、杭州、蘇州等長三角地區,均與新材料或納米材料相關。

早在郭偉進入江科大兩年前,其實際已經債務纏身。

公開執行文書顯示,2021年12月,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奉賢支行向法院申請執行郭偉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案,郭偉需支付農行上海奉賢支行本金及利息共計39.6萬元。

法院調查發現,郭偉及名下公司“暫無財產可供執行”。

郭偉還因拖欠員工工資被多次限製高消費。

2022年1月和12月,郭偉因其經營的“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所涉勞動仲裁案件,相繼被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和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限製高消費。



令人困惑的是,這樣一個履曆漏洞百出、債務纏身的人,如何能通過高校的嚴格審核?

郭偉於2023年被江蘇科技大學以“首席科學家”身份,聘任為材料學院博士生導師。

而根據法院公開信息,郭偉在2021年就已債務纏身,且因不給員工發工資被多家法院“限高”。

江蘇科技大學在通報中也承認,“深刻認識到在郭某引進過程中存在材料審核把關不嚴等問題,將嚴肅問責”。

有知情人士透露,郭偉可能是通過獵頭引進的,繞過了常規教師資格認定程序。

這種引進渠道本身就存在嚴重問題,如果連獵頭公司都沒有做好基本的背景審核,校方也可能未進行嚴格審核。



郭偉騙局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他所指導的學生。

林楚是郭偉帶過的第一位博士生,從2024年9月入學到2025年3月退學,在江科大僅待了半年。

他對郭偉的懷疑,始於入學後的第二個月。

在林楚看來,郭某聊起專業,一點都不像博導,“就比如兩個人聊電動自行車,專業的人肯定會分析它的性能,電池功率等等。而郭教授隻談及它的顏色,描述它的外觀。”

更讓林楚感到絕望的是,郭某並沒有要培養他做科研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怕自己暴露,他總是拖著,讓我自己看書。”

在江科大的半年,林楚幾乎每天都在做雜活:負責給郭某做報銷工作,“一周五天裏有三天找我報銷。”此外,還要幫他取快遞,做PPT,打印資料等。

正是因為做報銷,林楚掌握了很多郭某的不法證據。

他提到,郭某報銷的一些費用中,有花錢為自己做宣傳報道的費用,有以主編、副主編身份出現在某些書裏的費用,“還有不存在的實驗經費”。

林楚今年32歲,從江科大退學後,“又沒了應屆生身份加持,我在找工作的時候基本上全是閉門羹。”

原本,他打算順利的話趕在35歲之前從江科大畢業,回到河北老家一所大專教學。

但現在,他的計劃被打亂了。



郭偉案並非孤例,它折射出當前高校人才引進機製的深層次問題。

高校行政化與急功近利的人才觀是滋生此類騙局的土壤。

為了完成引進人才的指標業績,高校不惜重金四處挖人,隻要看到有“人才帽子”的人,就許以各種優厚待遇,“蘿卜快了不洗泥”。

光明網評論指出,一旦造假的潛在收益遠超風險,必有逐利之徒鋌而走險。

造假者巨大的“膽子”,恰恰反襯出監管的鞭子未能時時高懸、形成強大震懾。

此外,審核機製的形式主義也讓騙局得以持續。

郭偉的履曆,隻要稍作核實,完全就是“一眼假”。

但就是這樣一份漏洞百出的簡曆,卻成功騙過了高校的審核關卡。



江蘇科技大學在發現郭偉造假問題後,采取了一係列補救措施。

校方不僅解除了與郭偉的聘用協議,還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案件正在偵辦過程中。

同時,學校對郭偉團隊師生進行了妥善安排。

從長遠來看,杜絕下一個“郭某”出現,需要從鏟除騙子生存的土壤、紮緊製度籬笆做起。

健全的學術治理,追求的不是“事後諸葛亮”式的快速滅火,而是“防患於未然”的日常體檢。

如今,郭偉已被關押在鎮江市看守所,但他的騙局給學術界帶來的思考遠未結束。

從“水變油”到“漢芯”事件,再到今日的郭偉案,學術打假之路依然漫長。

隻有當每一所高校都能紮緊製度的籬笆,讓造假者無處遁形,才能重拾公眾對學術界的信任。

畢竟,學術誠信是科學事業的基石,容不得半點虛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